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坐神舟5號能活著回來嗎?楊利偉回答

2020-12-02 騰訊網

[摘要]「如果是普通正常人坐著你當時的神舟5號能活著回來嗎?」楊利偉略一思考,「活著,是沒問題的。」記者看到他嘴唇下方的白色傷疤,雖時隔14年,仍清晰可見,「普通人可能會骨折。」他說。

5月16日,楊利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劍/攝

「可以肯定地說,我國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今年將啟動。前期調研、實驗都已完成。」5月16日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介紹說,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收官之戰,正式宣告中國航天邁入「空間站時代」。

新時代來臨,需要新時代的航天員。

空間站時代需要什麼樣的航天員

新時代的航天員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楊利偉分析,在空間站中,科學實驗大大增多,需要航天員有更多的知識儲備,「過去我們第一批航天員都是本科生,從現役空軍飛行員中選拔,而現在會更多從工程角度考慮,增加飛行工程師、載荷專家,從地方、社會上選拔工程師和科研人員,大都需要研究生以上學歷。」

新型航天員的選拔與訓練標準也進行了調整,身體素質方面的要求也許不如第一二代航天員那麼嚴格,但需要有更穩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長期在狹小空間高負荷工作的忍耐力,對慢性病的檢查也更加嚴格。

從身體上看,航天員像飛行員一樣,不僅要健康而且要完美,「骨折過的就不選了,闌尾炎手術能容忍,但胸部做過任何手術不行。如果近視了就很難選上,因為進入太空載荷大,很容易視網膜脫落。」楊利偉說。

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事業啟動伊始就確立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安全送入近地軌道,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前兩步已圓滿完成,我們開始實施第三步了。」楊利偉說,航天員隊伍的建設規模主要取決於執行飛行任務的密度、培養訓練周期,以及飛行任務對乘組的基本要求等因素。初步計劃,每間隔4年左右,選拔一批航天員。

他介紹,2019年發射長徵5號B火箭,試驗成功後,就可以在那年年底用它將核心艙發射上去。緊接著還要發射神舟12號、神舟13號載人飛船。屆時,航天員在太空駐留的時間會更長,航天員飛行的機會也更多。

神舟12號徵天任務會派誰去?楊利偉透露,還將由第一代、第二代航天員新老搭配完成。

2022年,我國計劃將空間站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發射上天,屆時將實現航天員長期在空間站駐留,並進行各項科學實驗。其間將有多次載人飛行和貨物運輸,航天員要出艙工作。

「新一批航天員會選拔10到12名,其中女性為兩名左右。從國際慣例上來說,各國女航天員的比例都比較小,而且未來空間站的工作科研任務負荷大,有長時間出艙任務,重體力活動多,不一定適合女性。」他說。

航天員「自帶光環」,但責任比榮耀更重

楊利偉從2003年太空成功返回以來,中國航天員們走到哪裡都受到熱烈歡迎。在美國唐人街,老華僑不收他們的飯錢;在香港,中國航天員被譽為「最沒有爭議」的代表團,所到之處受到市民和孩子的追捧。

航天員「自帶光環」,幾乎在任何國家都是如此。但楊利偉反覆強調,航天員的責任比榮譽光環重多了,必須對這個職業有理解,才能進入這支隊伍。

去年,「綠航星際——4人180天受控生態生保系統集成試驗」在深圳進行,4名志願者進入密閉艙。這些心理素質很好的年輕人在一段時間後心理出現波動。楊利偉給他們寫信,也打電話進行心理支持。

他說,這很正常,在半年裡,大家不能與家人團聚,被限制活動,還要進行高負荷的工作,困惑是正常反應。

航天員在頭低位的平躺60天訓練也是這樣,到20多天時會很煩躁。「航天員是一項高風險、高負荷的工作,必須深刻理解這個工作性質,有了奉獻精神,才能挺過來。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他說。

航天員甚至會經常面對死亡。

楊利偉回憶了他第一次「進軍」太空的時候,2003年是太空災難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解體,7名太空人全部遇難。當年8月23日巴西阿爾坎塔拉航天基地一枚運載火箭在接受最後檢測時突然發生爆炸,20多人遇難。此前,神舟2號返回時,降落傘沒有打開,返回艙硬著陸,如果人在裡面必死無疑。

面對重重死亡陰影,中國的航天員隊伍沒有人退縮。「經驗教訓要吸取,但我們仍然要飛天」,楊利偉笑著說,當時是14個人競爭1個席位,不像現在機會那麼多,競爭還特別白熱化。

在楊利偉看來,載人航天的隊伍構建了一個非常好的氛圍,「當我把名字寫在國旗上的時候,我就理解了:中國航天員,是榮譽更是使命,是責任。冒生死風險,對我和我的祖國都意義重大」。無論是哪一代人,無論是什麼特點的人,只要進入航天員隊伍,在這個氛圍中浸潤,都會有這個覺悟。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問:「如果是普通正常人坐著你當時的神舟5號能活著回來嗎?」

楊利偉略一思考,「活著,是沒問題的。」

他在整個飛行過程中經受了兩次大的考驗。一次是長達26秒的共振,全身使不上力,內臟很難受。另一次是返回時衝回稠密大氣之後,降落傘破了一些,返回艙急速落地後一下彈起,再摔下去。楊利偉整個人向右肩方向撞去,頭部猛甩過去。麥克一下把他的嘴捅破。

記者看到他嘴唇下方的白色傷疤,雖時隔14年,仍清晰可見,「普通人可能會骨折。」他說。

「登月我們有信心」

「探索宇宙奧秘是人的天性,對我們航天員來說,更迫切!總想飛得更遠一些,在太空駐留的時間更長一點。」楊利偉指出,嫦娥計劃推進順利,今年將完成「繞落回」的返回,離中國航天員登上月球又更進一步。他預計,中國航天員會在2030年前後登月。

「登月我們有信心!」楊利偉說。

他清晰地記得,一次國際會議中一名日本航天員調侃:「你們中國人奔月的美麗傳說倒是挺多的。」楊利偉回答:「我們中國人不僅要登月,而且要走得更遠。」

這幾年,他們一直在組織相關專家研究論證,謀劃中國載人航天的後續發展。楊利偉大致描繪了中國載人航天未來50到100年的奮鬥計劃——逐步從近地空間走向地月空間,進而走向深空,支撐國家發展利益向地月空間拓展。具體步驟是在建造好、運營好、管理好、應用好空間站的同時,開展載人月球探測核心技術攻關,驗證關鍵技術,同時瞄準未來50年乃至更長遠的時間區間,謀劃建立地月空間的開發和利用能力,建設形成我國主導的地月空間安全圈、經濟圈、科技圈,在人類探索浩瀚宇宙中作出中國人更大的貢獻。

中國人第一次進入太空,生存環境相當艱苦。楊利偉記得,環遊地球21個多小時只有冷的、像小月餅之類的即食食品,讓他沒什麼胃口。他開玩笑說:「現在的航天員住上了套間」,景海鵬、陳冬在太空衝泡了航天小微茶,有100多種食品供他們選擇,山西人可以帶上醋,四川人能帶上辣醬。很多外國太空人都說,中國航天員真有口福。

「相信以後我們的飛行會越來越安全、舒適,我們會去火星甚至更遠!」楊利偉說。

相關焦點

  • 楊利偉解密:某次神舟飛船發射裡面若有人,根本不能活著回來
    比如在楊利偉第一次參加載人航天實驗的時候,乘坐長徵2f火箭搭載的神舟5號飛船進入太空,就曾經遇到火箭的共振,時間長達26秒,五臟六腑如翻江倒海,那是一種讓人非常難受的情況,一度讓楊利偉「感覺要犧牲了」,而且在返回的時候,神舟5號重新進入濃厚的大氣層,巨大的降落傘拉開的時候還破了一點,然後就是在返回艙落地的時候,速度有點兒太快,導致飛船返回艙落地後又彈起,使得楊利偉在飛船中也經受了猛烈的震蕩
  • 楊利偉首次證實:神舟二號返回時降落傘沒打開,若載人必死無疑
    前不久,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同志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專訪。當被問到「如果是普通正常人坐著你當時的神舟五號能活著回來嗎?」的時候,楊利偉略一思考後說:「活著,是沒問題的。」楊利偉這樣回答是由有原因的。在整個「神舟五號」飛行過程中,楊利偉經受了兩次重大考驗:一次是長達26秒的共振,全身使不上力,內臟很難受;另一次是返回時衝回稠密大氣之後,降落傘破了一些,返回艙急速落地後一下彈起,再摔下去。楊利偉整個人向右肩方向撞去,頭部猛甩過去,麥克一下把他的嘴捅破。隔14年,楊利偉嘴唇下方的白色傷疤仍清晰可見。這不是神舟飛船第一次因為降落傘問題出現重大故障了。
  • 楊利偉稱神舟七號宇宙飛船航天員明年太空行走
    本報訊 (記者蔡文清)「明年神舟七號宇宙飛船將飛上太空,載有三名航天員。屆時這三名航天員將實現艙外行走。」今天上午,在與海澱實驗中學學生交談的過程中,航天英雄楊利偉透露。據了解,在神七上天前半年,航天員將進行系統的程序飛行,在神七模擬器中的模飛時間長達每次四小時。
  • 楊利偉在太空聽到「敲窗」聲?17年後真相揭開,慶幸及時回來
    報名參加選拔之後,各項條件都合格的情況下,楊利偉成為了航天員大隊的一員,從此開始了別樣的人生。進入航天員大隊只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想要到太空去遨遊,還得接受專業嚴格的訓練。1997年,楊利偉與其他戰友一同抵達北京。1998年的1月5日,在五星紅旗下宣誓,並開始了艱苦的訓練生活。
  • 【燕趙新作為致敬40年】「神舟五號」:楊利偉上天了!
    那是2003年10月15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五號飛船在長徵二號F火箭的託舉下,升騰而起,進入太空!然而直到發射前夜,楊利偉都不知道自己已被選中。凌晨3點,醫生來敲門,第一個叫醒楊利偉,其他兩名航天員立刻知道了答案;他們拿出酒杯,在白開水裡加了一滴幹紅,為楊利偉喝壯行酒,祝他旗開得勝。
  • 「禮炮7號」遭遇「橙色天使」,「神舟5號」外神秘的敲門聲
    根據記載,1982年4月19日發射的「禮炮」7號前後共有6位太空人共遇見過兩次「天使」。 宇宙中有天使嗎?發一個科幻小故事,細細品味......... 一日正在監看人類的加百列大天使長驚慌的大喊:「上帝啊,伽利略還有大概15分鐘就要開始觀測太陽系了!」
  • 太空真的能看到長城嗎?美國太空人直言見過,楊利偉是如何解釋的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太空中看到長城的故事,卻也在人群中不斷地流行起來,成為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甚至有人宣稱,長城是世界上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建築,這是真的嗎?阿波羅12號登月太空人阿蘭比恩,曾如此描述他在月球上所看到的一切:「我唯一能看到的就是一個漂亮的球體,其中大部分是白色的雲彩,還有藍色和黃色的部分,當過一段時間後,仍然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綠色。」除了這些以外,阿蘭站在月球上,很難看到其他的東西,對他來說,辨認出陸地和海洋的輪廓是很困難的。
  • 「神舟五號」大片一拍三部 楊利偉將走向前臺
    電影《太空英雄》(暫定名)、電視劇《神舟》和全景紀錄片《東方神舟》均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其中紀錄片《東方神舟》已經完成後制並送審,訴說幕後故事的電視劇作品已經落實拍攝,而電影劇本也開始進入最後的討論過程。據悉,三部作品都有意請楊利偉走上前臺。  電影《太空英雄》  科幻風格主打「神舟六號」?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升起了中國夢
    作為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飛船,神舟一號考核了飛船重要的5項技術:艙段連接和分離技術、調姿和制動技術、升力控制技術、防熱技術和回收著陸技術。神舟四號設計了8種救生模式發射: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返回: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是神舟飛船在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一次飛行試驗
  • 楊利偉滿臉鮮血出艙,11位神舟飛船太空人「飛天」背後的故事
    有網友發帖稱,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我國首位「太空人」、航天員楊利偉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對此,擔任神舟飛船應急救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李頤黎教授表示,楊利偉在出艙時確實受了傷。當時飛船落地時有一定衝擊,楊利偉忘記取下戴在頭上的耳麥,被耳麥的稜角劃傷嘴角,「劃破了皮而已,出血並不多」。
  • 專家解釋楊利偉為何沒上神舟六號
    新華社酒泉10月12日電(記者白瑞雪、徐壯志)記者從中國航天員中心得知,我國第一個飛上太空的「航天英雄」楊利偉,這次沒有參加神舟六號飛行航天員乘組選拔。目前他擔任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負責航天員的訓練和選拔工作。     中國航天員中心主任陳善廣說,我國航天員目前都在40歲左右,是執行飛行任務的「黃金時期」。
  • 神舟五號搭載楊利偉,他聽到"敲窗"聲是什麼?飛船上有哪些東西
    目前,美國人的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探測器早已飛出了太陽系,美國人的地平線探測器還對冥王星進行了仔細的勘察,這些成就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遙遙領先的。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飛船採用三艙一段,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神舟飛船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
  • 細數中國航天史上的意外,楊利偉: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我國的航天工程已經走進了世界前列,探月工程更是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中,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航天英雄:楊利偉、景海鵬、翟志剛、聶海勝等英雄更是為我國載人航天的先驅英雄。我國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是一帆風順的嗎?不是的,是我們踩著一個個坑踩過來的。楊利偉: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最早飛上太空的中國人是楊利偉,那時候我國還是第一次載人航天,一切都是探索摸索。
  • 楊利偉背後的女人:如果沒有她,楊利偉成不了中國航天第一人
    作為我國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可以說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人,而作為第一個駕駛神舟飛船遨遊太空的中國人,他也堪稱是中國航天第一人。不過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了不起的女性,楊利偉也是如此,可以說如果沒有其妻子對他的絕對支持的話,那麼他很難有如此高的成就。
  • 楊利偉5字回答,撒貝寧聽後忍不住乾咳
    楊利偉5字回答,撒貝寧聽後忍不住乾咳眾所周知,楊利偉是我國第一個成功上了太空的人,他的事跡備受矚目。不過宇宙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相當神秘的,後來為了讓大眾更加了解太空人以及航天工作,楊利偉曾經受到邀請上了一檔節目,當時支持人撒貝寧問楊利偉一個問題,聽到回答後他忍不住乾咳,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揭秘中國航天員20年:2008年神舟七號軌道艙曾響起火災警報
    瀕臨死亡 楊利偉挺過26秒低頻共振考驗   然而,具備過硬飛天本領,並不意味著飛天之路就像預想一樣的順利。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首飛意味著要用生命去探索未知的風險,楊利偉用常人難以企及的意志力,挺過了來勢洶洶的26秒低頻共振考驗。   楊利偉:比如聽到一些聲音,甚至於地面打個雷,我在上面都會緊張,因為你不知道是什麼,我們在飛船裡面坐著,特別是走到陰影區的時候,地面一閃電,能量很大,照到帆板上,反到返回艙裡面,突然間一剎那,一亮一亮,那麼這個時候,你真的是汗毛直豎。
  • 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他攻克了最大技術難題,楊利偉點讚:讓...
    王曙群最早走入公眾的視野是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完美對接之後。當時王曙群是總裝工人代表。31年前,立志做個好工人王曙群是老閔行人,1989年技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廠裡做工人。剛來廠裡時效益平平,一撥人做型號任務,另一撥人造冰箱。當時廠裡靠著生產航天冰箱紅火了幾年,隨後又陷入沉寂。很多人選擇了離開,但王曙群選擇留下。
  • 普通人被扔到「外太空」會得什麼病?還能活著回來嗎?
    普通人被扔到「外太空」會得什麼病?還能活著回來嗎? 2020-06-11 1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九九九九九九九叔
  • 神舟飛船已經發射到了十一號,大家還能記得登上飛船的是誰嗎?
    近代以來,在經過了戰火的洗禮之後,各個國家都開始穩定了下來,並且大力的發展自己國家的科學技術,而我國的一位偉人就曾說過:「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而相對於來說航空航天技術佔到了非常重的比例,而在我國來說,最偉大的成就就是神舟號飛船的發射,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神舟飛船已經發射到十一號
  • 楊利偉的軍銜是陸軍軍銜,但他是航天員,難道不應該算空軍嗎?
    大家好,這裡是微信號,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的是,楊利偉的軍銜是陸軍軍銜,但他是航天員,難道不應該算空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