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戰疫中,廣醫二院在省內率先實施信息化策略,推出一系列舉措,為打贏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阻擊戰貢獻了應有力量。
開通線上發熱門診,安撫市民兼解惑指引
2020年1月23日,廣東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省衛生健康委就緊急要求全省網際網路醫院充分發揮網際網路醫療遠距離、非接觸優勢,開設網上發熱門診、新冠肺炎諮詢,引導市民在網上進行常見病、慢性病複診,減少醫院就診交叉感染風險。
廣醫二院於1月27日開通網際網路醫院發熱門診免費在線諮詢服務,是廣州較早針對疫情開展線上問診服務的醫院。由於是針對發熱門診的諮詢服務,第一批參與的醫生以感染科、呼吸科為主,後來增加了其他的內科醫生如心血管、內分泌科醫生。最開始幾天,線上發熱門診的接待量很大,一天能有四五百單,比此前線上諮詢服務的每天一百多單翻了幾倍,一方面是當時開通網上問診的醫院不多,一方面是當時對新冠肺炎感到焦慮的市民也不少。
早期的線上諮詢,更多是對市民起安撫、解惑和指引的作用。後來,根據實踐中的需要,醫院在這支隊伍裡增加了心理科、兒科醫生,有針對性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對家有孩子發燒的市民進行排查和指導。已免費為市民提供超過5000例次諮詢服務。
視頻連線慢病常見病複診,送藥上門減少奔波
「靳阿姨您好,這個月感覺怎樣,血壓情況怎麼樣?」醫生通過視頻觀察患者情況,耐心問診,一旁的電腦顯示著患者過往的就診記錄及檢查結果。
「挺好挺好,這個月吃了藥,還是很穩定的。」鏡頭另一端的靳阿姨笑眯眯的,她女兒在旁邊接話:「醫生您看看我媽媽的情況,如果沒問題還是開一個月的藥吧。她年紀大了,我們這段時間也不好帶她出門,線上這樣看病就挺方便的。」
抗疫特殊時期,不少人接觸並習慣了這種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模式。這種模式的建立卻非一日之功。廣醫二院在網際網路醫院服務模式建立、服務流程梳理、日常運營管理等方面,早已打下夯實基礎——2019年4月,廣醫二院網際網路醫院正式掛牌,為廣東省首批網際網路醫院之一,近300名專家在線為群眾提供40多個專科的在線諮詢服務。2019年8月,廣醫二院網際網路醫院開通處方流轉與配送服務,為患者複診續方提供便利。截至2020年1月,網際網路醫院在線諮詢累計完成8000餘例次諮詢,在線複診處方開具及配送全流程走通並穩定運營,平臺已經累積了一批忠實用戶,靳阿姨就是其中的一位。
高齡患者由於行動不便,慢病、常見病開藥續方要時常到醫院就診,往返路途及繳費取藥都頗費周折。另外,有部分專病門診外地患者較多,以往開藥續方需要專門從地市到廣州來就診,而網際網路醫院提供的服務則解決了這一問題。
抗疫期間,廣醫二院還打通了高血壓和糖尿病這兩種疾病的醫保支付通道,這讓在線複診續方的患者能夠享受醫保待遇,服務一上線就受到群眾的歡迎,短短一個月,服務量已突破800人次。
打破地域界限,網際網路醫院支援荊州
醫護人員是每一家醫療機構最寶貴的資源,如何利用技術打破時空局限,讓醫生能夠高效快捷地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是醫療管理的一大研究課題。網際網路醫院在做好本地服務的同時,能夠有效、迅速地調動優質資源,投入到最需要支援的地區去。
2月29日,「荊州·廣東網際網路醫院」上線,廣東的網際網路醫院服務延伸到了湖北荊州。這家網際網路醫院由廣東省衛健委與廣東支援湖北荊州醫療隊前方指揮部聯合組建,全省多家高水平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參與其中,每天分三班,為荊州市民進行網絡問診、開具處方,荊州當地藥店進行上門送藥。廣醫二院網際網路醫院調動醫療資源服務困難群眾,二十餘名醫生線上馳援湖北,服務量數百人次。
上線新冠肺炎 AI 篩查和輔助診斷系統
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來勢洶洶,CT影像是肺部疾病診斷、病程分級及治療效果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待閱片子數量激增,醫生閱片壓力巨大,新冠肺炎屬於新發疾病,且由於「異病同影」,容易造成漏診或誤診,且該病病程發展快,患者需接受多次胸部CT檢查以監測病情發展、評估治療效果,單憑閱片醫生肉眼很難快速對比並識別病灶變化。
怎樣給一線醫務人員賦能,讓他們能儘早、儘快、儘可能準確地診斷新冠肺炎?廣醫二院以硬核科技助力戰「疫」,於2月10日上線首款新冠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至今使用過萬例次。
AI系統為臨床專家提供基於CT影像的智能化新型冠狀病毒性病灶定量分析及療效評價等服務,2-3秒就能完成定量分析,極大提升精準定量分析效率。在病人做完CT的第一時間,AI系統就能判斷出病患是否有肺炎可能,及時反饋給醫生,避免了病人在醫院內活動造成的交叉感染,有利於疫情防控。
啟用智能會議平臺實現遠程培訓和診斷
從2020年1月起,廣醫二院便啟用了智能會議平臺,在防護物資較匱乏的情況下,不僅節省了一些、、防護設備,也儘可能地降低了醫護人員被感染的風險。
疫情初期,醫院曾組織一場近2300人在線培訓,迅速地普及了防疫知識和要點,且相關培訓內容可進行在多種終端進行回放。醫院在隔離病區配備平板電腦等設備,利用智能會議平臺可實時進行多方會診,更好地研究病情,讓醫護人員感受到了信息化和網際網路+為抗擊疫情帶來的高效溝通及協同作業的便利。
全國首家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實現流行病學調查表「電子雙籤」
根據廣東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揮辦醫療救治組發布的《廣東省醫療機構恢復日常診療服務防治新冠肺炎工作指引》要求,就診者就診時必須填寫《醫療機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史問卷》,並由醫患雙方籤字確認。
疫情前,廣醫二院門診量過萬、部分恢復門診後高峰即達到5500以上人次,採集每位患者的流行病學史問卷是一個很大的工作負荷和考驗。為此,廣醫二院採用除急診和發熱門診外的就診全預約機制,患者到醫院後必須現場量體溫,並由醫生收集流行病學史問卷,患者與醫生雙方籤字,交於分診臺護士,護士交班時需核對數量及籤字確認。為做好院內防控,整個流程需要嚴格執行。實現「電子雙籤」後,患者可提前在手機端填寫電子問卷,進行人臉識別和電子籤名,就診時接受醫生再次詢問,減少了患者在候診區域逗留時間,避免人員密集,同時也使院內工作流程更為高效。
實現「電子雙籤」看似簡單,實際牽涉不同系統之間的交互。最少包括:醫院HIS系統(醫生工作站)、微信、數字認證等三個系統。各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和推送的設計,最為重要。醫生和患者的「電子雙籤」克服了傳統紙質問卷重複填寫、核對困難、查詢難度大、存在交叉感染風險等弊端,然而又產生了如何確保時效性、真實性、不可篡改性等法律問題。電子問卷的有效性,關鍵取決於如何實現電子籤名,而電子籤名的合法性關鍵在於必須有可靠電子籤名——數字證書。數字證書的生成難點在於信息資料的收集和認證,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需要提交身份信息並核對才能生成有效證書。於是,如何收集患者身份信息成為關鍵,廣醫二院藉助人臉識別功能,快速核對身份信息並保證其合法性,為全國首家。
文、圖/許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