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企鵝:我們就是這種呆萌樣兒,每天除了發呆還是發呆。如果哪天我們活蹦亂跳,那就是「異常行為」(設計臺詞)
北極熊 突然變文靜屬反常
北極狼 白天焦躁晚上不叫屬反常
海豚 鬧脾氣拒絕表演屬反常
愛發呆的帝企鵝突然變「活潑」了,好動的北極熊愛「沉思」了……它們是生病了,還是要地震了?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去年,南京新增了5個地震宏觀觀測點,人們熟悉的海底世界就是其中一個,給地震專家們當「地震預報員」的有:北極熊、帝企鵝、海豚、海獅等。「地震預報員」們的情緒晴雨表,每天都會集中到南京市地震局工作人員的手中。一旦它們出現情緒反常,南京市地震局的工作人員會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診斷」。
探訪
南京海底世界的動物們化身「地震預報員」
呆萌的帝企鵝、調皮的北極狼、傻乎乎的北極熊……在南京海底世界,它們不僅是可供遊客們近距離觀賞的海洋動物,如今,它們還有另一個神秘的身份,就是「地震預報員」。
這些「地震預報員」們是如何工作的?2月14日,現代快報記者特意趕到南京海底世界進行探訪。在極地館,為了實時觀察「地震預報員」們的情緒,不僅配備了兩個專門的地震觀察員,每個動物玻璃房間四周還安裝了很多監控探頭,極地動物園的一舉一動盡在掌握。
「極地館有20多個攝像頭,大部分是對著動物的,每一個探頭的影像記錄都會自動保存7天。」地震觀察員曹莉介紹說,一旦「地震預報員」們出現行為異常情況,它們的影像信息將第一時間上報到南京市地震局,供專家研究分析。
目前,海底世界內的動物已經全部納入觀測範圍。不過,需要定期上報的,則是展出動物,包括帝企鵝、北極狼、北極熊、海豚、海獅、海豹等十多種極地動物和300多種魚類。
每天,曹莉和李真石兩位地震觀察員要輪流值班,觀察「地震預報員」的微表情。她們從入口開始,繞著整個場館巡視兩圈,走到需要被觀測的動物處,要停留幾分鐘觀察。不管有沒有異常,這些動物的表現,每天都要通過QQ上報到地震部門,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每個月初,觀察員們還要把一個月的觀察情況製成表格,打包上報。
帝企鵝不發呆、北極熊變文靜屬「反常」
海底世界的動物們,看起來都萌萌的,而且,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個性,比如帝企鵝愛發呆,北極熊特淘氣……
地震觀察員們每天要留意海洋動物們的什麼「微表情」呢?曹莉說,主要觀測動物們的精神狀態、食慾和排便情況等。
去過海底世界的都知道,北極熊和帝企鵝可是這裡的「鎮館之寶」。有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觀察員和一線飼養員們的眼睛。在極地館,遊客們隔著玻璃能夠看到,壯碩的北極熊正在泳池內歡脫地玩水,一刻也不閒著。住在北極熊對門的,是帝企鵝一家四口,相較於活潑的北極熊,企鵝家族們正「扎堆」發呆,十幾分鐘過去了,可能脖子酸了,一隻帝企鵝快速搖晃了幾下脖子,接著繼續發呆。
「帝企鵝總發呆,北極熊總是動不停,那就對了;它們在這裡生活了這麼多年,天天都這樣。如果帝企鵝不發呆了,變得活蹦亂跳了;北極熊突然變文靜了,蔫了吧唧的,大便不成形;北極狼夜間不叫了,白天也變得焦躁不安;魚群遊得沒有規則,開始橫衝直撞……這些要引起特別注意了,那就是異常行為。」曹莉說。
行為反常≠地震要來了,也可能是鬧脾氣
和極地館的動物們打交道多年,曹莉對各種動物的小脾氣了如指掌。
曹莉說,有的時候,動物行為反常,也有可能不是地震前兆,而是「鬧情緒」或者生病了。一般來說,上報給地震局前,要經過事先的甄別才行。如果真的是異常行為,地震部門會很快派專家來「診斷」。
「看,那隻海豚不理訓練師!」14日下午,在海豚表演現場,一位小朋友叫著。這是不是海豚的異常行為呢?曹莉說,這其實是海豚「鬧脾氣」,一點也不奇怪,「別看海豚平時笑眯眯的,像是『微笑天使』,一旦它們耍起『脾氣』,可是相當倔的。」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很多魚類遊得都是有規則的。」曹莉說,全身灰暗的石斑魚,常年「潛伏」在海底下層的巖石和礁石附近,僅在捕食的時候,會往上遊。「石斑魚如果變得躁動,沒有沉在海底,甚至是漂到水面附近,那就要多加關注了。」據了解,截至目前,南京海底世界還沒有觀察到與地震相關的動物反常行為。
追問
動物靠什麼預知地震
哪些動物比較「敏感」
動物靠什麼預知地震?科學家說,每一種動物都有自己的先天優勢。北極熊的視力和聽力和人類相當,但它們的嗅覺極為靈敏,是犬類的7倍;人耳聽到音頻每秒鐘僅為1000次至4000次的聲波,而貓、狗和狐狸卻能聽到音頻每秒鐘高於6萬次的聲波,至於老鼠、蝙蝠、鯨魚和海豚,可以發射和接收音頻每秒鐘超過10萬次的超聲波。就連蟑螂,也有「秘密武器」,它的一對尾須上覆蓋著2000根密密麻麻的絲狀小毛,小毛的根部構成一個高度靈敏的微型「感震器」……正是動物們這些敏銳的嗅覺、聽覺,造就了它們對地震的預知能力。「地震前,地殼會釋放出一些能量讓動物捕捉到,受到感官刺激後,會出現一系列宏觀異常現象,比如蛤蟆活動、雞上樹、牛羊不進圈、井水渾濁冒泡等。」江蘇省地震專家說。
上世紀70年代,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做了一組調查,調查顯示有58種動物在震前確實有異常反應。1975年,中國遼寧省海城、營口發生了7.3級地震。地震前的一個半月,許多動物都有異常表現:冬眠的蛇出洞,到了晚上鵝亂叫著不肯進窩,有的還飛起來;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人們看見成群的老鼠在倉皇奔竄,一些地方還出現100多隻黃鼠狼大轉移……
去年南京兩次微震
它們感受到了嗎
「動物反常,可能是受到驚嚇,也可能是地震前應力場的變化導致的。」江蘇省地震專家說,不是每次地震前,都會引起動物異常,而且,不能僅僅靠一兩種動物的行為異常就給出判斷。
去年,南京發生了兩次小地震,2016年1月27日建鄴區發生了2.2級地震;2016年11月13日江寧區發生1.9級地震。南京市地震局的相關負責人對現代快報記者說,當時,所有宏觀觀測點都沒有監測到動物們的異常行為。據介紹,動物的異常行為在地震預報上,是地震預報的一種輔助手段。目前,南京一共有19個宏觀觀測點,作為「地震預報員」的有豬、羊、狗、雞、鴨、鵝、鴿子、藍孔雀、梅花鹿、金絲猴、長臂猿、海洋動物等等。「如果一個宏觀觀測點的動物出現行為異常,還不能就作為地震異常前兆,還要看其他觀測點的動物行為,以及前兆臺網的觀測數據。」南京市地震局的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