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平:中國土壤長出的政治制度最可靠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國平:中國土壤長出的政治制度最可靠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什麼樣的政治制度才是有生命力的?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理論課題,也是一個重大實踐命題。

   世界上不少政治學者都在給一些國家的政治制度開藥方,不少國家也因此而嘗試引入全新的政治制度模式。然而,一些國家在引入西方民主制度後,卻被實踐證明進入了「民主陷阱」,經濟出現停滯、社會出現動蕩甚至政治危機。這些西式政治制度普遍性地水土不服,這些國家用教訓證明了政治制度「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道理。

   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縱論中國政治制度,引起廣泛關注和反響。「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這些重要論斷,不僅深刻回答了政治制度發展的理論問題,也科學把握了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與現實,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完善與發展方向保持了戰略清醒。

   去年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發表演講說: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著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對於中國來說,這樣的結論乃是源於深刻的歷史教訓和無數先賢的上下求索。對於中國人來說,歷盡艱辛、付出代價後的認知更是刻骨銘心。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滑入苦難深重之地,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是無數先賢的夙願。進入20世紀,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帝制復闢、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但最終都被證明行不通。在中國共產黨作為一種全新社會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後,才帶領人民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道路、制度。這也就是為什麼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如此強調: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深刻總結近代以後中國政治生活慘痛教訓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社會100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展的歷史結果。

   事實上,從始終高舉人民民主的旗幟,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始終履行自己對人民的承諾、堅持人民的制度選擇。從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到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也都是經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被歷史證明是有優勢的。比如有效保證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集中力量辦大事,為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以及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務實、有效等等。這些優勢,連不少西方學者都評價認為,中國政治制度成為西方民主的一個有力競爭者,為人類政治文明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範本。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最適合中國自己的制度,根本原因就在於它是從中國土壤裡長出來。它有什麼優點、有什麼不足,中國人自己最清楚。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必須注重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既要把握長期形成的歷史傳承,又要把握走過的發展道路、積累的政治經驗、形成的政治原則,還要把握現實要求、著眼解決現實問題,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像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在如何評價、如何發展的問題上,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是不靠譜的。保持制度自信與改革創新,才是清醒與理性的選擇。而在人類政治文明中,不可能只有一種範式,也不可能一成不變。認準自己的理、走好自己的路,中國才能走得穩、走得遠。否則就容易犯邯鄲學步的毛病,甚至會付出慘重代價。那種老路、邪路,中國人民折騰不起。深深紮根中國社會土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才會茁壯成長、推動實現中國夢想。(國平)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比較優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在中國經歷了長達68年的不斷發展和進化,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政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獨特性源於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積澱、獨特的國情基礎、獨特的發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人民主體地位,體現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等方方面面。
  •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問答題和選擇題
    第一節 政治制度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涵義  制度及政治制度的定義  特點:(多選)穩定性、強制性、合法性、歷時性  二、政治制度與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的關係  在社會各項制度中,根本性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制度是社會的經濟制度,經濟制度是社會結果的基礎
  • 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關於發展社會主義...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堅持正確的政治發展道路更是關係根本、關係全局的重大問題。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政治制度,走什麼樣的政治發展道路,必須與這個國家的國情和性質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成功開闢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實現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確立了正確方向。
  •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
    經過長期實踐探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作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 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進行的偉大創造,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基本特徵 (4)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 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基本特徵 (4)   2011年05月13日11:25  來源:人民網
  • 五、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展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1.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模式,沒有也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治發展道路。
  • 以制度優勢凝聚奮鬥偉力
    內容提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受住疫情考驗,彰顯出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進一步提振了中國人民奮勇前行的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我國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人民意願,是特色鮮明、富有效率的制度。
  • 環球時報:沒有放之世界皆正確的政治制度
    這與現代政治理論之一的法治存在差別,法治意味著君主本人也遵守法律。君王也可以是最有權力的政治人物,即國家元首、總統、國王、帝王、總理,如果他們不受法律所制,這便不是法治。政治權力受到限制,這是法律的最基本定義。法律從根本上來說是對權力的限制,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法治要求國家是要在監督下運行。國家是要使用權力,而法治從根本上來說則是要限制權力,確保國家使用權力,並使其符合整體國民的利益。
  • ...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
    會議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人民政協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越性和生命力,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地位、職能和作用,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論析
    《決定》雖然沒有使用「基本政治制度」這個概念,但其內含的3項具體制度都在「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分別予以強調。之所以把這3項制度稱為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因為它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運行中,都具有基礎性和全局性,從不同方面體現了人民民主的國家形態。
  • 《清末民初政治制度改革失敗原因的研究——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論...
    研究領域:制度理論,政治制度形成與發展問題的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超越不同形式政治制度的研究範式——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論之魅力》等。      內容簡介:本研究的題目是《清末民初政治制度改革失敗原因的研究——制度的利益分析理論系列研究之二》。
  • 21世紀的族群政治:議題、理論與制度
    族群政治與族群衝突如今已成為國際上比較政治學的熱點問題,也是最近三十年比較政治學增長最快的研究領域之一。1985年,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學者唐納德·霍洛維茨(Donald L. Horowitz)出版其大部頭學術專著《衝突中的族群》(Ethnic Groups in Conflict)時,族群政治與族群衝突還是比較政治的新鮮領域。
  • 都是日本政治制度搞的事兒
    其實二戰結束71年來,日本已經有33人當過首相,平均下來每人任期僅有兩年多,因此日本首相當不長是常態,長期政權才罕見,而這與日本的政治制度密切有關。  根據現行日本憲法,日本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是日本的象徵,相當於國家元首,但不掌握權力。日本的行政權由內閣來行使,而內閣總理大臣也就是首相,由國會選舉產生並需天皇的任命。
  • 自考《西方政治制度》複習筆記(3)
    第三章 選舉制度  一、單選、多選知識點  1、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選舉制度產生於奴隸制國家;選舉制度包括選舉原則、選舉組織、選舉程序等。
  •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徵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報告還指出了人民當家作主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制度安排,科學設計和規劃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宏偉藍圖,在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 專家:辛亥革命揭開了中國政治結構現代化的序幕
    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政治制度現代化的航程 政治制度是圍繞政治權力的構成和行使,調節、限制、疏導人們政治行為的一套機制。通過政治領域的規則和規範限制政治精英的行為,為政治權力的活動提供某種秩序。因此,政治制度的現代化是政治現代化的本質訴求和價值目標。
  • 國會暴亂是對美國政治制度基礎的重大衝擊
    」,因此建構出了一套建立在相互制衡原則上的「複合共和制」,以期這個新生的國家能夠永遠讓理性佔據政治舞臺的中央。  從表面上來看,暴徒們衝擊的是國會大廈,但在本質上衝擊的卻是美國政治制度的基礎及其背後的核心價值。美國的立憲者們一方面設立「總統」一職,讓其服務於一個強大且團結的「聯邦」共同體;另一方面又通過各式複雜的分權與制衡機制遏制政治的民粹化。然而,在美國立憲者的計劃外發展起來的兩黨制和競爭性選舉制度卻成了一種「反叛」的力量。
  • 關於憲法規定的我國政治制度及其特點和優勢
    對抓好憲法貫徹實施工作,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第一個要求,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並明確指出:「這一政治發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體內容、基本要求,都在憲法中得到了確認和體現」。    今天我重點介紹1982年憲法對我國政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
  • 《政治變遷中的國家與制度》簡介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 第五批成果文庫(2010—2011) 《政治變遷中的國家與制度》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