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透鏡:宇宙中的放大鏡

2020-12-05 中國日報網

一個藍色的星系發出的光在經過一個明亮紅星系時,被後者的引力透鏡效應扭曲成一個幾乎完整的環——愛因斯坦環。這個星繫於2007年被斯隆數字巡天望遠鏡發現,哈勃太空望遠鏡在後續的觀測中發現了這個不完整的環。Hubble/NASA/ESA/STS

天文詞典

我們都知道,當一束光經過一塊三稜鏡或者透鏡時,光的傳播路線會發生改變,這就是折射。我們平時看到的透鏡,主要有放大鏡、老花鏡中使用的凸透鏡和近視眼鏡中使用的凹透鏡。其實,除了常見的玻璃之外,物體的引力也可以讓光的路線發生變化。天體強大的引力還有可能形成引力透鏡現象。近日,美國天文學家發表論文稱,他們利用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和地面望遠鏡研究了一個不尋常的微引力透鏡事件,發現了一對褐矮星雙星。

大質量天體使光線彎曲

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產生引力的原因是物質的質量彎曲了周圍的空間與時間,當光線經過被物體彎曲的空間時,就走了彎路,產生偏折。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愛因斯坦還考慮過一個問題:當一個光源與觀測者之間恰好有一個物體時,中間那個物體產生的引力會不會像凸透鏡一樣將光線會聚起來?如果會,這個天體就是一個「引力透鏡」。雖然經典力學也可以得到這個結論,但只有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可以正確計算出光線在物體引力作用下偏轉的角度。

愛因斯坦也是第一個對引力透鏡效應進行定量計算的人。他以太陽為例子計算出如果一束光要被太陽會聚到一個點,這個點與太陽的距離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542倍。因此他認為,恆星級天體的引力對光的折射效應太弱了,產生的引力透鏡效應不可能被觀測到。

但宇宙中的天體系統並不都是單個的恆星。如果上千億顆恆星聚集而成的星系作為一個引力透鏡,產生的折射效應就會很明顯。更進一步,多個星系組成的星系團會產生更強烈的引力透鏡現象。充當引力透鏡的星系與星系團分別被稱為透鏡星系與透鏡星系團。

在透鏡星系或透鏡星系團的作用下,遠處星系或者類星體會產生2個、4個甚至多個像。如果光源、透鏡星系或星系團、觀測者三者幾乎連成一條直線,透鏡星系或星系團周圍就會形成對稱分布的4重像甚至圓環,它們被分別稱為「愛因斯坦十字架」和「愛因斯坦環」。有時,透鏡星系周圍只形成缺了一段短弧的馬蹄形結構,或者形成一條條短弧。

1979年,天文學家用美國基特峰天文臺2.1米望遠鏡首次觀測到一個類星體因引力透鏡效應而形成的雙重像,這是第一個被發現的引力透鏡現象。第一個完整的愛因斯坦環於1998年被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它被命名為B1938+666。在一些引力透鏡的觀測圖像中,不完整的弧形和多重像散布在透鏡星系或星系團周圍,蔚為壯觀。

星系或者星系團作為引力透鏡,還會對超新星甚至單個恆星產生引力透鏡效應,讓觀測者看到超新星或者恆星的多重像。2014年,一個國際小組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觀測到透鏡星系讓一顆超新星產生4個像,恰好形成了「愛因斯坦十字架」,分布在透鏡星系的四周。這個透鏡星系位於一個巨大的星系團之中,而這個星系團自身也成為一個引力透鏡。理論計算表明,透鏡星系團讓這個超新星形成3個像,而其中的一個透鏡星系又讓這3個像中的1個變為4個像,因此這個超新星共產生了6個像。此後,同一個小組在檢查引力透鏡超新星的圖像時,發現一個亮度被引力透鏡顯著放大的恆星,後者也因此成為人們觀測到的最遠的單個恆星。

透鏡效應助力宇宙學研究

隨著觀測技術的發展,天文學家不僅可以觀測到被當年愛因斯坦認定為不可能被觀測到的恆星級引力透鏡產生的效應,還可以觀測圍繞恆星的行星產生的更微弱的引力透鏡效應,它們被統稱為「微引力透鏡」。

引力透鏡在天文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看到星系、類星體、超新星的多重像、愛因斯坦十字、愛因斯坦環之外,天文學家用透鏡星系團與透鏡星系研究極早期宇宙,將一些原本暗弱到無法被觀測到的極早期星系的光放大10倍以上,從而觀測到它們。因此哈勃太空望遠鏡執行的任務之一就是利用引力透鏡觀測極早期宇宙中的黯淡星系。

引力透鏡效應在宇宙學的研究中也有重要作用。過去的觀測與理論研究都表明,宇宙中有大量無法用任何望遠鏡看到的物質,它們被稱為暗物質。暗物質的總量大約是普通物質總量的5倍。而利用引力透鏡效應,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可以更精確地確定出星系團與星系內的普通物質與暗物質的分布情況,進而確定宇宙學的一些重要參數。

恆星甚至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所形成的微引力透鏡效應也有重要應用。天文學家用它們尋找一些太陽系外的行星、黑洞、褐矮星,還用它們研究暗物質、銀河系的盤結構、星系內形成恆星的快慢程度等等。(王善欽)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知道SET」宇宙中的「放大鏡」強引力透鏡
    本集主題:宇宙中的「放大鏡」強引力透鏡主講人:爾欣中所在單位:雲南大學中國西南天文研究所1979年,三位天文學家Walsh,Carswell和Weymann發現有兩顆類星體離得非常的近那是因為在強引力透鏡中,由於光線在傳播過程中經過了不同的路徑,但它們都匯聚到像平面最後成像,我們就看到了多個像,可能有人會問,這裡所說的多個像哪些是實像哪些是虛像呢?其實如果按照中學課本的定義來講,所有經過引力透鏡的像都是虛像。大家可能還會問引力透鏡事件在宇宙中是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個問題要分情況討論,我們之前和大家說過的三種透鏡:強、弱、 微透鏡。
  • 愛因斯坦的引力透鏡可以解除對宇宙膨脹的爭論
    在扭曲的空間結構-時間可以像放大鏡,並可以幫助解決有關宇宙的膨脹,發現了一個新的研究速度的宇宙奧秘。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有朝一日可能會產生更準確的宇宙模型,從而可以揭示宇宙的最終命運。宇宙自誕生以來持續擴張,大約在138億年前。
  • 老將未老,哈勃望遠鏡新拍攝到引力透鏡現象
    這張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照片揭示了一個遙遠星系的宇宙萬花筒,通過萬有引力透鏡效應將其分解成多個圖像。引力透鏡意味著前景星系團非常龐大,以至於其引力扭曲了時空結構,彎曲並放大了來自其後方較遠星系的光線。
  • 如何使用引力透鏡測量宇宙的膨脹
    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我介紹了一項研究(我還提到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暗能量的存在,因為有幾個獨立的宇宙膨脹的測量不需要使用超新星。果不其然,一項新的研究測量了宇宙的膨脹,而沒有使用超新星。這項研究也證實了暗能量的存在,但也出現了幾個問題。這項新的研究不是測量超新星的亮度,而是觀察一種稱為引力透鏡的效應。由於引力是空間和時間的曲率,一束光在經過一個大質量物體時會發生偏轉。
  • 微引力透鏡是啥,愛因斯坦在引力透鏡上犯過的錯誤
    愛因斯坦曾經就說過我們永遠不可能觀察到這一神奇的現象,但現在,現實像一個冰冷的巴掌,我們確確實實的觀測到了,並且天文學家還在努力,希望觀察到更多此類現象,並從中了解到更多關於恆星與宇宙的知識。「微引力透鏡」的現象最先是由偉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並不是直接觀察到的。這個現象的原理正如字面意思所表述的那樣:引力發揮著透鏡的作用,操控物體發出的光線的軌跡。
  • 抱歉,天文學家並沒有發現早期宇宙中最亮的類星體
    這是一個由超大質量黑洞驅動的類星體,這個天體是迄今為止在早期宇宙中發現的最亮的類星體。在天文學中,有兩種問題需要回答:簡單的問題和困難的問題。簡單的問題涉及到近距離的天體,這些物體數量多且容易看到。困難的問題涉及到那些遙遠而又罕見的天體。而最大的問題是確定宇宙極端發生了什麼。在一項驚人的新發現中,天文學家宣布在早期宇宙中發現了一顆破紀錄的類星體,它的亮度超過600萬億顆太陽。
  • 科學家計劃把太陽當放大鏡,搜尋外星文明
    《三體》中一個重要的情節,就是向太陽發射強大電磁波,開啟了三體文明與人類文明接觸的時代。現如今,科學家竟然真的計劃對太陽「下手」了。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天文學家西格爾提出了一個尋找外星文明的新辦法,那就是用太陽作為「引力透鏡」,來發現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這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這種方法提出了可能。相比《三體》中向太陽發射電磁波的辦法,把太陽當放大鏡的辦法,更加有機會實現。
  • 利用太陽實現引力透鏡來尋找外星生命?科學家到底怎麼想的?
    科學家進一步表示,如果人類能夠在太空中進行一些非常精細的操作,我們的太陽也許有一天能夠揭示是否有生命隱藏在一個遙遠的星球上。姑且不論這個壯舉的可行性,單就是它的目標就已經引起人類的重點關注:尋找外星生命,確認潛在的外星生命線索。
  • 引力透鏡奇觀
    前期我們講述黑洞時,引用了下面這張引力透鏡效果圖:黑洞引力透鏡效果圖然而由於引力透鏡天體的引力、形狀,透鏡與成像天體的距離等不同排布,引力透鏡成像結果千差萬別。SDP.81,愛因斯坦環ALMA一個近似圓環的影像,因其更像馬蹄的造型而被稱作「宇宙馬蹄」。
  • 宇宙學家們利用引力透鏡可以為宇宙的總質量「稱重」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消息稱,宇宙學家們利用引力透鏡,重新確定了宇宙物質的密度和結構,進而可以為宇宙的總質量「稱重」。而目前表現出和以往的較大差異,可能預示著宇宙學標準模型的缺陷。該成果屬於歐洲的「千平方度巡天」計劃,相關報告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上。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更精確地了解宇宙的「體重」。
  • 引力透鏡可以更好估測宇宙膨脹速度
    這些波是由聲波在早期宇宙中通過等離子體傳播而產生的。通過測量波的大小,他們可以推斷出我們今天看到的CMB是多久之前產生以及距離我們多遠。利用成熟的宇宙學理論,研究人員可以估算出宇宙膨脹的速度。但是,兩種方法都有缺點。聲波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聲音在早期宇宙中的傳播方式,而後者又取決於當時特定類型的物質混合,聲波在其烙印到CMB上之前傳播了多長時間,以及對噪聲的假設。
  • 天文新論,利用基於相對論的引力透鏡測量宇宙的膨脹速度
    愛因斯坦然而,隨著對宇宙微波背景(宇宙早期的光殘留物)越來越精確的測量,得出了一個不同的哈勃常數:大約每秒67公裡。怎麼可能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這種差異能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宇宙和物理學的新東西嗎?
  • 比哈勃望遠鏡看到的更多:引力本身就是最好的宇宙望遠鏡
    引力透鏡:用宇宙來放大宇宙 如果你想看到更遠的宇宙,你需要收集更多的光。就像燈泡和蠟燭在越遠的地方光線越微弱一樣,更遙遠的恆星和星系也更加難以發現和觀測。在天文學中,尋找和研究一個天體的能力完全取決於你可以從這個天體上收集到多少光子。
  • 什麼是引力透鏡,愛因斯坦環究竟是什麼樣的?
    人們早就懷疑,在宇宙中無法被觀測到的空洞內部存在我們我們從未見到過的物質或者星體。這些物質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它們會脫離星系來到漆黑而又孤獨的宇宙空洞?他們藉助的方法便是引力透鏡。引力透鏡是愛因斯坦宇宙觀的有力證明,即空間會在物質的存在下發生時空彎曲,而在宇宙中,引力透鏡將會發生多姿多彩的變化。
  • 把太陽當放大鏡用?只要方法得當,100光年外的行星也能看得清
    在生活中,這種原理也被廣泛使用。 不過,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在宇宙中,物理原理和地球上有些不同,光也是會「急轉彎」的。 當然,這個說法也不是非常嚴謹。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光還是沿直線傳播的,不過時空是可以扭曲的,因此看起來就像是光可以轉彎了。就比如你在一張紙上畫了一條直線,當你把紙捲起來,原本的直線看起來就像是曲線了。
  • 哈勃望遠鏡拍攝到最清晰的宇宙「截面圖」
    圖中顯示了大量的星系團聚集,可讓科學家在不同宇宙演化階段上對宇宙星系進行研究,圖像中的星系似乎看起來很近,但是實際上它們相距數十億光年。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歐洲空間局的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了一個曝光時間長達14個小時的照片,顯示了有史以來最清晰的宇宙「截面圖」,圖中顯示了星系團在宇宙演化歷史上的距離,這為我們研究宇宙星系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線索。
  • 天文學家首次獲得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國家天文臺王傑研究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從最小質量到最大質量的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像。宇宙中約85%的物質成分是暗物質,這些暗物質受引力塌縮,形成的結構體則被稱為暗暈。最大質量的暗暈是包含數百個亮星系的巨型星系團,它們的屬性已經被天文學家廣泛研究。
  • 太陽被當成放大鏡,NASA將拍攝地外行星高清照,能拍到外星人嗎?
    這一計劃將使用太陽帆技術,建造一個比以往飛得更快飛得更遠的飛船艦隊,並將我們的太陽當成一個巨大的放大鏡。那麼問題來了,問什麼我們可以將太陽當成放大鏡呢愛因斯坦的預言愛因斯坦早在100多年前就曾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了「引力可以彎曲和放大光」的概念,這一概念被稱為「引力透鏡」。
  • 太陽老工具人了,NASA欲將太陽當成放大鏡,只為清晰成像系外行星
    這一計劃將使用太陽帆技術,建造一個比以往飛得更快飛得更遠的飛船艦隊,並將我們的太陽當成一個巨大的放大鏡。如果計劃成功,我們將有能力觀測到一批系外行星的清晰圖像,其解析度足以讓我們看到該星球表面10公裡寬的特徵。
  • 天文學家首次獲得宇宙全尺度暗暈內部結構高清圖
    國家天文臺王傑研究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獲得了宇宙中從最小質量到最大質量的暗暈內部結構清晰圖像。宇宙中約85%的物質成分是暗物質,這些暗物質受引力塌縮,形成的結構體則被稱為暗暈。最大質量的暗暈是包含數百個亮星系的巨型星系團,它們的屬性已經被天文學家廣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