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出現了,流星又飛走了……
Paul Roggemans, Jürgen Dörr, Martin Breukers, Erwin Harkink, Klaas Jobse, Kees Habraken / GMN
9月22日,一顆明亮的流星划過荷蘭和德國北部的天際,但這顆流星並沒有落到地面,而是又飛回了太空。
這顆流星被「全球流星監測網(GMN)」的鏡頭攝下。經判斷,它相對於地球的飛行速度是每秒34.1公裡,飛行高度只有91公裡,比任何人造衛星的軌道高度都要低。
「全球流星監測網」的研究人員表示,這顆流星可能屬於一顆木星族小行星,但沒能找到它的母體。
流星通常是彗星或小行星的碎片。當它們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就會產生明亮的軌跡。大多數流星會在此過程中再次解體,少量落到地面的殘片即為隕石。雖然有成千上萬的隕石被發現,但只有大約40%的隕石可以被追溯到它們的母體。
與地球大氣層接觸後未能落向地面卻又返回太空的流星被稱為「掠地流星(Earthgrazer)」。此次觀測到的掠地流星個頭有多大是個未知數,但看起來不會太大。
「掠地流星」之所以會出現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入射角度太小,導致其能夠像「打水漂」一樣被地球大氣層「彈回」太空。由於它們在「彈回」太空前會短暫地進入地球大氣,因此也會因摩擦而發光。
太陽系小行星的主要分布帶有多個,這張圖片展示了其中兩個。一個是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另一個是分別位於木星前後方60度處,與木星共軌圍繞太陽運行的「特洛伊」小行星。
不過科幻愛好者認為這是無稽之談,這明明是一艘利用地球大氣層進行減速的太空船嘛!
參考來源
Video Shows a Meteoroid Skipping off Earth’s Atmosphere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48041/video-shows-a-meteoroid-skipping-off-earths-atm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