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秘魯共和國西南沿海,有座名字叫「納斯卡」的小鎮,「納斯卡荒原」就位於在這座小鎮與安第斯山之間。自古以來,在這塊不毛之地上,就寸草不生,鳥獸難棲,人跡罕至。
20世紀中葉,一支考古隊來到納斯卡荒原進行考察,無意中發現這裡的石頭底下竟隱藏著一條條顯然經過人工挖成的「溝槽」。後來經過大規模的深入發掘,考古人員發現這些「溝槽」的開掘形狀和走向十分奇特,非常難以捉摸。
後來,考古學家決定乘飛機對納斯卡荒原進行空中攝影和觀察,但從高空中看到的景象使考古學家目瞪口呆:荒原上的那些「溝槽」,並不是所想像的灌溉渠道或者地表裂溝,而是一幅幅綿亙無垠的圖畫,這些畫的每一根線條,都是把荒原表面的細礫石挖開而形成的。
由「溝槽」所組成的線條,構成了非常規則、好似經過精心計算的幾何圖形。例如有的三角形圖案大至幾千米,而它們的角度很精確,誤差僅僅在0.1米以內;有些縱橫交錯的線條好似今天飛機場跑道和標誌線的圖案,這些跑道即使在越過狹谷或橫貫小丘時,方向也一絲不變,有些跑道旁每相隔約500米,殘存有類似哨所或瞭望臺的廢墟。
更令人驚奇的是很多圖案是一些動物、植物以及人的形象,動植物圖案的大小,一般在15~300米之間,有一隻猴子的形象比一個足球場還大。
這些栩栩如生的圖像,極為精確地每隔一定距離就重複出現,巨大動物圖案都是重複出現的全等圖形,同類圖案都完全一模一樣,遠遠望去,儼然是用同一模具製造出來的同一圖案。
由於圖案的面積太大,因此人們在地面上很難一下子看出畫的是些什麼東西,只有從上空向下俯瞰或者航空攝影,才能清晰地看出它們是鑲刻在荒原上的一幅幅奇特巨畫。
後來,一位研究者在早晨登上附近的山崗,又發現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當朝陽初起時,在晨曦照射下,原來只有從天空向下俯瞰才能觀賞到的圖形,此刻卻明晰地突然呈現在眼前;但是當太陽升高後,圖案又杳然消失。
為什麼平時在地面上看不清,只在早上的一定時刻顯現呢?
經實地考察證實,每段圖案「溝槽」的深淺和寬度都是根據旭日斜射率精確計算過的。由此可見,荒原圖案的製作者,不僅是卓越的藝術家,而且是熟諳光學現象的自然科學家 。
究竟是誰在這片不毛之地創製這些氣勢磅礴的圖案?這些圖案是什麼時候、如何創製出來的?有什麼涵義?...…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學者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過研究和探索,但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納斯卡巨畫至今仍是一個尚未揭曉的人類文明之謎。
國外有些人曾大膽地把神秘圖案與天外來客聯繫起來,持此一說法的代表人物是西德作家瑞奇·封達尼肯。他於1970和1972年接連發表兩部著作,認為神秘圖案是遠古時代迎接外星人飛碟著陸的導航標記。他宣稱,巨畫從空中望去,酷似一個輪廓鮮明的供「天外來客」使用的「宇宙機場」,由機場引出若干平行直線,一直伸展到荒原深處,那些直線是天外來客飛行器著陸用的跑道。
納斯卡巨畫到底是不是外星人所建,目前難以定論。關於納斯卡荒原圖案有太多的未解之謎,尚待專家們繼續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