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華為雲TechWave技術峰會在線上舉行,正如其名,這是一場華為雲技術創新的大閱兵,展示了各種創新的技術。更重要的是,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在會上提出了華為雲面向未來的使命:「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華為雲業務總裁鄭葉來)
華為云為何會提出這樣的使命?在此時舉行TechWave技術峰會到底意味著什麼?在全程參加了峰會後,我從中看到了雲計算市場和華為雲戰略的新變化。
01
從「三不」到「三能」
2017年,華為進入公有雲領域,彼時,華為雲明確提出了「三不」:「上不做應用,下不碰數據,不做股權投資」。
從「三不」到「賦能應用、使能數據,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的「三能」,到底暗藏著什麼變化?
在筆者看來,「三不」和「三能」是一脈相承,他們的內核都是恪守業務邊界。正如鄭葉來所說,「我們認為未來的商業社會一定是兩類公司,大而強的平臺型公司和小而美的專業型公司,華為只做平臺型公司,不可能做千行百業的應用,也不去『碰』別人的數據,亦不會投資親兒子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去競爭。」
從「三不」到「三能」,又是一種進化。鄭葉來說,從「不做應用」到「賦能應用」,是期待合作夥伴將應用生長到華為雲的平臺上;從「不碰數據」到「使能數據」,是指華為雲提供大數據、AI、邊緣計算等能力,讓客戶和合作夥伴更好地讓數據發揮價值;「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則是華為雲要成為開放的「黑土地」,為包括華為消費者業務在內的華為絕大部分業務以及政企客戶們提供雲服務。
之所以這個時刻提「三能」的新使命,是因為「優勢擋不住趨勢」,行業和客戶需求發生了變化,數位化技術和智能升級將成為未來政府和企業轉型的主旋律。
一方面是新基建的大潮,新基建就像是打造智能化的信息高速公路,而要想更好地建設「新基建」需要從根本入手。「新基建」的根本是「基」,核心是聯接與計算,5G、雲、AI構成了「新基建」三要素,其中5G是「路」,雲+AI是「引擎」。新基建正在驅動各行各業進入數位化、智能化轉型的深水區。
另一方面是疫情的倒逼,雲工作、雲生活、雲娛樂等雲上生活方式倒逼政企們向數位化轉型。這一點從華為雲WeLink和華為雲會議的迅猛增長可見一斑。在疫情嚴重的春節期間,WeLink 新增企業數十萬,新增日活用戶數超 100 萬,業務流量增長 50 倍。
所以,「三不」說的是恪守邊界、各自發揮優勢的態度,而「三能」說的是華為雲開放、使能數位化的動作和決心,以及華為雲對產業的價值和貢獻。
02
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上萬物生長
鄭葉來說,以終為始很容易達成共識,看未來大家都不會有分歧,而今天怎麼出發就很痛苦。
這話用在政企數位化轉型上再適合不過了,大家都認可必須進行數位化轉型,但實際怎麼做卻是挑戰重重。
例如,如上所述,數位化轉型涉及到的技術非常多:雲計算、AI、大數據、5G、區塊鏈等等,這些技術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對於大多數政企來說,如何利用好這些技術困難重重。
新資產與舊資產的矛盾也非常突出。我國的政企一直都很重視信息化建設,政企上雲,信息化時代的資產還要嗎?如果要,能否與新資產打通,讓它們繼續創造出價值?
華為雲CTO張宇昕一句話道破政企數位化轉型的本質:政企智能升級本質就是用規模化、快速迭代創新的雲服務來獲取AI、大數據、DevOps、邊緣計算等新技術,發展政企新能力。對於政企來說,這個過程近乎是全新的,是摸著石頭過河?還是有什麼捷徑可尋?答案是後者,他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避免走很多彎路,讓轉型的過程更加順利。
(華為雲CTO張宇昕)
這個巨人就是華為,因為華為自己就是政企的一員,政企遇到的問題華為也曾經遇到,華為雲現在將華為積累30餘年的技術和數位化轉型過程中的經驗開放出來,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為政企客戶提供數位化轉型的基礎設施。
這個基礎設施可以總結為「134」,即「1個基於華為雲擎天架構的雲基礎設施底座」、「3個賦能行業數位化轉型的平臺」(應用使能平臺ROMA、AI使能平臺EI,數據使能平臺FusionInsight),「4個面向行業場景化的聯接觸點」(聯接應用的華為雲ROMA,聯接開發者的DevCloud,聯接萬物的IoT,聯接組織的華為雲會議等服務)。
這些基礎設施可以說凝聚了華為的核心技術和轉型經驗,直擊政企數位化轉型的痛點。例如,擎天架構就是華為歷時8年時間打造,無論是軟硬協同系統還是智慧雲腦都充滿著黑科技。如上面提到的華為雲會議激增的使用量背後就有智慧雲腦的強力支撐,其能根據企業註冊用戶數增長曲線及各時段業務壓力模型預測分析,進行極速自動擴容、資源靈活調度。擎天架構實現了雲邊端場景的一致體驗、一致生態。這一點對於政企來說非常重要,如基於擎天架構的華為雲Stack既有私有雲的優勢,又能零等待獲取華為雲的服務和生態。
應用使能平臺ROMA也是如此。華為在向數位化轉型過程中,就曾經歷過各部門之間的數據通道和業務通道未完全打通、數據孤島和業務孤島煙囪式存在等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誕生了ROMA平臺,「條條大路通羅馬」,將歷史的應用和數據與新基礎設施打通,也讓新舊數據和應用都能發揮價值。在華為內部,ROMA集成了600多個IT應用,日均運行任務1000萬次,日數據流量18億次,峰值40億次。通過ROMA,政企可以實現應用一張網,賦能應用。
我覺得「智能世界的黑土地」這個定位實在是非常貼切:「黑土地」肥力出色、十分肥沃,因為華為有這麼多年巨額技術研發投入所積累的技術實力和數位化轉型的豐富經驗;「黑土地」是平臺,承載各種技術、賦能萬物,正如華為雲的「134」數字基礎設施。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也表示:「現在的技術都不是單獨技術了,是融合的技術,通過綜合性技術形成綜合性能力。什麼是底座,什麼是黑土地?黑土地有腐殖質、有水、有礦物質。華為雲的黑土地裡我相信也是一樣的,包括雲計算的技術、大數據的技術、晶片的技術、伺服器技術等等。」 最終,在華為雲這個智能世界的黑土地上,玉米、大豆、高粱(客戶和合作夥伴)……萬物實現茁壯成長。
03
技術的溫度
為什麼華為雲要做TechWave技術峰會?鄭葉來透露,「很多客戶說,你們技術非常好,我就琢磨,應該有一個頻道,由各個研發的主管、博士來發聲,把自己做好的產品給大家介紹,這是辦TechWave技術峰會初衷。」
這次TechWave技術峰會,堪稱是一次技術的盛宴,不僅有上面提到的「134」數位化轉型基礎設施的講解,還有應用平臺ROMA、EI工業智能體2.0、GaussDB系列新品、數據使能解決方案、全球獨家雙零損耗裸金屬容器、實時音視頻服務(RTC)和華為雲會議的新品發布,他們無一不是技術的結晶。
像EI智能體,就在疫情期間表現突出。華為雲與華中科技大學、藍網科技等合作,研發推出的新冠肺炎AI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服務,就是依託華為雲醫療智能體-醫學影像分析平臺開發構建,AI+醫生覆核的總體效率是純人工量化評估速度的數十倍。在輔助藥物篩選中,華為雲聯合國內多家醫療研究機構,基於華為雲EI醫療智能體完成了蛋白質同源建模、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和大規模虛擬藥物篩選,讓以往耗時數月的計算機輔助藥物篩選在數小時內完成。
但是,技術創新是一方面,如何讓技術落地、真正在政企業務中發揮價值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華為雲TechWave技術峰會的主題為「創新·普惠」的原因,「創新是我們的主旋律,普惠就是將所有創新使能千行百業,創新技術要在商業市場上得到應用,得到價值的承認。」 鄭葉來這樣說。
就像今年迎來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的深圳,就見證了創新和普惠的力量:在深圳坂田區域,以前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在部署了AI之後變成燈看車、讀車數放行,交通不再擁堵;在深圳機場,在華為雲的賦能下進化為智慧機場,智能機位分配讓飛機靠橋率提升3-5%,「出行一張臉」實現無感暢行……
是的,這也是技術的溫度,即只有將強大的技術勢能轉化為澎湃的產業動能,讓千行百業的政企們都能普惠享受到技術助力業務的價值,技術才不冷冰,而是有了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