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如果你是普通村莊的一個書生或者郎中,那麼你每天從別人聽到的消息就是:
「老哥,天大旱,你家裡糧食顆粒無收呀!」
或者是:
「老哥,黃巾軍又出來鬧事了!」
再或者就是他爬到你面前對你說:
「老哥,我染上了瘟疫,你幫我照顧好家人!」
然後在你面前當場去世......
大家好,我是大白,好久不見了。
從現代角度來講,所謂的瘟疫一般泛指各種各樣的傳染病,而從東漢漢靈帝繼位(公元168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這111年間,中國的土地上大約爆發了17場大規模的瘟疫,其中以公元171年、公元173年、公元179年、公元182年和公元185年公元、217年,這六個年頭裡的疫情最為嚴重。
這幾個時期發生的瘟疫,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是疫情主要集中在11月至第二年的三月份爆發;
其二是傳染力極其強,一個感染者甚至能感染上百人,並且伴隨著人口流動而擴大範圍,但幸好是古代的人口流動並不是非常大,這給瘟疫的傳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其三是病情十分嚴重,染上瘟疫的人都會高熱至喘、氣絕而亡,死亡率十分高,許多小村莊、小鎮子,甚至會在一夜之間絕戶。
每次疫情爆發,各級官員都會紛紛向朝廷報告,然後再由朝廷撥款賑災,然而,由於官員的腐敗,這些錢財大部分都無法直接送到重災區。
其實從當時來講,一般瘟疫爆發時,城市災情往往比農村的情況要糟糕的很多,在上述的那六個時期中,東漢的首都洛陽也曾遭遇過很多次的瘟疫,每次瘟疫爆發最少都有十分之三的人死亡。
當時漢朝的人們一般將爆發的瘟疫都統稱為傷寒,所以漢代的傷寒與現代說的的傷寒是兩碼事。
現在現在有很多學者也在研究中國古代時候爆發的瘟疫到底是什麼瘟疫,但由於年代過於久遠,現代學者也無法確定當時在東漢時期爆發的瘟疫到底是何種。但可以確定的是,應當與當時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和城市衛生意識缺乏是溫疫爆發的主要原因。
以當時都城洛陽為例,洛陽最多地時候有100多萬人,人口的聚集帶來了非常嚴重的衛生問題。
舉一個最常見的例子:糞便,大家都別笑,一旦人口聚集了,如何處理人與動物的糞便?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按照平均每人每天上一次廁所,一次大約有400克的糞便來計算,東漢洛陽百萬的人口,每天產生的糞便大約有400噸!
如此龐大的糞便該如何處理了?東漢時期一般人都會有三種處理辦法,其一就是當做肥料(這個辦法一直被延續至今),其二就是將把將糞便運輸到城外進行填埋處理,第三種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就地掩埋。
而當時城市裡的人最流行的也就是第三種辦法,簡單、快捷並且方便有效,但如果每上一次廁所就挖個坑掩埋一次非常麻煩,所以乾脆有人直接做這種生意,直接打一口大井,然後將附近的居民排出的糞便收集起來,一次性填入大井裡。這個辦法很方便,看起來也很衛生,隨即大家都紛紛效仿。
但這個辦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東漢時期,八成以上的百姓都是飲用地下水,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大井裡的糞便就會慢慢滲進地下水當中。而又由於處理糞便的大井不會距離居民住所太遠,因此漸漸地,地下水就會被汙染至:「水皆鹹鹵」,喝了這樣的水,想不生病都難。
漢末到三國時期,感染瘟疫的人數量多到無法統計,感染瘟疫死亡者群體十分龐大。而當時的人們一旦發生了瘟疫,就會選擇逃離,逃離的人又將瘟疫傳播了更多地方,一旦瘟疫爆發,官員甚至第一個帶頭逃跑。
在這樣地惡性循環下,疫情不斷的被擴大,最後間接的導致了東漢末年張角帶著黃巾軍起義,也就是因為這場黃巾起義,打掉了東漢最後的元氣,隨即亂世開啟,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但也並不是每個人在瘟疫開啟時都想逃跑,漢末名醫張仲景,就是為數不多的奔著瘟疫去的人。
張姓是大姓,張仲景的家族也是一個大家族,當時叫做南陽張氏。由於家境優渥,所以張仲景自小就系統地學到了非常多的醫學知識,又因為瘟疫張仲景一家遭到了非常慘重的打擊,家族200餘口人只剩下不到70人。
在親眼目睹親人遭受瘟疫折磨而亡的慘狀之後,張仲景內心十分觸動他,下定決心要對抗瘟疫,當時他已經學醫有成,只要聽到哪個村莊遭受了瘟疫,他就會馬不停蹄地趕去救治,前後歷經數十年。到後來,沒有人知道張仲景到底經歷過幾場瘟疫,救治過多少病人。
在不斷的救治瘟疫病人的實踐中,張仲景撰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本書至今還是經典的醫學著作,其中記載了很多藥方直到今天仍然還在使用。中國自古至今共有十大聖人,而張仲景就被人們奉為醫聖。
然而張仲景畢竟只有一個人,力量過於單薄,在他病死後的幾十年裡,瘟疫依然在中國的大地上肆虐橫行,掠奪了無數生命。
史書一般只會記得那些些為世人所知的、大規模的瘟疫,那些小村莊、小鎮,即使一夜之間被瘟疫絕戶,也不會被記載在史書上。
直到公元280年,司馬炎統一三國,天下歸晉,中國當時內地的漢人人口已經下降到了1600萬左右,而東漢人口巔峰的漢恆帝時期約有5959萬人,相比之下減少了4000多萬人。除去連年戰亂的原因,一般認為至少有一半的人是死於疫情,也就是有2000餘萬人死於瘟疫之手。
從現在的角度來講來看,當時張仲景他實際上是失敗了,縱然他的醫術再精湛,再高超,那也只有他一個人,他不可能憑一個人的力量去救治這2000萬人。但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我們應當看到的是張仲景在當時那個絕大多數人都在逃避瘟疫的時代裡,只有他最先挺身而出,獨自背上藥箱,殺向瘟疫。
無論結果如何,張仲景在那個時代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個醫生了,他更像是一個孤膽大俠,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是他作為一個醫者最令人敬佩的地方。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無論是古代還是我們的今天,正因為有無數醫者像張仲景這樣心懷家國大義,我們才能從成百上千次的瘟疫絞殺中倖存下來,至今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