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 周四·觀測指南| 周五· 深空探測
周六 ·茶餘星話| 周日· 視頻天象
引力透鏡成像示意圖
遙遠天體發出的光線,在大質量星系群的引力作用下發生彎曲。大部分光線發散而去,其中一部分匯聚到了地球,觀測者看到被改變的影像
NASA/ESA
遙遠天體發出的光線,在大質量星系群及其周邊暗物質的引力作用下發生彎曲。大部分光線發散而去,其中一部分匯聚到了地球,觀測者看到被改變的影像。
前期我們講述黑洞時,引用了下面這張引力透鏡效果圖:
黑洞引力透鏡效果圖
然而由於引力透鏡天體的引力、形狀,透鏡與成像天體的距離等不同排布,引力透鏡成像結果千差萬別。
最著名的當屬下面的「愛因斯坦十字」:
「愛因斯坦十字」及其形成過程
Bell labs
在2015年哈勃望遠鏡偶然拍攝到一次超新星爆發形成的愛因斯坦十字。
由於四個影像的光線路徑不同,人類得以同時觀測一個超新星爆發的四個不同時間點的變化趨勢,形成了難得「時移」觀測。
一次超新星爆發形成的4個不同影像(箭頭所指位置黃色亮點)
NASA/ESA
圓環形的影像較為常見,比如ALMA望遠鏡捕捉到愛因斯坦環現象。成像的主體是星暴星系SDP.81。
SDP.81,愛因斯坦環
ALMA
一個近似圓環的影像,因其更像馬蹄的造型而被稱作「宇宙馬蹄」。
愛因斯坦「馬蹄」
哈勃太空望遠鏡
下圖是著名的柴郡貓星系群,笑臉裡面藏著一臉的暗物質。這是引力透鏡效應第二著名的例證。
柴郡貓星系群
構成笑臉的線條都是引力扭曲的星系,中間的光暈則是引力的始作俑者——暗物質
哈勃/錢德拉太空望遠鏡
移除了中央的光暈後,小貓笑得有些「邪惡」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個最近的觀測成果,一種罕見的雙透鏡系統。
如下圖所示,由於及其巧合的排布,前景中的G1、G2構成了2個引力透鏡(空間維度上前後排列),兩個遙遠天體S2、S3在其作用下,形成了A、B、C、D四重影像。
雙透鏡成像
A.J. Shajib et al. (2019), arXiv:1910.06306
這樣的排列,使得科學家們可以同時測量不同距離引力透鏡的紅移現象,從而獲得比單一成像更為充足的數據,得以推演出更精確的宇宙膨脹係數,從而揭開宇宙膨脹之謎。
本文受啟發於介紹雙透鏡的文章,進而增添了其他內容。
編寫:趙琨 | 校對:毛明遠
編排:趙琨
責任編輯:毛明遠
後臺:庫特莉亞夫卡 李子琦
專欄打賞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美蘇太空競賽年代,曾設想過用核彈轟掉月球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