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兵以詐立」,用兵與用謀必是如影隨形。
從實質上講,謀略是指謀求制勝之道的策略。上至國家層面的戰爭,中至局部戰場的戰役,下至師旅級乃至營連級的戰鬥,其勝戰之法,皆與謀略密不可分。時下,謀略因具有了信息化特質,手段變得更加多樣,運用變得更加複雜多變。但依循謀略「兵不血刃」的精要內涵,各級指揮員應著重從戰略上設妙局、戰役上造強勢、戰術上布奇陣三個層面,把握好謀略運用的重心,切實為能打仗、打勝仗贏得先機。
戰略上設妙局。戰略,是指導全局行動的方略,講求的是開篇謀局。「局」設得好不好,當以巧妙為標準。對強大對手而言,既要讓其不易察覺己方企圖而放鬆警惕,還要讓其保持麻痺而喪失主動權;對弱小對手而言,既要讓其心生畏懼而不敢對抗,還要讓其樂於跟隨而無暇自我;對勢均力敵者而言,既要讓其感知安全又讓其感知威脅,既要讓其感知主動又讓其感知被動,使其在進退兩難中不能對抗、不敢妄動。兵法言: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布妙局,就是要在全面認知敵我雙方安全環境、人員素養、國力強弱等綜合實力的基礎上,因勢利導地謀求「惑」敵制勝的總體方略,最終以達成戰略意圖為目的。歷史上,稱得上戰略妙局的舉不勝舉,如戰國七雄的秦,謀劃並經營了上百年的戰略布局,最終一統山河;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毛澤東審時度勢做出決定中國命運的「五大戰略布局」,集中兵力、重點佔領、直接進軍東北,一舉掌控主動局面,可謂妙不可言。
戰役上造強勢。回顧伊拉克戰爭,美軍時時處處「示強」,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伊拉克政府的屈服及其軍隊的瓦解。如戰爭爆發前,美軍在短短半年內,向海灣地區集結了近30萬兵力;戰爭爆發後的第6天,又向海灣地區增派3萬兵力,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支數位化師,以增援正在巴格達推進的美國軍隊,由此進一步形成了相對伊軍的絕對強勢。孫子曰:「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毋庸置疑,好的造勢,理應以強勁為標準。信息化戰爭形態下,傳統作戰觀已經由「攻城略地」轉變為「有限控制」。值此,指揮員更應「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學會造強勢,善於用強勢。在作戰部署上,謀求通過區域內的快速調兵遣將,促成「以大吃小」的相對優勢;在作戰節奏上,謀求通過先敵一步、快敵一招的行動對抗,促成「以快制慢」的相對優勢;在打法選擇上,謀求通過擊敵關節、癱敵體系的戰法運用,促成「以精打粗」的相對優勢;在作戰手段上,謀求通過兵戰威懾和心戰震懾的雙重效應,促成「以戰止戰」的相對優勢。唯此,才能實現小戰或不戰而屈人之兵。
戰術上布奇陣。具體到規模層次較小的戰術行動,謀略運用則主要助力於「排兵布陣」。比如,眾所周知的歷史典故「田忌賽馬」,通過排列組合,使總體實力處於劣勢的一方贏得了總體實力佔據優勢的一方。但縱觀戰爭史,諸葛亮的「八卦陣」,戚繼光的「鴛鴦陣」,以及拿破崙時代的「火槍陣」,也都只是名噪一時。這正符合了「勝戰不復」的作戰規律。不難看出,管用的「陣法」,當以新奇為標準。奇陣,必是順應局勢推陳出新,且不為對手所知。好的奇陣,可通過合理「排兵」,讓己方戰鬥力大幅提升,讓對手不知所措。因此,在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中,指揮員應更多專注於巧布奇陣,就是在全面掌握各軍兵種作戰特長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力量編成、結構重組、系統融合,形成效能倍增的體系作戰能力;在充分認清戰場環境特點的基礎上,正確把握作戰時機、準確選擇作戰目標、靈活運用戰法手段,從而對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全程跟蹤戰局形勢演變的基礎上,針對戰情變化、敵之對策,適時重構作戰編組、及時調整應變策略,始終使敵處於被動招架和無力支撐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