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南部的納斯卡地區,存在著一個2000年的駭世大謎局:一片延綿幾公裡的線條,構成各種各樣的圖案,鑲刻在大地之上。這些線條沉默無言,似乎在守候著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
史上最大的天書
1938年,飛行員阿羅山德羅·羅邁羅駕駛一架小型飛機穿越秘魯西南沿的納斯卡平原之時,無意中發現大地上有淺黃色的線條,如鄉間小路一般。再仔細觀察,這些線條竟構成一幅巨大的飛鷹圖畫。羅邁羅頓時被驚呆了,還為此報了警。不久,他將所見公諸於世,可是在當時並未引起大反響。
1939年,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美國人保羅·考索克和妻子來到納斯卡高原,眺望著延綿數英裡的神秘線條圖案。那些蒼白的線條就像塗畫在巨大而神秘的便箋上,指向不同的方向。他們興奮地說:這大概算是世界上最大的天書了!
這項發現震驚了世界考古學界。考古學家陸續來到納斯卡高原,不僅發現了更多的直線條和弧線圖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鄰的山坡上,還驚奇地發現了動物形體和一些更巨大的線條。
這些線條佔地500平方公裡,由十幾幅圖形組成,包括三角形、猴子、手、外星人、蜂鳥、樹等。圖形是靠移開堅硬的表層石塊,讓下層黃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創造出來的。站在地面上很難看到其全貌,只有在天空俯瞰時才能一覽其真容,就像有一個巨人站在空中用手指畫出來的。對於如此巨大的圖案,人們無法解釋,於是就用「納斯卡線條」來給它命名,也有人稱之為「納斯卡巨畫」。
在遼闊的荒漠上,這些網狀線條大多交匯成飛禽走獸的巨型圖案。根據科學家鑑定,它們出現於約公元1世紀。
在這些千奇百怪的圖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圖。它由一條單線構成,是一隻長達45.7米的巨大蜘蛛。還有一幅長80米的捲尾猴圖案,由一根線條連續繪成,中軸對稱,特點突出。同樣讓人感到吃驚的是鳥圖。它們的尺寸也非常巨大,長度在27.4~36.6米之間,在整個納斯卡荒原上共發現18幅。其中有一幅巨型蜂鳥圖案,又尖又長的鳥喙,翅展約合66米。
更奇怪的是,在皮斯科海灣附近一座光禿禿的山脊上,刻著一幅巨大的三叉戟圖案。構成圖案的線條,是深褐色表層土下顯露出來的一層淺色卵石。根據專家計算,每砌成一條線條,就需要搬運幾噸重的小石頭。而且按今天的常識,圖案線條中精確無誤的位置,需要照提前精心計算好的設計圖構建才有可能完成。
問題來了,這些神秘線條的創造者或者說主人,是誰呢?
古納斯卡人的傑作
1983年,一支義大利的考古隊,在納斯卡地區發現了大量陶器,上面都裝飾有動物圖案。這些圖案,與荒漠上大規模重複出現的動物一樣。因此,考古學家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這些線條正是古納斯卡人的作品。
然而,新的謎題又出現了。納斯卡線條描繪的動物有的不是本地能見。除老鷹外,許多鳥獸圖案幾乎都不是本地產的。如節腹目的蜘蛛,在納斯卡高原上非常罕見,只有在亞馬遜雨林的偏僻地區才能找到。而捲尾猴也同樣產自幾千公裡外的亞馬遜雨林地區。它們是如何來到納斯卡的,人們不得而知。此外,還有生活在雨林中的蜂鳥,生活在太平洋海岸的海洋動物,它們大量出現在這個沙漠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
另外,古納斯卡人又是如何繪製這些圖案的,它們作何用途,這些問題依舊讓科學家們困惑不解。這些巨大而神秘的線條圖案似乎在諷刺人類的指揮,給世人出了一道又一道的謎題。
關於繪製方法的猜測
很多學者反對「線條畫是古納斯卡人的作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當時的納斯卡居民尚處於原始社會,不可能製作出如此精美的傑作。時至今日,納斯卡居民還保留著石器時代的痕跡。而這些巨畫所表現的設計、測量和計算能力,以及對幾何圖形的認識程度,顯然不可能出自原始人之手。
有人認為,這些巨畫是根據空中的投影在地面上製作的。這種解釋,雖能直截了當地解決設計和計算的困難,卻引出了更多的問題。因為古納斯卡人不可能掌握飛行技術,因此便不可能在空中進行投影。
越來越多的猜測,使納斯卡線條之謎越發難解,埃利希·馮·丹尼肯還為它賦予了神秘的光環。這位旅館經理出身的作家,1968年在他的《眾神的戰車》一書中提出,納斯卡線條是外星飛行器使用的跑到。這觀點一提出,立刻引來了科學界的嘲笑,因為外星人的飛行器是不需要藉助跑道的,假如真有這種比人類高級的文明。
那麼,有沒有這種可能,世人都低估了納斯卡人的智慧?也許他們已經掌握了飛行技術。
納斯卡人在秘魯山區的後代中,至今還流傳著會飛之物的傳說。許多納斯卡陶器和織物的殘片上都飾有飛行的圖案,包括氣球風箏和像鳥一樣的「飛人」。細心的美國人伍德曼認為,古納斯卡人很可能是乘坐一種飛行器監督製作出線條的。1976年,他仿造納斯卡陶器上的飛行圖案製造了一個熱氣球,但氣球只在空中停留了短短的三分鐘。就這短短的三分鐘,想要修建龐大的納斯卡線條,顯然遠遠不夠。
人類探索納斯卡線條奧秘的腳步並未停止!謎,正是歷史學和考古學有趣的地方;而挖掘真相的過程,也是愛好者和興趣者獲得精神滿足的過程。
德國女數學家瑪利亞·賴歇就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納斯卡線條。20世紀80年代,納斯卡鎮的學生們在賴歇的帶領下,成功地向世人演示了古人製造一條納斯卡線條的方法:首先,用標杆和繩索標出來一條筆直的線,然後,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閃光的白沙,反襯著周圍富含鐵礦的巖石。就這樣,一條線出現了。
但這個實驗只是畫出了直線,仍然無法解釋弧線所組成的圖案。賴歇窮盡一生都想要得到納斯卡線條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段終於找到了一個自認為最合適的答案。方法其實很簡單,用圓規畫圖。把弧線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像用圓規畫圖那樣在地上旋轉,如此便能畫出弧線。她在幾片較大圖案旁發現了一些泥土草稿,進而推斷,古納斯卡人事先在約1.8米的小塊地皮上設計圖案,勾勒出適當比例的中心點、弧線及輻射線,最後放大成實際圖案。
儘管賴歇論證詳細,但她的解釋並未得到普遍接受,因為她的理論仍無法解釋那些不規則的圖案是如何製作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古納斯卡人如何將草圖放大到一萬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又怎樣保證在施工過程中圖案不會變形?他們在地面上可無法辨認這些線條的形狀。
也許你會說,可以在附近建造一座高臺來監督圖形的繪製。可是,在兩千年前的納斯卡地區乾旱少雨,並無茂密的樹林,用木頭搭建高臺的可能性不大。而這裡的地表以礫石為主,沙土很少,不足以用它們來修建如此之高的高臺。假如用巖石,納斯卡地區也沒有大規模採石場。看來,在地面上建造高臺這種說法,似乎也站不住腳。
古納斯卡人繪製納斯卡線條的辦法,世人至今也只能猜測,無法給出定論。我們必須由衷地讚賞和佩服古人這種超凡的智慧!
關於神秘用途的猜測
最早注意到這些圖案的人以為,它們是灌溉用的水渠。但有的圖案線條極其細小,所以這種觀點很快就被推翻了。
還有人認為,線條與天文領域有關。
考索克夫婦經過這裡時,恰好是南半球的冬至日,它們觀察到太陽恰好就是從其中一條線條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這一奇妙現象使考索克認為,納斯卡線條是一本刻在地球上的、全世界最大的天文書。他的這一理論與賴歇的理論不謀而合。
在經過三十餘年的潛心研究後,賴歇認為,這些直線與螺線代表星球的運動,而那些動物圖形可能代表星座。這種觀點雖然得到許多人的支持,但反對者也不少。如果說巨畫是為了保留天文數據,那只需要雕刻一塊石頭就足夠了,根本沒有必要花費如此大的力氣去畫在廣闊的原野上。用巨畫來記錄,且不說日後查對資料了,就連觀看都困難。
在所有理論中,最出名又最牽強附會的,要數丹尼肯在《眾神的戰車》一書中所作的解釋。他說,這些線條和圖案是外星人來參觀時留下的入口處標記,為的是方便日後重返。另一種同樣異想天開的妙論,說線條和圖案是古納斯卡人乘坐熱氣球飛離地面時燃料留下了殘跡。
外星人學說,顯然最容易解釋世上未知的一切謎團,但也同樣最讓人難以置信。納斯卡平原和地球上的其他古老文明一樣,並未留下一星半點外星人參與的確切證據,不僅沒有殘骸或遺蹟,更無相關的文字記載。納斯卡人留下的陶器和布料雖多,上面卻沒有與外星人相關的信息。所以,認為納斯卡巨畫成自外星人之手,和認為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推測一樣,毫無科學根據。
至於說納斯卡線條是外星人為方便重返地球而留下的記號,則更沒有說服力。按照正常邏輯推論,即使外星人有此需要,只需做少數標記即可,完全沒有必要畫滿整片平原,否則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何況,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系也有8光年的距離,就算那邊真有高智能生物存在,既然能穿越如此遙遠的距離來到地球,還需要用留下大量圖畫做標記這種原始的手段才能準確返航?
此外,雖然有些線條從空中看很像跑道,但從地面看卻只不過是地表上一些輕微刮擦的痕跡。所有這樣被清理過的地面最深也不過幾英寸,而且土質鬆軟,根本不足以承受飛行器的輪胎碾壓。
其實,賴歇曾用寥寥數語就推翻了外星人理論。她說:「我擔心太空人會陷進去拔不出來。」
當所有猜測都被逐一否定,納斯卡線條的真實用途還是沒有答案。世人觀察得越仔細,越發感到困惑。
對古代文明心存敬畏
1983年,一支義大利考古隊來到這裡,在納斯卡地區的南端發現了卡華赤古城。這裡有寬闊的廣場、雄偉的石階,還有幾十座約達30米高的金字塔。種種跡象表明,舉行宗教儀式和節日慶典,就是這座城市唯一的功能。
那麼,古納斯卡人又居住在何處呢?很快,人們在納斯卡線條範圍的北段,一個叫文蒂拉的地方,發現大量人類生活的痕跡。關鍵在於,從這個古納斯卡人的生活區到卡華赤祭祀區之間,正是納斯卡線條的所在區域。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兩千年前,古納斯卡人每到節日,都會從文蒂拉來到卡華赤,舉行大規模的朝聖和祭祀活動,而在他們到達之前,必須要經過的,就是廣闊的納斯卡線條所在地。納斯卡線條就位於這樣一個重要的位置上,毋庸置疑,它與祭祀活動定有緊密的關聯。
另外,科學家觀察發現,納斯卡平原巨畫有六、七十幅,它們都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即從頭到尾都只用一條線條勾勒而成,首尾相接,呈封閉形,線條之間幾乎沒有重疊與交叉,就類似今天我們所說的一筆畫。
這些環形的線條使創作者的「筆觸」連綿不斷、循環不息。如果它們是人們踩出來的小道,那麼,人們又為何要在這條小道上循環地走呢?問題這麼聯繫起來,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如果人在一個圓環上不斷地移動,他可能在勞作;如果人在一個橢圓環上行走,他可能在運動;但如果古納斯卡人在不同的圖案上循環地走,解釋只有一個——他們在進行某種活動,最有可能是在祭祀。
對生活簡單的古人而言,只有祭祀活動才有那麼大的魅力。埃及金字塔、英國巨石陣、復活節島雕像,還有希臘神殿、樂山大佛等,古人花費了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有時甚至傾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部落之所有也在所不惜,為的正是祭祀,也只有祭祀。
隨著人口增加,祭祀的規模越來越大,祭壇也越建越大,這時,彎曲轉折的路線比單純的直線和弧線能容納更多的舞者。同時,這樣也不會擴大祭祀的範圍,不會使祭祀活動變得太過繁雜而難於控制。
關於納斯卡線條的爭論依舊不絕於耳,人們始終無法解釋它的製造方法和真實用途,儘管祭祀說已說服大部分人,卻仍然只是推測。也許正如賴歇臨終前說的一樣,「我們將無法知道所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