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個參加過高考的人都會明白,高考失利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如果一個人的失利太嚴重了,他也很難考上好大學。
但是,在過去的高考中,卻出現了這樣一位特殊的考生,他的數學只考了零分,而他的語文作文也只有三句話。可是,就這樣一個偏科如此嚴重的考生,卻拿到了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那這個考生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呢?為什麼他成績很差,卻被破格錄取呢?
這個特別的考生是臧克家,他生於1905年。儘管說臧克家生長在一個比較封建的地主家庭,但是,他的長輩對他的教育培養非常重視。但由於成長過程中受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因此,臧克家也開始對農民的悲慘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一時期,臧克家入校後,便開始學習文學創作。因為臧克家一向對文學有很大的興趣,所以,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他也始終把文學創作作為自己學習的基本目標。
上高中時,臧克家受過新派思想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他對未來的發展道路也有獨特的見解。儘管說在許多老師看來,臧克家是個好學生,但是,除了文學方面的學習外,他對科學方面的知識卻一無所知。畢竟臧克家從小上的學校屬於私塾,而且私塾裡面也沒有教給學生數學之類的東西。對臧克家來說,這種狀況也對他的個人發展道路造成了很大的阻礙。
一九三一年,臧克家參加國立青島大學的入學考試,當時面對數學考卷,臧克家也是束手無策。於是,他便放棄了數學試卷的作答,而在語文作文寫作的過程中,臧克家也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化成了短短的三句話,據說,這三句話的內容就是:「人生總是追逐幻光,可誰把它當幻光看,誰就沉入無底的深海。」儘管這幾句話說得很簡短,但聞一多先生看過臧克家的考卷後,也感到很震驚,他認為如果能寫出這樣一份有哲理的文章,將來一定會有很高的成就,就這樣,即使臧克家數學考零分,他也同樣能成為國立青島大學的學生。
學生時代,臧克家的創作得到了聞一多、王統照等人的大力支持,而1933年,隨著臧克家第一部詩集《烙印》的出版,他也得到了聞一多、王統照等人的高度評價,認為他是一位出色的文學創作者。到1934年,臧克家順利畢業,並在此之後又來到山東省立臨清中學任教。臧克家在其從教過程中,並未放棄文學創作,可以說,在整個近現代文學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臧克家都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從那時起,臧克家就開始用文字來描述中國社會的發展,雖然說在新中國建立後,臧克家曾遭受過文化迫害,但他並未放棄心中的真正理想。到八十年代末,臧克家曾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稱號,1991年又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我們可以從政府給臧克家頒發的各種榮譽中感覺到,他是一位具有很深文學功底的作家,也正是由於他的努力,才使中國近現代的文學創作水平不斷地得到提高。年僅98歲的臧克家,於2004年因病逝世,死後又被葬於北京萬佛園內的華僑陵園中。
從臧克家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高考並非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的唯一標準,雖然說臧克家的分數並不高,但他的才幹卻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由此可以看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天分,只要能把他的天分發揮到最好,那麼,他的生命也就會得到保障。
除了這些,遇見伯樂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說在那個年代,臧克家沒有遇見真正欣賞自己的聞一多,那麼,他的文學才能也註定也會被埋沒在低級的書卷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