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最強大的,所以才會見到出很多我們現代人理解不了的造物。巨石陣、復活節島石像、普瑪彭古遺蹟等等,這些造物的共同特點就是我們都不可思議它是如何被建造的?也一直未明他們被建造出來的目的是什麼?今天我們要聊一個迄今為止讓世人迷糊的古代「大型」造物:納斯卡巨畫。
納斯卡位於秘魯西南部距離首都利馬不遠,約有23000人口常年居住在這裡。曾當納斯卡城的附近,有一片名為納斯卡沙漠的地方高度乾燥、荒蕪人員這樣的氣候特性給了納斯卡巨畫這一奇觀創造了保存條件,才可以使得沙漠上的上百幅巨畫可以保存到現在,以此便有了後來的研究。
1939年6月,USA考古學家保羅•科索乘坐飛機飛過納斯卡地區,突然發現腳下的這片荒漠裡有著許多像是「畫」在地面上圖案,大大小小分布在整片荒野上,這些圖案都非常巨大,有著上百米的巨大形狀。
如果不乘坐飛機,而是站在地面上看的話就會如同管中窺豹般無法看清全貌。雖然在這之前人們都能在沙漠裡看到許多線條,但因為無法看到全貌所以就沒有太在意這些線條的整體樣貌,都以為是自然形成的痕跡罷了。再加上沙漠地區人員稀少,飛機出現之前也沒有觀看條件,這才導致了這些計劃一直未被發現。
當保羅初次發現那次巨畫後,世界各地的學者都聚集在這片秘魯南部的荒原中,學者們發現大多數巨畫都集中在這片完整的平地上分布面積大概有50平方公裡,北起英吉奧河,南抵納斯卡河,在這片平地上有著800多條直線,300多個幾何圖形和70多個生物簡化圖案。
當然,還有更多被遮蓋的線條和圖案未被發現,所以納斯卡沙漠裡的這些巨型畫作絕對不只有這些,這些巨畫在平地上看來就是一些勾勾直直的小坑道,寬度在二十公分上下。這些圖案是一種堅硬的表層石塊,並將表面的深色巖層刮去之後,露出了下方淺色巖層形成的坑道,這樣子高空看來就像是在一塊黑色的畫布上描繪出了幾筆白色的線條。
除了一些簡單的粗粗細細的線條外,更多更明顯的便是一個幾百米長的巨型動物簡筆畫蜂鳥、捲尾猴、狗、蜘蛛甚至還有一個舉著手的人。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舉著手的人畫得非常卡通,兩個大大的眼睛、憨態的身體就像是我上幼兒園的侄子畫的繪畫作業一樣。
因此有人開始從這個人的身上做文章稱這是外星人,因為人類是不會有這種大眼睛,大頭的,反而外星人有。一定是當時的納斯卡人所畫的外星來客,或是外星來客畫的自己。
這些動物都是有簡單的線條構成複雜圖形,並且大多都是一筆畫成的。也就是說你從畫中沿著任何一個線條一直走最後都能回到起點來。經過歷史學家研究推測,並根據鑲嵌在線條上的陶片分析後得出結論:這些圖案最早有著近兩千年的歷史一些學者也認為這巨畫是納斯卡文明於公元400年到650年所創造的。不過還有一些研究者發現一些巨畫有著帕拉卡斯文明的特徵,尤其是那個大眼睛的人形。所以有推測稱納斯卡線條其實是公元前的產物。
不過猜測終究是猜測,推論終究也不是定論,也還是無法確切知道納斯卡線條的建成時間。當然不單單是建成時間納斯卡線條的建造方法比較的目的也是一直廣為討論的重點。
納斯卡巨畫是如何做出來的呢?
要知道千年前可沒有什麼飛機跟熱氣球,你畫出這麼大個玩意給誰看呢?而且沒有飛在空中觀測點是怎麼知道這條線該從哪畫到哪呢?這裡可是納斯卡沙漠全都是大片大片的平坦地形。
如果在高山上來看地面的畫作也是斜著的,只有在至少三百米高的正上方看下去,畫作才會顯示出完整的樣貌。但是納斯卡人在這片沙漠是不會找到什麼有利位置來觀觀測他們的畫作的,後來人們推測出了一些方法來實現這種巨。
首先用大石頭來標示出圖形的幾個頂點,然後移除表層石塊來刮出圖形的邊界,最後移除的畫內的部分,先找點、在拉邊最後區域塗黑。而至於那些圓形以及螺旋線是用到了一根木棍作為圓心,然後繞著一根繩子,繩子另一頭綁上棍子這樣就可以畫出弧線或者圓形了。
不過,這些理論上的方法看似簡單,放在紙上能畫出非常規整圖來,但是要放在幾十米是幾百幾千米的地上就行不通了。並且有的圖案經過了一些坡地只有更加增添了作畫難度,所以後來的一些愛好者乾脆直接甩鍋外星人稱這就是外星人做的,就如同「麥田怪圈」一樣,說不定這兩者作用還差不多呢?當然了,搬出外星人的好處就是讓納斯卡線條的製造方法明了,也能讓納斯卡線條的作用也更好解決了。
一段時間裡,大家都認為在納斯卡沙漠之於平坦地形上的線條與幾何圖形其實就是外星飛船的跑道及地面標識。尤其是帕爾帕地區的一座極其平坦的山頂這樣是一個建在山上的飛機跑道一般,這些飛機跑道也被稱為帕爾帕線與納斯卡線條同樣出名。
我們在現實中常見飛機和跑道就會去主觀猜測這些線條會不會也是飛機跑道,但是就算外星人真的來過納斯卡地區,那人家就得是現代科技的樣子嘛。但是輪子還需要跑到助推起步?就算退一萬步講人家真的是飛機起落用的,這坑坑窪窪的時候一地,我們一直目擊到的UFO都是那種蝶型、鍾型人家能跨星系來你這裡難道就還是個噴氣式飛機的樣子?
所以說猜測終歸是猜測,外星文明論固然吸引人但也不要啥都牽扯上外星人。在後續的納斯卡線條的研究中,人們發現很多圖案的下面都分布著大量水渠,所以以此推測納斯卡線條可能就是古代人用來標註水源記號。但為什麼要標記的這麼形象?有猴子有狗的是因為這些是他們部族的圖案?是他們的族徽,它畫到哪裡就是他們的水源。
線條下方就是水的走向,也方便他們取水用水。再到後來,德國學者瑪利亞•萊茵切指出,整個納斯卡沙漠上的圖形分布就是一個偌大的星圖,這些動物樣子的圖形代表著星座、線條都代表著星球的運動軌跡,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令人信服的猜測,但確實還是缺少一些決定性的證據。還有部分學者認為,這些圖形是古代納斯卡人的祭祀圖案,畫成這樣也不用考慮人們能不能看到,因為根本就不是給凡人看的東西,而是給他們所祭拜的神靈看的。
總之,關於納斯卡線條的建造方法和用途一直沒有一個定論,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事情沒有切實結論還略有研究空間,所以才有了現在如此的精彩想像,但我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古代納斯卡的文明。
1994年,納斯卡線條因其對人類創造力的表現以及呈現了消失的文化傳統,展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的原因被列入世界遺產。迄今為止關於納斯卡線條的製作過程和建成用途,一直未能研究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果,這千年前以大地為我所化成的巨型畫作,也讓無數歷史研究者魂牽夢繞。
不過所幸的是納斯卡線條千年來一直存在於納斯卡沙漠中,雖然露天存在但這裡常年無風、氣候乾燥、並且人煙稀少一直都不具備主動破壞的條件,所以才能保存上千年,使得我們的千年後被看到這一奇觀並做出如此深入的研究,從而得以一窺古代人民的智慧成果文化生活。
可是事情是兩面性的,納斯卡線條再引起世人的驚嘆與關注,之後看的人多了同樣也必定會帶來在出名之前都不曾有過的破壞。雖然納斯卡沙漠地區已經畫出了保護區,但還是有人越過保護地進入納斯卡巨畫範圍內破壞。
2018年1月的時候,因為司機無視警示標語開著卡車在畫上直行。雖然這老哥很快就被警察逮捕了,但這一行為導致部分計劃遭到破壞,保護區內留下了百米長的輪胎印,這不禁令人唏噓。讓人們不禁想到,在很多年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發掘出來時陶俑的身上都是五顏六色的絢麗色彩,這些地下士兵神採奕奕仿佛是活的一樣。但是僅僅15秒鐘後,兵馬俑上的色彩紛紛脫落,須臾間只留下了泥灰色的底殼,像一個失去羽毛的雄雞。當時發掘地附近還有巨量的兵馬俑,但因為保護技術不完善也不敢去在挖了。
兵馬與納斯卡巨畫這些都是歷史的痕跡,深埋於地下、潛藏在荒原這痕跡保存著當時社會星星點點的剪影,足夠讓現代人去還原他們一部分的樣貌。可是不當的保護使遺蹟得到破壞從而文明失去傳載,不過好在世人都重視文物保護,雖然也不乏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在長城上塗鴉、在壁畫上刻字、甚至惡意破壞文物。但是上述的這些行為也都遭到社會的譴責。
其實大家都有著尊重遺產品德,也願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畢竟兵馬俑承載著始皇帝一統六國的偉業,長城背負著古代中國對於塞北侵襲的抗爭,納斯卡巨畫描繪著幾千年前那個文明的起落。這些故事都是我們要講給下一代,讓他們去了解、去傳承而傳承的最好載體就是這些遺址和文物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