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始終緊跟國家戰略,在開放共贏中不斷強化自身,提升國際地位和競爭力。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中國開始全方位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內經濟各領域開始直面國際競爭,國外同類產品紛紛進入中國,爭奪市場。航空工業航宇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而今已走過了15載的春秋。
2003年12月8日,懷著打造一個具有強大競爭力新實體的願景,航空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在湖北襄陽掛牌成立。新成立的航宇由中國航空生命安全系統的一所二廠(原中國航空救生研究所、原漢江機械廠和原宏偉機械廠)重組整合而成。由於彈射救生裝備研製投入非常大,到上世紀80年代,世界上只有英、美、俄和中國研製第三代彈射座椅。航空防護救生裝備不屬於進攻性武器裝備,國外對相關技術的控制相對較松,英國馬丁公司佔據了大部分國際市場,但是對我國依然是技術封鎖。因此將這幾家企業整合在一起既是當時中國一航的大集團戰略部署,也是市場競爭變化下的必然要求。
從「六集中」到「一家人」
儘管今天航宇的發展和取得的成績印證了整合重組的正確,但當時公司改革的做法被認為是大膽又徹底。為避免國有企業重組整合中經常存在的「貌合神離」——雖然掛著同一塊牌子,卻依然各自為戰,中國一航和航宇採取了「打散重組,相對集中」的做法。即原來一所二廠的人力、物力按照專業分工打散後,再在工業地理布局上重新集中。根據當時的重組方案,總共進行了六項集中。徹底打散重組,削弱原有單位的「山頭」意識,使航宇真正整合為一家人。時任中國一航黨組書記、總經理劉高倬指出:「我們要承認山頭,淡化山頭,最終要消滅山頭。」
從「六集中」到「一家人」,航宇也經歷著所有國企改革所經歷的陣痛,在習慣計劃經濟的員工心中激起層層漣漪。重組整合,工資待遇是職工最關心的問題。由於三家單位原有的工資水平不一樣,能否建立一個合理的薪酬體系直接關係到整合重組的順利推進。為此,航宇提出了「尊重歷史,承認差距;堅持發展,面向未來」的折中方案。多年後,曾經的親歷者們都一致認為,隨著工資的共同提高,當年的差距在今天已逐步縮小,甚至是微不足道,這一折中方案,在整合初期確實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
改革表面上改的是體制機制,但深層還是人的思想意識。航宇15年的發展,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2010年9月,新上任的董事長、總經理馬永勝提出了四個「更加關注」的施政理念,其中明確指出要「更加關注人才隊伍建設,更加關注各級幹部、黨員、骨幹所思所想。」馬永勝說,「在企業戰略內涵的三個構面,『做什麼、如何做、由誰做』的問題上,最終落腳點是人,是全體員工。」2013年5月,航宇又提出了「幸福航宇」的奮鬥目標。與此同時,航宇在職工中間廣泛開展「幸福航宇」大家談活動,將十個方面的體系指標進行數據化的可行性研討,並據此形成了《「幸福航宇」建設第一個五年規劃》。2018年8月13日的《航宇風採》刊登了這樣一條信息《關注員工所思所想,加強交流溝通》,就航宇內部論壇出現的「六天工作制」、科研生產及管理人員待遇等熱議的話題,馬永勝與部分論壇網友職工進行了座談,這已是他上任以來的第三次組織與論壇職工開展的座談。
堅持聚焦核心業務
採訪中,馬永勝多次強調沒有落後的員工,員工思想的改變需要領導層耐心細緻地去做工作。關注員工所思所想,這也讓公司的改革在「幸福航宇」的旋律中得以全速前進。
15年來,航宇研製並裝備部隊的各型的彈射救生座椅共挽救了數十名飛行員的寶貴生命。航宇彈射救生座椅不僅實現了型號配套全覆蓋,滿足了航空武器裝備的需求,並且成功出口了600餘臺套。作為全國唯一從事航空防護救生、空降空投裝備研製的現代高科技產業集團,航宇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同行科技創新的脈搏,把聚焦主業發展作為最高戰略,不斷突破固有列裝領域,核心產業實現了由空中到「空、陸、海、天」全域拓展的華麗蛻變。
核心技術之所以能夠躋身於世界同行業的先進水平,要得益於公司預研的投入。對於一家高科技企業來說,預研的分量不言而喻。根據近四年數據統計,航宇研究開發費用逐年遞增,從2014年的1.9億元,到2017年的2.8億元,年增幅保持在10%以上,研發經費支出額佔產品銷售收入比重達13%,用於研發人員培訓費用保持佔技術中心人員總收入的10%以上的水平。「殲20座椅,就是我們提前預研的成果。」副總經理蘇炳君介紹說,從三代到四代的跨越,航宇多年的技術儲備為裝備新戰機提供了足夠的支撐。殲20彈射座椅不僅注重人體工程學研究,全面提升了舒適性,其新的技術,給救生以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滿足了作戰救生的需求。「先進的防護裝備是飛行員能力的保障,先進的救生裝備是飛行員信心的保障,能力加信心就是戰鬥力的保障。」蘇炳君說。除了彈射座椅,頭盔、綜合防護服全新的設計和功能在新型戰鬥機生命保障系統中得以應用,航宇研製的我國首個具備自主導航能在高原靶場空投的精確空投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系統性研發了大型軍用運輸機救生系統、生活設施系統和空運空降任務系統,實現了武裝士兵、傘兵、傷員全方位大批量遠送能力;成功研製了與多型直升機配套的系列應急漂浮系統,改變了我國應急漂浮系統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現狀;人體微環境降溫系列產品應用遍及海、陸、空,擁有國內軍方市場100%的佔有率。
國企裡的產業孵化器
從2003年到2018年,整合重組的航宇通過將軍品核心技術拓展到民品,在汽車座椅調角器和商用飛機座椅專業成為了國內同行業的領軍者,並為中國航空工業培育並輸送了兩家優質的企業。
2000年12月5日,航宇作為主發起人,聯合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新華光等四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湖北中航精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中航精機作為湖北第一家中小板塊企業在深圳成功上市。「當時也有人不看好這個公司,認為一個小小的調角器怎麼能發展成上市公司。」馬永勝說,根據當時中航精機的規模,上市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在集團公司的支持和幫助下,經過航宇好幾屆領導班子的努力,使得中航精機始終沿著正確的戰略一直向前推進,得以發展良好並在汽車調角器領域立住了腳。2015年,中航精機脫離航宇,成為航空工業機載板塊的成員單位。
2018年7月17日,中航客艙系統有限公司在英國倫敦宣布成立。該公司整合了中國航空工業旗下的五家優質研發企業,航宇嘉泰作為唯一的中國本土企業成為其成員之一。這家企業是如何從一家靠新飛機座椅選裝、舊飛機客艙改裝和運營機隊保修的子公司成長為客艙領域國際知名的企業,追蹤其成長軌跡便可見一斑:
航宇嘉泰所從事的民用航空座椅適墜性技術研究與航宇軍用航空救生技術同根同源。2004年航宇嘉泰研發的KKY300型座椅首次在波音和空客飛機上安裝;2008年航宇嘉泰與深航籤署協議,將在35架空客A320新飛機上安裝KKY400座椅;2011年,KKY400座椅成功取得FAA適航證書,並成為ARJ21-700座椅唯一的供應商;2013年航宇嘉泰正式獲得波音公司頒發的供應商資質證書;2016年7月15日,航宇嘉泰民機旅客座椅線裝波音飛機的首架機交付;2018年7月成為中航客艙成員。同年10月,國產航空旅客座椅首次線裝空客A320飛機。
航宇經過數年,如養育嬰孩一般,把中航精機和航宇嘉泰「養至成年」,兩家子公司的獨立也讓航宇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當問到目送兩家企業剝離,航宇人的感受時,馬永勝說:「航宇的發展不是某個人,某個企業,而是國家的。哪裡對企業發展有利,什麼樣的形式對企業有利,就去哪裡。無論怎樣剝離,他們都屬於中國航空工業,代表著中國製造的能力和水平。」航宇從原來的一所兩廠三個單位整合成航宇,今天又發展成航宇、中航精機、航宇嘉泰三個單位。從「三個」到「三個」,發生了質的變化,也擴大了國有企業依靠核心技術培育產業孵化器的巨大可能性。馬永勝透露,下一步航宇將在被動救生領域加大力度,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以期培育更多像「中航精機」「航宇嘉泰」之類的優質企業。
作為母公司,如何引導和放權給子公司,既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又能激發子公司創新活力,防止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變味,航宇也是做了不少工作。「核心業務控股,在協議和章程中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雙方嚴格按照約定進行。」馬永勝進一步解釋說,之前會和對方明確,合作是做長期戰略,不是一天兩天的短期投資。做產業,就要長期規劃,慢慢實現,航宇嘉泰就是一個例子,10多年的堅持終於讓中國製造的座椅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多年前航宇曾婉拒了麥格納收購中航精機的請求,因為航宇在企業發展中始終遵循著注重自主創新和掌握核心技術的主線。「不能做代工廠,有核心技術才有話語權。」馬永勝說,「一定要懂得航宇的主業是什麼,根在哪裡」。
企業要制定有遠見的戰略
改革的道路沒有平坦的。「十一五」期間失敗的投資和嘗試,讓航宇認清了自己的方向。在公司戰略體系的指引下,航宇加大了對航空防護救生和空投空降兩個核心主業和技術的投入,廓清了與核心主業和技術產業同根、技術同源的六個相關產業,逐步退出了礦業、管業、商貿等非相關多元產業領域,形成了思路更為清晰的「2+6」發展策略。隨著時代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核心主業也在發生著變化。航宇定期對其進行梳理,並首創性地提出實施核心競爭力識別工程,為各專業長遠發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企業領導要有超前意識、要為發展的長遠目標去思考。從2003年三家單位收入加起來5.7億元到中航精機、航宇嘉泰未剝離時的最高值47億元,再到2018年剝離後的23億元。航宇自成立開始,主動迎戰一直是其發展的主基調。「看準了,就要堅持做下去。」馬永勝在多個場合中強調,新時期要抓住襄陽航空產業園建設的契機,為航宇的未來發展做好儲備,這也是歷史賦予新時代領導班子的使命和責任。
曾經的一所兩廠分布在漢江的兩岸,各自獨立。如今,因為整合重組,穿梭於漢江兩岸成為航宇人生活的日常。2020年,一個工藝先進、生產精益、兩化融合、綠色環保、環境宜人的現代化航空產業園區將在湖北襄陽市高新開發區建成。未來地理環境的集中,航宇的效率和信息化會不斷得到提升。產業園的規劃,也為滿足各類試驗業務提供了保障,航宇在共享共贏的道路上將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