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航宇整合十五年紀行:乘風破浪 承夢遠航傲蒼穹

2020-11-30 中國航空..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始終緊跟國家戰略,在開放共贏中不斷強化自身,提升國際地位和競爭力。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中國開始全方位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內經濟各領域開始直面國際競爭,國外同類產品紛紛進入中國,爭奪市場。航空工業航宇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而今已走過了15載的春秋。

2003年12月8日,懷著打造一個具有強大競爭力新實體的願景,航空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在湖北襄陽掛牌成立。新成立的航宇由中國航空生命安全系統的一所二廠(原中國航空救生研究所、原漢江機械廠和原宏偉機械廠)重組整合而成。由於彈射救生裝備研製投入非常大,到上世紀80年代,世界上只有英、美、俄和中國研製第三代彈射座椅。航空防護救生裝備不屬於進攻性武器裝備,國外對相關技術的控制相對較松,英國馬丁公司佔據了大部分國際市場,但是對我國依然是技術封鎖。因此將這幾家企業整合在一起既是當時中國一航的大集團戰略部署,也是市場競爭變化下的必然要求。

從「六集中」到「一家人」

儘管今天航宇的發展和取得的成績印證了整合重組的正確,但當時公司改革的做法被認為是大膽又徹底。為避免國有企業重組整合中經常存在的「貌合神離」——雖然掛著同一塊牌子,卻依然各自為戰,中國一航和航宇採取了「打散重組,相對集中」的做法。即原來一所二廠的人力、物力按照專業分工打散後,再在工業地理布局上重新集中。根據當時的重組方案,總共進行了六項集中。徹底打散重組,削弱原有單位的「山頭」意識,使航宇真正整合為一家人。時任中國一航黨組書記、總經理劉高倬指出:「我們要承認山頭,淡化山頭,最終要消滅山頭。」

從「六集中」到「一家人」,航宇也經歷著所有國企改革所經歷的陣痛,在習慣計劃經濟的員工心中激起層層漣漪。重組整合,工資待遇是職工最關心的問題。由於三家單位原有的工資水平不一樣,能否建立一個合理的薪酬體系直接關係到整合重組的順利推進。為此,航宇提出了「尊重歷史,承認差距;堅持發展,面向未來」的折中方案。多年後,曾經的親歷者們都一致認為,隨著工資的共同提高,當年的差距在今天已逐步縮小,甚至是微不足道,這一折中方案,在整合初期確實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

改革表面上改的是體制機制,但深層還是人的思想意識。航宇15年的發展,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2010年9月,新上任的董事長、總經理馬永勝提出了四個「更加關注」的施政理念,其中明確指出要「更加關注人才隊伍建設,更加關注各級幹部、黨員、骨幹所思所想。」馬永勝說,「在企業戰略內涵的三個構面,『做什麼、如何做、由誰做』的問題上,最終落腳點是人,是全體員工。」2013年5月,航宇又提出了「幸福航宇」的奮鬥目標。與此同時,航宇在職工中間廣泛開展「幸福航宇」大家談活動,將十個方面的體系指標進行數據化的可行性研討,並據此形成了《「幸福航宇」建設第一個五年規劃》。2018年8月13日的《航宇風採》刊登了這樣一條信息《關注員工所思所想,加強交流溝通》,就航宇內部論壇出現的「六天工作制」、科研生產及管理人員待遇等熱議的話題,馬永勝與部分論壇網友職工進行了座談,這已是他上任以來的第三次組織與論壇職工開展的座談。

堅持聚焦核心業務

採訪中,馬永勝多次強調沒有落後的員工,員工思想的改變需要領導層耐心細緻地去做工作。關注員工所思所想,這也讓公司的改革在「幸福航宇」的旋律中得以全速前進。

15年來,航宇研製並裝備部隊的各型的彈射救生座椅共挽救了數十名飛行員的寶貴生命。航宇彈射救生座椅不僅實現了型號配套全覆蓋,滿足了航空武器裝備的需求,並且成功出口了600餘臺套。作為全國唯一從事航空防護救生、空降空投裝備研製的現代高科技產業集團,航宇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同行科技創新的脈搏,把聚焦主業發展作為最高戰略,不斷突破固有列裝領域,核心產業實現了由空中到「空、陸、海、天」全域拓展的華麗蛻變。

核心技術之所以能夠躋身於世界同行業的先進水平,要得益於公司預研的投入。對於一家高科技企業來說,預研的分量不言而喻。根據近四年數據統計,航宇研究開發費用逐年遞增,從2014年的1.9億元,到2017年的2.8億元,年增幅保持在10%以上,研發經費支出額佔產品銷售收入比重達13%,用於研發人員培訓費用保持佔技術中心人員總收入的10%以上的水平。「殲20座椅,就是我們提前預研的成果。」副總經理蘇炳君介紹說,從三代到四代的跨越,航宇多年的技術儲備為裝備新戰機提供了足夠的支撐。殲20彈射座椅不僅注重人體工程學研究,全面提升了舒適性,其新的技術,給救生以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滿足了作戰救生的需求。「先進的防護裝備是飛行員能力的保障,先進的救生裝備是飛行員信心的保障,能力加信心就是戰鬥力的保障。」蘇炳君說。除了彈射座椅,頭盔、綜合防護服全新的設計和功能在新型戰鬥機生命保障系統中得以應用,航宇研製的我國首個具備自主導航能在高原靶場空投的精確空投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系統性研發了大型軍用運輸機救生系統、生活設施系統和空運空降任務系統,實現了武裝士兵、傘兵、傷員全方位大批量遠送能力;成功研製了與多型直升機配套的系列應急漂浮系統,改變了我國應急漂浮系統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現狀;人體微環境降溫系列產品應用遍及海、陸、空,擁有國內軍方市場100%的佔有率。

國企裡的產業孵化器

從2003年到2018年,整合重組的航宇通過將軍品核心技術拓展到民品,在汽車座椅調角器和商用飛機座椅專業成為了國內同行業的領軍者,並為中國航空工業培育並輸送了兩家優質的企業。

2000年12月5日,航宇作為主發起人,聯合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新華光等四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湖北中航精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中航精機作為湖北第一家中小板塊企業在深圳成功上市。「當時也有人不看好這個公司,認為一個小小的調角器怎麼能發展成上市公司。」馬永勝說,根據當時中航精機的規模,上市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在集團公司的支持和幫助下,經過航宇好幾屆領導班子的努力,使得中航精機始終沿著正確的戰略一直向前推進,得以發展良好並在汽車調角器領域立住了腳。2015年,中航精機脫離航宇,成為航空工業機載板塊的成員單位。

2018年7月17日,中航客艙系統有限公司在英國倫敦宣布成立。該公司整合了中國航空工業旗下的五家優質研發企業,航宇嘉泰作為唯一的中國本土企業成為其成員之一。這家企業是如何從一家靠新飛機座椅選裝、舊飛機客艙改裝和運營機隊保修的子公司成長為客艙領域國際知名的企業,追蹤其成長軌跡便可見一斑:

航宇嘉泰所從事的民用航空座椅適墜性技術研究與航宇軍用航空救生技術同根同源。2004年航宇嘉泰研發的KKY300型座椅首次在波音和空客飛機上安裝;2008年航宇嘉泰與深航籤署協議,將在35架空客A320新飛機上安裝KKY400座椅;2011年,KKY400座椅成功取得FAA適航證書,並成為ARJ21-700座椅唯一的供應商;2013年航宇嘉泰正式獲得波音公司頒發的供應商資質證書;2016年7月15日,航宇嘉泰民機旅客座椅線裝波音飛機的首架機交付;2018年7月成為中航客艙成員。同年10月,國產航空旅客座椅首次線裝空客A320飛機。

航宇經過數年,如養育嬰孩一般,把中航精機和航宇嘉泰「養至成年」,兩家子公司的獨立也讓航宇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當問到目送兩家企業剝離,航宇人的感受時,馬永勝說:「航宇的發展不是某個人,某個企業,而是國家的。哪裡對企業發展有利,什麼樣的形式對企業有利,就去哪裡。無論怎樣剝離,他們都屬於中國航空工業,代表著中國製造的能力和水平。」航宇從原來的一所兩廠三個單位整合成航宇,今天又發展成航宇、中航精機、航宇嘉泰三個單位。從「三個」到「三個」,發生了質的變化,也擴大了國有企業依靠核心技術培育產業孵化器的巨大可能性。馬永勝透露,下一步航宇將在被動救生領域加大力度,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以期培育更多像「中航精機」「航宇嘉泰」之類的優質企業。

作為母公司,如何引導和放權給子公司,既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又能激發子公司創新活力,防止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變味,航宇也是做了不少工作。「核心業務控股,在協議和章程中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雙方嚴格按照約定進行。」馬永勝進一步解釋說,之前會和對方明確,合作是做長期戰略,不是一天兩天的短期投資。做產業,就要長期規劃,慢慢實現,航宇嘉泰就是一個例子,10多年的堅持終於讓中國製造的座椅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多年前航宇曾婉拒了麥格納收購中航精機的請求,因為航宇在企業發展中始終遵循著注重自主創新和掌握核心技術的主線。「不能做代工廠,有核心技術才有話語權。」馬永勝說,「一定要懂得航宇的主業是什麼,根在哪裡」。

企業要制定有遠見的戰略

改革的道路沒有平坦的。「十一五」期間失敗的投資和嘗試,讓航宇認清了自己的方向。在公司戰略體系的指引下,航宇加大了對航空防護救生和空投空降兩個核心主業和技術的投入,廓清了與核心主業和技術產業同根、技術同源的六個相關產業,逐步退出了礦業、管業、商貿等非相關多元產業領域,形成了思路更為清晰的「2+6」發展策略。隨著時代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核心主業也在發生著變化。航宇定期對其進行梳理,並首創性地提出實施核心競爭力識別工程,為各專業長遠發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企業領導要有超前意識、要為發展的長遠目標去思考。從2003年三家單位收入加起來5.7億元到中航精機、航宇嘉泰未剝離時的最高值47億元,再到2018年剝離後的23億元。航宇自成立開始,主動迎戰一直是其發展的主基調。「看準了,就要堅持做下去。」馬永勝在多個場合中強調,新時期要抓住襄陽航空產業園建設的契機,為航宇的未來發展做好儲備,這也是歷史賦予新時代領導班子的使命和責任。

曾經的一所兩廠分布在漢江的兩岸,各自獨立。如今,因為整合重組,穿梭於漢江兩岸成為航宇人生活的日常。2020年,一個工藝先進、生產精益、兩化融合、綠色環保、環境宜人的現代化航空產業園區將在湖北襄陽市高新開發區建成。未來地理環境的集中,航宇的效率和信息化會不斷得到提升。產業園的規劃,也為滿足各類試驗業務提供了保障,航宇在共享共贏的道路上將越走越遠。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始終緊跟國家戰略,在開放共贏中不斷強化自身,提升國際地位和競爭力。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中國開始全方位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內經濟各領域開始直面國際競爭,國外同類產品紛紛進入中國,爭奪市場。航空工業航宇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應運而生,而今已走過了15載的春秋。

2003年12月8日,懷著打造一個具有強大競爭力新實體的願景,航空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在湖北襄陽掛牌成立。新成立的航宇由中國航空生命安全系統的一所二廠(原中國航空救生研究所、原漢江機械廠和原宏偉機械廠)重組整合而成。由於彈射救生裝備研製投入非常大,到上世紀80年代,世界上只有英、美、俄和中國研製第三代彈射座椅。航空防護救生裝備不屬於進攻性武器裝備,國外對相關技術的控制相對較松,英國馬丁公司佔據了大部分國際市場,但是對我國依然是技術封鎖。因此將這幾家企業整合在一起既是當時中國一航的大集團戰略部署,也是市場競爭變化下的必然要求。

從「六集中」到「一家人」

儘管今天航宇的發展和取得的成績印證了整合重組的正確,但當時公司改革的做法被認為是大膽又徹底。為避免國有企業重組整合中經常存在的「貌合神離」——雖然掛著同一塊牌子,卻依然各自為戰,中國一航和航宇採取了「打散重組,相對集中」的做法。即原來一所二廠的人力、物力按照專業分工打散後,再在工業地理布局上重新集中。根據當時的重組方案,總共進行了六項集中。徹底打散重組,削弱原有單位的「山頭」意識,使航宇真正整合為一家人。時任中國一航黨組書記、總經理劉高倬指出:「我們要承認山頭,淡化山頭,最終要消滅山頭。」

從「六集中」到「一家人」,航宇也經歷著所有國企改革所經歷的陣痛,在習慣計劃經濟的員工心中激起層層漣漪。重組整合,工資待遇是職工最關心的問題。由於三家單位原有的工資水平不一樣,能否建立一個合理的薪酬體系直接關係到整合重組的順利推進。為此,航宇提出了「尊重歷史,承認差距;堅持發展,面向未來」的折中方案。多年後,曾經的親歷者們都一致認為,隨著工資的共同提高,當年的差距在今天已逐步縮小,甚至是微不足道,這一折中方案,在整合初期確實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

改革表面上改的是體制機制,但深層還是人的思想意識。航宇15年的發展,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2010年9月,新上任的董事長、總經理馬永勝提出了四個「更加關注」的施政理念,其中明確指出要「更加關注人才隊伍建設,更加關注各級幹部、黨員、骨幹所思所想。」馬永勝說,「在企業戰略內涵的三個構面,『做什麼、如何做、由誰做』的問題上,最終落腳點是人,是全體員工。」2013年5月,航宇又提出了「幸福航宇」的奮鬥目標。與此同時,航宇在職工中間廣泛開展「幸福航宇」大家談活動,將十個方面的體系指標進行數據化的可行性研討,並據此形成了《「幸福航宇」建設第一個五年規劃》。2018年8月13日的《航宇風採》刊登了這樣一條信息《關注員工所思所想,加強交流溝通》,就航宇內部論壇出現的「六天工作制」、科研生產及管理人員待遇等熱議的話題,馬永勝與部分論壇網友職工進行了座談,這已是他上任以來的第三次組織與論壇職工開展的座談。

堅持聚焦核心業務

採訪中,馬永勝多次強調沒有落後的員工,員工思想的改變需要領導層耐心細緻地去做工作。關注員工所思所想,這也讓公司的改革在「幸福航宇」的旋律中得以全速前進。

15年來,航宇研製並裝備部隊的各型的彈射救生座椅共挽救了數十名飛行員的寶貴生命。航宇彈射救生座椅不僅實現了型號配套全覆蓋,滿足了航空武器裝備的需求,並且成功出口了600餘臺套。作為全國唯一從事航空防護救生、空降空投裝備研製的現代高科技產業集團,航宇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同行科技創新的脈搏,把聚焦主業發展作為最高戰略,不斷突破固有列裝領域,核心產業實現了由空中到「空、陸、海、天」全域拓展的華麗蛻變。

核心技術之所以能夠躋身於世界同行業的先進水平,要得益於公司預研的投入。對於一家高科技企業來說,預研的分量不言而喻。根據近四年數據統計,航宇研究開發費用逐年遞增,從2014年的1.9億元,到2017年的2.8億元,年增幅保持在10%以上,研發經費支出額佔產品銷售收入比重達13%,用於研發人員培訓費用保持佔技術中心人員總收入的10%以上的水平。「殲20座椅,就是我們提前預研的成果。」副總經理蘇炳君介紹說,從三代到四代的跨越,航宇多年的技術儲備為裝備新戰機提供了足夠的支撐。殲20彈射座椅不僅注重人體工程學研究,全面提升了舒適性,其新的技術,給救生以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滿足了作戰救生的需求。「先進的防護裝備是飛行員能力的保障,先進的救生裝備是飛行員信心的保障,能力加信心就是戰鬥力的保障。」蘇炳君說。除了彈射座椅,頭盔、綜合防護服全新的設計和功能在新型戰鬥機生命保障系統中得以應用,航宇研製的我國首個具備自主導航能在高原靶場空投的精確空投系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系統性研發了大型軍用運輸機救生系統、生活設施系統和空運空降任務系統,實現了武裝士兵、傘兵、傷員全方位大批量遠送能力;成功研製了與多型直升機配套的系列應急漂浮系統,改變了我國應急漂浮系統長期依賴國外進口的現狀;人體微環境降溫系列產品應用遍及海、陸、空,擁有國內軍方市場100%的佔有率。

國企裡的產業孵化器

從2003年到2018年,整合重組的航宇通過將軍品核心技術拓展到民品,在汽車座椅調角器和商用飛機座椅專業成為了國內同行業的領軍者,並為中國航空工業培育並輸送了兩家優質的企業。

2000年12月5日,航宇作為主發起人,聯合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新華光等四家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湖北中航精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中航精機作為湖北第一家中小板塊企業在深圳成功上市。「當時也有人不看好這個公司,認為一個小小的調角器怎麼能發展成上市公司。」馬永勝說,根據當時中航精機的規模,上市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在集團公司的支持和幫助下,經過航宇好幾屆領導班子的努力,使得中航精機始終沿著正確的戰略一直向前推進,得以發展良好並在汽車調角器領域立住了腳。2015年,中航精機脫離航宇,成為航空工業機載板塊的成員單位。

2018年7月17日,中航客艙系統有限公司在英國倫敦宣布成立。該公司整合了中國航空工業旗下的五家優質研發企業,航宇嘉泰作為唯一的中國本土企業成為其成員之一。這家企業是如何從一家靠新飛機座椅選裝、舊飛機客艙改裝和運營機隊保修的子公司成長為客艙領域國際知名的企業,追蹤其成長軌跡便可見一斑:

航宇嘉泰所從事的民用航空座椅適墜性技術研究與航宇軍用航空救生技術同根同源。2004年航宇嘉泰研發的KKY300型座椅首次在波音和空客飛機上安裝;2008年航宇嘉泰與深航籤署協議,將在35架空客A320新飛機上安裝KKY400座椅;2011年,KKY400座椅成功取得FAA適航證書,並成為ARJ21-700座椅唯一的供應商;2013年航宇嘉泰正式獲得波音公司頒發的供應商資質證書;2016年7月15日,航宇嘉泰民機旅客座椅線裝波音飛機的首架機交付;2018年7月成為中航客艙成員。同年10月,國產航空旅客座椅首次線裝空客A320飛機。

航宇經過數年,如養育嬰孩一般,把中航精機和航宇嘉泰「養至成年」,兩家子公司的獨立也讓航宇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當問到目送兩家企業剝離,航宇人的感受時,馬永勝說:「航宇的發展不是某個人,某個企業,而是國家的。哪裡對企業發展有利,什麼樣的形式對企業有利,就去哪裡。無論怎樣剝離,他們都屬於中國航空工業,代表著中國製造的能力和水平。」航宇從原來的一所兩廠三個單位整合成航宇,今天又發展成航宇、中航精機、航宇嘉泰三個單位。從「三個」到「三個」,發生了質的變化,也擴大了國有企業依靠核心技術培育產業孵化器的巨大可能性。馬永勝透露,下一步航宇將在被動救生領域加大力度,尋求新的發展機遇,以期培育更多像「中航精機」「航宇嘉泰」之類的優質企業。

作為母公司,如何引導和放權給子公司,既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又能激發子公司創新活力,防止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變味,航宇也是做了不少工作。「核心業務控股,在協議和章程中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雙方嚴格按照約定進行。」馬永勝進一步解釋說,之前會和對方明確,合作是做長期戰略,不是一天兩天的短期投資。做產業,就要長期規劃,慢慢實現,航宇嘉泰就是一個例子,10多年的堅持終於讓中國製造的座椅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多年前航宇曾婉拒了麥格納收購中航精機的請求,因為航宇在企業發展中始終遵循著注重自主創新和掌握核心技術的主線。「不能做代工廠,有核心技術才有話語權。」馬永勝說,「一定要懂得航宇的主業是什麼,根在哪裡」。

企業要制定有遠見的戰略

改革的道路沒有平坦的。「十一五」期間失敗的投資和嘗試,讓航宇認清了自己的方向。在公司戰略體系的指引下,航宇加大了對航空防護救生和空投空降兩個核心主業和技術的投入,廓清了與核心主業和技術產業同根、技術同源的六個相關產業,逐步退出了礦業、管業、商貿等非相關多元產業領域,形成了思路更為清晰的「2+6」發展策略。隨著時代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核心主業也在發生著變化。航宇定期對其進行梳理,並首創性地提出實施核心競爭力識別工程,為各專業長遠發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企業領導要有超前意識、要為發展的長遠目標去思考。從2003年三家單位收入加起來5.7億元到中航精機、航宇嘉泰未剝離時的最高值47億元,再到2018年剝離後的23億元。航宇自成立開始,主動迎戰一直是其發展的主基調。「看準了,就要堅持做下去。」馬永勝在多個場合中強調,新時期要抓住襄陽航空產業園建設的契機,為航宇的未來發展做好儲備,這也是歷史賦予新時代領導班子的使命和責任。

曾經的一所兩廠分布在漢江的兩岸,各自獨立。如今,因為整合重組,穿梭於漢江兩岸成為航宇人生活的日常。2020年,一個工藝先進、生產精益、兩化融合、綠色環保、環境宜人的現代化航空產業園區將在湖北襄陽市高新開發區建成。未來地理環境的集中,航宇的效率和信息化會不斷得到提升。產業園的規劃,也為滿足各類試驗業務提供了保障,航宇在共享共贏的道路上將越走越遠。

相關焦點

  • 航空工業航宇以「融合黨建」託起航空報國夢
    來源:人民網-人民電視      共0條新聞 人民網襄陽7月2日電 (王郭驥 郭婷婷)近幾年來,航空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用創新性的實踐在這些年的發展中,航宇公司黨委始終堅持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政績,突出全面加強全面過硬。在公司總部機關專門建立的「新時代航宇講習所」內,馬永勝帶頭講授了第一堂黨課。十九大過後,公司4個分黨委,5個黨總支,58個在職職工黨員黨支部,三分之一他都親自去講過黨課。 「航宇的事業是黨的事業,航宇的強軍夢和航空夢是中國夢的組成部分。
  • 軍民融合看湖北:航空工業航宇善抓黨建促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15年前,中國航空工業原第一集團公司順應國防科技工業結構調整、體制改革要求,果敢出手,以在航空防護救生、空降空投裝備領域打造世界製造極為目標,將航空工業原510廠、520廠和610所「兩廠一所」重組整合成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從此,航空工業航宇就被打上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改革先鋒」的印記,成為中國製造軍民融合、轉型升級的典範。
  • 中航工業航宇研製的航空座椅獲美國「通行證」
    中新社北京5月6日電 (記者 周音)中航工業旗下的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KKY400系列航空座椅取得美國聯邦航空局(FAA)籤發的《FAA-TSO設計批准函》(適航證件)。標誌著該座椅獲得了出口美國的通行證,為中國民航業「飛」向國際市場插上了翅膀。
  • 微新聞:航空工業航宇榮獲第四屆襄陽市市長質量獎
    (王小丹)中國航空報訊:近日,航空工業航宇榮獲第四屆襄陽市市長質量獎。自整合以來,航宇把聚焦主業發展作為最高戰略,把提高產品質量作為主攻方向,著力在防護救生與空降空投前沿技術和基礎技術研究上動腦筋、想辦法、克難關,形成了彈射救生、個體防護、空降空投、應急救援等裝備和集科研、試驗、系統集成於一體的高科技研發體系,滿足了國防要求。
  • 航空工業航宇「火鳳凰」QC小組獲全國優秀質量小組
    近日,航空工業航宇「火鳳凰」QC小組獲全國優秀質量小組,這也是航宇連續11年獲此榮譽。全面復工復產以來,在科研生產「目標不變、任務不減、質量不降」的目標要求下,航宇質量改進活動持續開展。
  • 航宇科技:全面布局境內外航空發動機市場
    作為國內航空環形鍛件研製與生產的專業化企業,貴州航宇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宇科技」)是一家主要從事航空難變形金屬材料環形鍛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主要產品為航空發動機環形鍛件,主要應用於航天火箭發動機、飛彈、艦載燃機、工業燃氣輪機、核電裝備等高 端裝備領域。
  • 中航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
    中航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中航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系統有限責任公司成員企業,是中國唯一從事航空防護救生/空降空投裝備研製的現代高科技企業,世界上航空生命安全領域主要研發機構之一。
  • 中航工業航宇成ARJ21飛機旅客座椅唯一供應商
    ,簡稱「中國商飛」)所屬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徐曉飛與中航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簡稱「中航工業航宇」)副總經理徐新潮在湖北省襄樊市籤訂了《ARJ21飛機旅客座椅框架合作協議》,標誌著中航工業航宇正式成為ARJ21飛機旅客座椅供應商,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  中國商飛副總經理羅榮懷,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AVIC I Commercial Aircraft Co.
  • 中航工業航宇直升機消防吊桶獲民航MDA適航證
    中航工業航宇XF1A消防吊桶中國民用航空網訊:12月23日,由中航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設計研發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XFT1A消防吊桶,正式獲得了由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適航審定處頒發的MDA(ModificationDesign Approval,重要改裝設計批准)證書(編號:MDA309
  • 韓國航宇工業公司有望進入軍用運輸市場
    據defensenews網站2020年11月15日報導,韓國航宇工業公司KAI成立於1999年,開發了一系列成功的國產航空航天產品,包括教練機、直升機、戰鬥機和衛星等,代號為KF-X的本土戰鬥機正在研製中,計劃於2021年上半年推出原型機。對KAI而言,運輸機市場具有很高的本地化潛力,其內部分析顯示,未來30年國內將有大約100架軍用運輸機需求,並可能向海外市場出售100架,運輸機的維護、維修和大修市場也有利可圖。
  • 溫州大學甌江學院2020開學典禮院長致辭:乘風破浪 逐夢遠航
    會上,學院院長王佑鎂發表了題為《乘風破浪 逐夢遠航》的致辭。  各位親愛的同學們,各位後浪、後後浪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浙江最美高校之一溫州大學甌江學院,甌江學院位於美麗的大羅山腳下、三垟溼地旁,在這裡將開啟你們人生的新起點。金秋十月,夢想起航!
  • 美協會發布《2020年航宇防務產業事實與數據》報告
    然而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航空運輸業驟然跌入低谷,佔航宇防務產業總產值61%的民用航空航天工業遭受重擊,未來整體產業發展將面臨嚴峻挑戰。從業人員分析2019年美國航宇防務產業從業人員219萬人,佔總勞動人口的1.4%,比2018年增長4.8%。
  • 襄陽航宇嘉泰成為波音座椅供應商
    民航資源網2013年3月25日消息:3月19日上午10:00整,在坐落於湖北省襄陽市航空航天產業園的湖北航宇嘉泰公司飛機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宇嘉泰公司」,屬中航工業航宇救生裝備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新建總裝廠房內,紅毯長鋪、鮮花錦簇、高朋雲集、歡聲笑語,航宇嘉泰公司完成美國波音公司座椅供應商發展項目的頒證慶祝儀式在此舉行。
  • 深航A320客機經濟艙選裝航宇嘉泰航空座椅
    中國民用航空網訊:2010年1月22日,深圳航空公司迎來今年新引進的第二架空客A320客機。與以往新引進飛機不同,該架飛機到深後經濟艙將全部安裝中國國產航空座椅。這也是國產航空座椅首次裝配空客飛機。
  • 暖企政策+智能製造 貴州航宇科技一季度產值預計同比增長六成
    記者走進航宇科技生產車間,穿著藍色工作服,佩戴著一次性口罩的工人們忙得不可開交;伴隨著轟鳴的機器聲,鍛壓機鍛打著通紅的鍛件,成品有序地排列在生產線上……貴州航宇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從事先進鍛壓技術應用研究與工程化應用研究的專業化鍛造的民營股份制企業,憑藉過硬的技術和產品,成為亞太地區唯一具備全球六大商用航空發動機公司合格供方資質的企業,其航空發動機鍛件產品主要向美國、英國、韓國、義大利
  • 中航工業航宇公司研製出新型人工驅霾平臺
    中證網訊 全國人大代表、中航工業航宇公司董事長馬永勝8日在兩會期間透露,針對近日全國出現的大範圍霧霾天氣,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中航工業航宇公司已經研製出新型人工影響天氣平臺
  • 航宇嘉泰舉行新廠區搬遷儀式
    9月7日上午九時,航宇嘉泰在追日路7號襄陽航空工業園區舉行了新廠房搬遷入駐儀式,航空工業航宇、部分在襄航空工業單位、廠房建設方、以及職工代表參加了現場儀式。首先進行了升國旗,奏唱國歌。在嘹亮的國歌聲中,新廠區第一面國旗冉冉升起,在新日的照耀下,灼灼生輝。
  • 航空工業首部解謎書《OFFER》在揚州公開發行
    曾經,遙望浩瀚蒼穹;曾經,眺望無垠遠方。航空百年夢從未停歇,熱血一直在沸騰。灼熱的心是否還有些期待?也許,曾有一個無人知曉的絕密計劃?也許,曾有一場浩瀚宏偉的壯烈冒險?讓我們一起完成那讓世人驚羨的探索海上清輝與明月與夢同行!2020年9月21日,在紀念中國航空事業111周年之際,由航空工業和揚州市共同建設的揚州航空館在位於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的科技創新中心正式建成開館。
  • 硬核航空 FAG公司用於航宇軸承的壽命計算方法 陳光談航空258
    德國FAG軸承公司於1989年提出了考慮航空軸承使用條件對軸承壽命影響較大的一些因素,對傳統的軸承壽命公式進行修正,得出了用於航宇業的軸承可達到的(修正過的)壽命計算方法。由於FAG軸承公司是向航空發動機製造廠提供發動機主軸承的主要供應商之一(2003年其市場份額約佔全球32%),他們發展的軸承壽命計算方法有較大的參考與實用價值。
  • 【2017年貴州第二次項目觀摩會】航宇科技助C919翱翔藍天
    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率全省第二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第一觀摩組代表考察貴州航宇科技民用航空發動機精密製造技改項目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朱江 楊昌鼎)11月20日下午2點40分,2017年貴州省第二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第一組一行來到貴陽高新區的貴州航宇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