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沈從文,我們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京派代表作家和歷史文物研究者,他用小說、散文建造起他特異的「湘西文學世界」,廣泛流傳的著作是《邊城》《湘行散記》《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還曾在1987年、1988年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即使你不喜歡他,也無法否認。此外,他還被文藝青年稱為「世界上最會寫情書的人」!例如他寫的《我在呼吸和想你》,很多女性看了,都會喜歡上他,男人看了,則恨不得撲上去打他一頓(可能擔心自己說情話不如他吧~)
沈從文不管是文學成就,還是社會地位,都非常高了。不知道是不是人以群分的緣故,沈從文的小姨子,也是一位才女,她被譽為: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
可是,她文學方面雖然厲害,但是在數學方面,卻是一個小白。高考時,她數學只考了零分。眼看著就要跟北大擦肩而過,但她卻因為一篇作文,被北大破格錄取。
張充和究竟有多厲害,請聽我一一道來。
1914年,張充和生於上海,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張樹聲,曾任兩廣總督,家族聲名顯赫。他父親是著名的現代教育家張武齡。
雖然家境富裕,但她沒有安於現狀,而是勤奮學習,她天資聰穎,4歲會背詩,6歲就能夠背誦《三字經》、《千字文》,10歲時,就通讀《史記》、《漢書》、《左轉》、《詩經》等典籍,她的養祖母也對她寵愛有加,擔任她的啟蒙老師,教導她如何長成一個大家閨秀。
就是早年的家庭學習氣息薰陶和影響,為她奠定了堅實的國學功底。後來,她回到蘇州,在父親的開辦的樂益女校上學,跟姐妹們共同生活。
張充和還有3個姐姐,都無一例外是民國才女,四姐妹合在一起,舉辦了一個文學社水社,父親對此也大力支持,常常邀請當時有名的文學大家來做客,還請崑曲家來家中教她們拍曲,在這種氛圍下,四姐妹的文學素養不斷提升。
1933年,沈從文和三姐張兆和在北京結婚,張充和出席婚禮,隨後,就一直留在北京。
沈從文當時是北大的人民教師,張充和對姐夫的課程非常感興趣,幾乎每堂課,她都會到場,一聽就是一年。
沈從文從自己教導的學生中,漸漸發現了張充和異於常人的國學才華,就鼓勵她去報考北大中文系,這樣就能夠直接接受正規教育了,他還表示會親自教她高中的基礎內容,給她查漏補缺。
當時要報考北大,必須要四門課程優秀,分別是:國文、數學、歷史、英語。對於國文、數學、歷史、英語,張充都非常有信心。但是,唯一害怕的是數學,她一點底都沒有。
果不其然,張充和數學考了零分。眼看著就要和北大擦肩而過了,但是,張充和的一篇作文救了她。她當時國文考試寫的一篇《我的中學生活》,文採飛揚,突顯了極其深厚的文學功底,很多大學教授都嘆為觀止。
當時胡適作為北大中文系的主任,看到這個才華橫溢的女子,立即引起了高度的重視,通過和沈從文了解具體情況後,開始忙裡忙外,疏通關係,讓校方通融,希望北大破格錄取這位不出世的才女,不能讓她「流落民間」,繼續做旁聽生了。
就這樣,幾經周折後,張充和成為北大中文系的學生。當時的北大中文系,名師濟濟,有錢穆、馮友蘭、聞一多、劉文典等等。名師親授,張充和的文學素養更上一層樓。
後來,張充和在北大教書,教的是她擅長的崑曲,並寄居在三姐張兆和家中。1947年,在沈從文的介紹下,他結識了北大西語系外籍教授傅漢思。
漢思是世居德國的猶太人,精通英、法、德、意四國文學,在加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到中國學習,專研中國歷史、文學和教學,成為漢學家。
1948年11月,張充和與漢思喜結連理,之後雙雙赴美國定居。雖然她常年旅居美國,但是為了傳播推廣中國文化,不遺餘力,她時常在哈佛、耶魯等國際名校傳播書法、國學等,為中美文化交流做了非常大貢獻。
2015年6月18日,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
縱觀張充和的一生,她是低調的,為人謙和、淡泊名利,但是,她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民國才女。
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評價她「多才多藝」,沈允默評價她書法「明人學晉人字」。
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則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修養,在清淡之中,蘊含著一種高雅氣質。
對於民國才女張充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