每個魚友大概都有一個願望,幻想著擁有一個漂亮的魚缸,裝一缸清澈的水,養幾條中意的靚魚。所飼養的魚也一步一步的越來越名貴,剛開始可能是從地攤買的小雜魚,到後來有可能是飼養的進口魚了,所謂好馬配好鞍,既然魚越來越好,魚缸的品質也要越來越高。一些追求觀賞魚大型化的魚友更是在魚缸換代的路上不斷前進。
不管是購買的成品缸,還是自己動手DIY的魚缸,對於魚友來說,看到魚缸放在自己面前,再想著過幾天添加新魚,總是那麼的令人振奮。之後殺菌,添加濾材,開啟水泵循環,一個嶄新的魚缸循環系統就正式展開了。
接下來就開始搜羅自己中意的觀賞魚往這個新缸裡投放,期間過水,免疫一樣不落,一切都是中規中矩,但沒幾天發現這魚缸不錯,可魚放到缸中之後精神頭越來越不對,剛放進去的時候生龍活虎,現在縮鰭縮尾的,嚴重的甚至開始有爛鰭爛肉的跡象。接著你開始慌了,自己拍腦門思考,怎麼辦呢?不行就下藥吧,於是你開始往魚缸裡投放各種魚藥,黃粉,甲基藍,甚至還有孔雀石綠。到頭來,魚一樣還是沒救回來。好好的缸,也不能讓它空著啊,繼續買魚往裡放,一套過水流程下來,半個月後發現魚跟上批魚一樣,又是各種的出問題,你這次覺得可能是魚缸有問題,把魚從魚缸裡撈出來。高錳酸鉀,二氧化氯整缸的消毒,之後大換水,過幾天再投放新魚,結果仍跟上批魚一樣,仍出問題。於是開始了惡性循環,進魚就死,死了再買,買了還死。
講到這裡,很不幸地告訴你,您的魚缸生病了。什麼?魚缸還能生病?是的,您的魚缸得了新缸綜合症,該種病症的出現會導致該魚缸內的魚短時間內會出現問題,生病甚至死亡。其實,說魚缸生病不過是一種說法,其真實的情況是該魚缸內的微生物群生態平衡未完整地建立。對於養魚的水來說,並是水越清越亮就是真正的養魚好水。真正的養魚好水,是需要有微生物在其中的。
對於魚缸裡的水來說,微生物群分為兩大類,你可以理解為一種有利於魚類生存,一種不利於魚類的生存。開缸初期,這兩個陣營的微生物的數量基本都是微乎其微的,但不利於魚類生長的這類細菌分裂繁殖的速度是有益菌的成百上千倍,而且隨著有害菌的增多,有益菌的繁殖速度還會被其抑制,導致繁殖更慢。該種情況的形成和魚友的操作不當有很大的關係。
在此我提出幾點建議,可以預防新缸綜合症的產生。
1. 開缸初期避免魚密度過多,否則很容易產生過量的代謝產物,超出有益菌可以承受的範圍,導致微生物系統失衡。
2. 開缸初期,避免大劑量的餵食,否則後果同上,可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餵食,可以按投食粒數逐步增加。
3. 開缸注意換水的頻率,應加大換水的頻率,但不應一次性換出太多。可兩天換出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
4. 缸出問題後,注意殺菌劑的應用,如高錳酸鉀,二氧化氯等,應該知道的是,如果一旦整缸投放,則選不魚缸的微生物建造環節刷新,意味著從頭再來。
5. 購買信用好的大魚商出售的商品魚,避免購買魚類攜帶有害病菌及寄生蟲入缸。
6. 開缸初期,可投放硝化細菌至魚缸,該方法可輔助有益菌群的生長,但該菌群繁殖緩慢,短時間並不能快速的形成穩定的有益菌群。
得了新缸綜合症並不可怕,意識到產生的原因就能很快地解決所產生的問題。養魚的而過程就是養心的過程,心平氣和才能把魚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