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透鏡奇觀

2020-12-05 解仁江

周一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 周四·觀測指南| 周五· 深空探測

周六 ·茶餘星話| 周日· 視頻天象

引力透鏡成像示意圖

遙遠天體發出的光線,在大質量星系群的引力作用下發生彎曲。大部分光線發散而去,其中一部分匯聚到了地球,觀測者看到被改變的影像

NASA/ESA

遙遠天體發出的光線,在大質量星系群及其周邊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下發生彎曲。大部分光線發散而去,其中一部分匯聚到了地球,觀測者看到被改變的影像。

前期我們講述黑洞時,引用了下面這張引力透鏡效果圖:

黑洞引力透鏡效果圖

然而由於引力透鏡天體的引力、形狀,透鏡與成像天體的距離等不同排布,引力透鏡成像結果千差萬別。

最著名的當屬下面的「愛因斯坦十字」:

「愛因斯坦十字」及其形成過程

Bell labs

在2015年哈勃望遠鏡偶然拍攝到一次超新星爆發形成的愛因斯坦十字。

由於四個影像的光線路徑不同,人類得以同時觀測一個超新星爆發的四個不同時間點的變化趨勢,形成了難得「時移」觀測。

一次超新星爆發形成的4個不同影像(箭頭所指位置黃色亮點)

NASA/ESA

圓環形的影像較為常見,比如ALMA望遠鏡捕捉到愛因斯坦環現象。成像的主體是星暴星系SDP.81。

SDP.81,愛因斯坦環

ALMA

一個近似圓環的影像,因其更像馬蹄的造型而被稱作「宇宙馬蹄」。

愛因斯坦「馬蹄」

哈勃太空望遠鏡

下圖是著名的柴郡貓星系群,笑臉裡面藏著一臉的暗物質。這是引力透鏡效應第二著名的例證。

柴郡貓星系群

構成笑臉的線條都是引力扭曲的星系,中間的光暈則是引力的始作俑者——暗物質

哈勃/錢德拉太空望遠鏡

移除了中央的光暈後,小貓笑得有些「邪惡」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個最近的觀測成果,一種罕見的雙透鏡系統。

如下圖所示,由於及其巧合的排布,前景中的G1、G2構成了2個引力透鏡(空間維度上前後排列),兩個遙遠天體S2、S3在其作用下,形成了A、B、C、D四重影像。

雙透鏡成像

A.J. Shajib et al. (2019), arXiv:1910.06306

這樣的排列,使得科學家們可以同時測量不同距離引力透鏡的紅移現象,從而獲得比單一成像更為充足的數據,得以推演出更精確的宇宙膨脹係數,從而揭開宇宙膨脹之謎。

本文受啟發於介紹雙透鏡的文章,進而增添了其他內容。

編寫:趙琨 | 校對:毛明遠

編排:趙琨

責任編輯:毛明遠

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

專欄打賞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美蘇太空競賽年代,曾設想過用核彈轟掉月球

謝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引力透鏡:宇宙中的放大鏡
    如果會,這個天體就是一個「引力透鏡」。雖然經典力學也可以得到這個結論,但只有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可以正確計算出光線在物體引力作用下偏轉的角度。愛因斯坦也是第一個對引力透鏡效應進行定量計算的人。他以太陽為例子計算出如果一束光要被太陽會聚到一個點,這個點與太陽的距離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542倍。
  • 什麼是引力透鏡,愛因斯坦環究竟是什麼樣的?
    他們藉助的方法便是引力透鏡。引力透鏡是愛因斯坦宇宙觀的有力證明,即空間會在物質的存在下發生時空彎曲,而在宇宙中,引力透鏡將會發生多姿多彩的變化。引力使得時空彎曲,而天體發出的光在沿著這些彎曲的時空中行走時,自身的軌跡也會發生奇妙的變化,就像是光在照射進水與透鏡中時發生偏折,所以被稱為引力透鏡。如果說,地球上的觀測者與他所想要觀測到的星體之間存在一團不太明顯的物質,那麼觀測者所收到的該天體的圖像將會扭曲變形,這便是引力透鏡產生的效果。
  • 科學家利用引力透鏡發現系外行星
    目前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使用了微引力透鏡的方法尋找系外行星,他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夏威夷W.M.凱克天文臺對恆星OGLE-2005-BLG-169進行了觀測,發現其周圍存在一顆天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這是微引力透鏡技術的又一個發現案例。這一發現打開了一個新的時空,即在恆星周圍更大的軌道半徑上發現行星。
  • 見證愛因斯坦「引力透鏡」的奇蹟
    愛因斯坦的「引力透鏡原理」可以解釋亮度增大的原因,當白矮星在紅矮星的前方經過時,白矮星具有極強的引力場,引起了周圍時空的彎曲,當紅矮星的光線經過彎曲了時空場時必然產生聚焦效果,聚焦後的光線抵達觀測者時,光線看起來就更亮一些;而當白矮星在紅矮星的後方經過是,紅矮星的光線就失去了彎曲時空場帶來的聚焦效果,光線看起來就暗淡一些,失去了這種光線的增強效應。
  • 天文學家常說的引力透鏡是什麼呢?
    引力透鏡是由愛因斯坦通過廣義相對論計算出來後又被天文學家所觀測證明的一種天文現場,具體形成原因是由於巨大的天體所擁有的強大引力使得周圍的時空發生了彎曲,當光線經過由於時空的彎曲,使得光線產生了偏移,就像光線經過了一個玻璃透鏡發生了折射一樣,故稱之為引力透鏡。
  • 哈勃望遠鏡新觀察到的引力透鏡現象
    引力透鏡引力透鏡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理論推導出的一種宇宙天文現象,現在已被天文觀察證實,哈勃望遠鏡最近又拍攝到引力透鏡現象。引力透鏡可以幫助天文學家研究過於微弱或看起來太小而無法觀察的物體。當一個巨大的物體 - 如巨大的星系團 - 如此處所見 - 以其巨大的引力場扭曲空間時,它會使來自更遙遠星系的光沿著改變和彎曲的路逕行進。它還可以放大光線,使我們能夠觀察和研究光源。
  • 「知道SET」宇宙中的「放大鏡」強引力透鏡
    那是因為在強引力透鏡中,由於光線在傳播過程中經過了不同的路徑,但它們都匯聚到像平面最後成像,我們就看到了多個像,可能有人會問,這裡所說的多個像哪些是實像哪些是虛像呢?其實如果按照中學課本的定義來講,所有經過引力透鏡的像都是虛像。大家可能還會問引力透鏡事件在宇宙中是否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這個問題要分情況討論,我們之前和大家說過的三種透鏡:強、弱、 微透鏡。
  • 星系團包含的較小引力透鏡遠遠多於標準宇宙論的預期
    星系團包含的較小引力透鏡遠遠多於標準宇宙論的預期(Credit: NASA, ESA, P. Natarajan (Yale University), G.:星系團中冷暗物質的引力會扭曲或折彎來自遙遠背景星系的光,它被稱為引力透鏡現象。嵌入銀河星系團中的少量集中的冷暗物質引力可以改變這種引力透鏡的整體分布。在對11個星系團進行觀測的一項新研究中,Massimo Meneghetti和同事發現,星系團包含的這些較小的引力透鏡遠遠多於(超過一個數量級)標準宇宙論的預期。
  • 天文學家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
    斯必澤和雨燕是在得到了地面微引力透鏡觀測儀器的提醒之後才發現了這個微引力透鏡現象,這顆名為OGLE-2015-BLG-1319的褐矮星標誌著首次由兩個太空望遠鏡共同合作觀測到的微引力透鏡現象
  • 引力透鏡是間接探測黑洞存在的方法
    因為雷達探測東西的原理是雷達會發射一定頻率的超聲波(跟蝙蝠一樣)超聲波打到物體的身上會被反射回來,然後雷達根據這個超聲波的反射情況再來判斷目標的位置,所以雷達探測對黑洞是完全沒有作用的,因為發往黑洞的信號會全部被黑洞吃進去,沒有任何信號可以反彈回來,因為沒有任何信號可以逃脫黑洞的魔掌,也就是說黑洞不會告訴你任何的信息,它還會把你發過去的所有信息全部都吸收一個也不吐出來,既然不能直接探測到黑洞的存在,引力透鏡是間接探測黑洞存在的方法
  • 如何使用引力透鏡測量宇宙的膨脹
    這項新的研究不是測量超新星的亮度,而是觀察一種稱為引力透鏡的效應。由於引力是空間和時間的曲率,一束光在經過一個大質量物體時會發生偏轉。阿瑟·愛丁頓在1919年首次觀察到這種效應,這也是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證實。有時這種效應會在宇宙範圍內發生。
  • 科學家通過引力透鏡技術發現一顆罕見的類地行星
    紐西蘭的天文學家利用引力透鏡技術,在太空深處發現了一顆極其罕見的行星,這顆行星被命名為"ogle -2018- blg -0677",行星和它的主恆星距離地球25000光年之外。這不僅是目前人類新發現的大小和軌道都和地球接近的類地行星,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遠的行星之一。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坎特伯雷大學的埃雷拉馬丁博士(Dr.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褐矮星雙星!
    斯皮策望遠鏡現在距離地球約1.66個天文單位,已經被用於數百次引力透鏡事件的視差測量,使天文學家能夠確定到透鏡物體的距離,從而測量它們的質量。一篇新論文報導了發現並描述了一個引力透鏡的褐矮星雙星對。圖片:NASA/Spitzer斯皮策望遠鏡在這方面是獨一無二的,事實上它已經成功地用於測量數百個引力透鏡事件的視差距離,從而幫助確定質量。
  • 利用引力透鏡看見罕見黑洞內部的一瞥
    但即使是這些有時也是有限的,必須與一種被稱為引力透鏡的技術相結合,這需要依靠物質(星系或恆星)的大質量分布來放大來自遙遠物體的光。(圖注1)引力透鏡技術依賴於觀察者和物體之間存在大質量物質,以放大來自該物體的光。
  • 愛因斯坦的引力透鏡可以解除對宇宙膨脹的爭論
    引力透鏡是在一個世紀前發現的,而今天,天文學家經常使用這些透鏡來觀察特徵,即使是最大的望遠鏡也能看到太遠和微弱的特徵。這項新研究分析了引力透鏡來估計它們與地球的距離,這些數據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估算宇宙隨時間推移的速度。
  • 微引力透鏡是啥,愛因斯坦在引力透鏡上犯過的錯誤
    天文學家曾經觀測到過一個有趣的現象,一顆遠距離的恆星扭曲了另一顆恆星發出的光,這樣看起來這顆恆星的位置就好像是發生了改變,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這種情況時真的是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興奮,這一罕見的現象就是「微引力透鏡」。
  • 新的引力透鏡研究暗示暗物質模型存在問題
    鏡頭下這項新的研究由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進行,利用了一種名為引力透鏡的現象如果一個大質量的物體--比如說一個星系--位於我們和遠處的物體之間,它可以產生一個引力透鏡,放大或扭曲遠處的物體。根據對象如何排列的精確細節,結果可以是從簡單的放大到圓形環或使對象多次出現。因為暗物質的效應可以通過引力探測到,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引力透鏡效應「看到」暗物質的存在。在少數情況下,我們甚至在幾乎沒有物質存在的地方探測到透鏡。
  • 未來科技:太陽引力透鏡
    探索系外行星是天文學中最令人興奮的一個研究方向,天文學家們總是希望能夠通過創新性的探測方法來發現地球2.0,其中的一個方法就利用引力透鏡效應。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宇宙中的大質量天體可以使周圍的空間發生扭曲,也可以使光線發生彎曲。
  • 科學家用引力透鏡效應發現了一個「大哥大」版地球
    想像一下,我們配合使用望遠鏡,再藉助宇宙中大質量天體對時空的扭曲效應製造出的引力透鏡,我們就可以觀察到更加遙遠的星系、恆星甚至小到行星。這不,這次科學家結合了波蘭的光學引力透鏡實驗基地以及韓國的微引力透鏡望遠鏡網絡,通過觀測一顆行星和它的宿主恆星對背景恆星的星光的扭曲和放大作用,成功找到了這顆疑似與地球極其相似的行星。
  • 哈勃拍攝到引力透鏡星系簇 仿似外星人窺視地球
    前景星系簇「艾貝爾68」在引力場作用下扭曲空間並使背景遙遠星系失真的虛幻圖像,這種效果叫做「引力透鏡  這個大型星系簇被稱為「艾貝爾68」,是前景星系簇引力場扭曲空間並使背景遙遠星系失真的虛幻圖像,這種效果叫做「引力透鏡」,可多重鏡像複製遙遠星系的光線。  美國宇航局稱,環繞艾貝爾68星系簇的引力場作為「太空天然透鏡」,能夠照亮並放大遙遠背景星系的光線。它就像遊樂園的哈哈鏡,透鏡作用下形成背景星系的弧狀鏡像虛幻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