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去的地方和前幾天去的馬丘比丘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身兼兩個稱號,馬丘比丘是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評選出來的自然與文化雙重遺產,而今天要去的納斯卡線條它既是世界十大未解之謎,又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在說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之前,我得先吐槽一下秘魯的交通。納斯卡小鎮位於秘魯首都利馬差不多得400公裡左右的地方,如此有名的旅遊勝地居然沒有高鐵相通,也可能是中國人方便、快捷、舒適的高鐵坐習慣了,這樣的要求對秘魯這樣的國家確實有點不近情理,但平坦的高速路得有吧?
答案是有,不過只是局部,就是那條貫穿整個美洲的泛美公路。本來三個多小時的行程被耽誤了半個多小時,原因是一輛加長貨車被泥石流衝到路邊陷進去了,就這麼窄的公路兩個方向行駛的車隊全都被死死地卡在這裡。
納斯卡線條民間俗稱大地畫,在納斯卡沙漠大地上的畫作。1939年紐約長島大學的保羅科貝克博士乘飛機沿著古代引水系統的路線,飛過納斯卡平原時偶然的一次低頭,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大地畫。
這些看起來像是像機場跑道一樣的線條深深地吸引住了貝克博士,「對於這些奇異的遺蹟,我們心裡湧起千百個疑問,突然我們發現夕陽的降落位置幾乎正好位於其中一條長線的尾端!
過了一會,我們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這不會是巧合吧?冬至的落日和長線的尾端重合?自此全世界各路專家紛至沓來研究、探索,大地畫形成的時間、背景、成因等謎團。
其中最有名的要數德國女數學家瑪麗亞、萊希,為此貢獻了自己畢生的時間與精力,直到她95歲高齡逝世前,還心繫著大地畫的破解,直到今天,她在納斯卡的故居還都保留著,而且升級為一個紀念館,以表達秘魯人民對她的感謝。
即使有來自全世界的專家歷經70多年的研究,但這個大地畫別說到底是什麼東西?誰畫出來的?做什麼用的?就連具體的時間都沒搞清楚,不知道有多少個答案,比較主流的是於公元前二百年到公元六百年,那個時期這一地區興起的納斯卡文化,因此稱為納斯卡線條或納斯卡大地畫。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間這個時間段。還有一種看法相對來說證據更加確鑿一些,考古學家們把納斯卡文明分為5個時期。考古學家在線條所處的地層裡,找到了一些陶器,通過對陶器的碳14測定,人們得出了陶器的年代,從而也就間接得出納斯卡線條的製作年代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