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偉稱神舟七號宇宙飛船航天員明年太空行走

2020-12-04 中國網

本報訊 (記者蔡文清)「明年神舟七號宇宙飛船將飛上太空,載有三名航天員。屆時這三名航天員將實現艙外行走。」今天上午,在與海澱實驗中學學生交談的過程中,航天英雄楊利偉透露。

據了解,在神七上天前半年,航天員將進行系統的程序飛行,在神七模擬器中的模飛時間長達每次四小時。

今天上午,海澱實驗中學錢學森班師生及部分高三學生來到北京航天城參觀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楊利偉向大家介紹了目前中心的情況。

記者在現場看到,航天員訓練中心高大開闊,宇宙飛船模擬器矗立在中央,高達10米,周圍有梯子和地面相接。楊利偉介紹,當初神五和神六的航天員就是在這個模擬器當中訓練的。有同學問楊利偉失重狀態的感受怎麼樣,「就像一個人浸在深深的海水裡。」楊利偉笑著回答,「不過海底有壓力,而失重狀態下血液呈明顯的頭向分布,不經訓練的人會感到非常難受。」

「楊叔叔,飛船上天和返回時哪個過程更加艱難?」楊利偉介紹,理論上講應該是返回時的挑戰更大,但是他上天的那次由於有火箭震動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他感到上升時的過程更艱難。不過後來神六上天時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有一位高三學生提問,他們面臨高考壓力很大應該怎麼辦。楊利偉回答:「面對航天發射這樣高危險的工作,航天員要求有很好的心理穩定性,但是這樣高的心理品質是建立在對航天知識的掌握和對航天訓練的自信上的。俗語說,藝高人膽大,面對高考,只要做到把平時學到的知識很好地發揮出來就可以了。」

市海澱實驗中學王庚民校長告訴記者,帶學生到航天城參觀有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他們對航天科學的興趣,而楊利偉也認為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也許他們之中將來就會出現我們的航天工作者呢。」

據了解,海澱實驗中學在2005年成立了錢學森班,精心策劃了一系列具有航天特色的教育活動,領悟了航天精神的深刻內涵。

相關焦點

  • 「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太空人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
  • 神舟七號飛船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7日16點43分24秒,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開始出艙,16點45分17秒,翟志剛在太空邁出第一步,16點59分,結束太空行走,返回軌道艙。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    1966年9月出生,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人。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
    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升空,這是中國第三個載人太空飛行器,它也成為了中國「太空漫步」的裡程碑。發射成功後,三名太空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操作手)和景海鵬(實驗員)發回信號,揮舞著國旗畫面的那一刻至今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 神舟七號,是中國第三個載人太空飛行器,是中國「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
  • 五星紅旗太空飄揚——神舟七號航天員太空出艙記
    歷史一刻定格在2008年9月27日,圍繞地球飛行了29圈的神舟七號飛船,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這一圈,中國航天員的身影首次進入茫茫太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時刻    15時,我們走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
  • 科技日曆|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
    科技日曆|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中國首次「太空漫步」成功!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鐘,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 向航天員致敬!中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明日將發射
    我國已在2016年9月15日22時04分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而即將在2016年10月17日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按照規劃,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載人空間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官方確認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
  • 中國神舟宇宙飛船:先後把11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戰略也是先突破和掌握載人宇宙飛船技術,為此,現已研製和發射了11艘「神舟」飛船,先後把11名航天員送上了太空,並掌握了太空行走和空間交會對接兩項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為未來空間站的建造和運行奠定了基礎。
  • 楊利偉滿臉鮮血出艙,11位神舟飛船太空人「飛天」背後的故事
    有網友發帖稱,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我國首位「太空人」、航天員楊利偉是滿臉鮮血地打開艙門的。對此,擔任神舟飛船應急救生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的李頤黎教授表示,楊利偉在出艙時確實受了傷。當時飛船落地時有一定衝擊,楊利偉忘記取下戴在頭上的耳麥,被耳麥的稜角劃傷嘴角,「劃破了皮而已,出血並不多」。
  • 揭秘中國航天員20年:2008年神舟七號軌道艙曾響起火災警報
    凱旋後,楊利偉把這個意外情況及時反饋給了航天科技人員,經過技術攻關,從神舟六號飛船開始,低頻共振等問題都得到了徹底解決。   然而,5年之後,也就是2008年,一場更加驚心動魄的考驗在神舟七號飛船上發生了!
  • 楊利偉:明年將會有兩次載人任務、共六名航天員前往中國空間站
    昨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英雄航天員楊利偉透露,我國明年將會執行兩次載人航天任務,共六人前往太空工作。從明年起,每年都會執行幾次載人飛行任務,每次航天員在太空中工作3至6個月不等。此舉標誌我國載人航天將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 飛天神舟:中國載人飛船
    在這三次宇宙飛行之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專家稱,「神舟四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返回,表明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日臻成熟,為最終實現載人飛行奠定了堅實基礎!「神舟七號」在天上的飛行程序早已設定好,地面人員只是監視而已,在太空完全自動飛行直至返回,並不需要進行幹預,從發射到返回飛船飛行一直處於全自動狀態,在需要時,航天員也能手動駕駛飛船。
  • 2008感動中國候選人——「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
    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神舟七號"航天員團隊 (為中國人圓"太空行走之夢")    翟志剛 男,漢族,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上校軍銜。    劉伯明 男,漢族,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上校軍銜。    景海鵬 男,漢族,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上校軍銜。    北京時間9月25日晚,搭載著3名太空人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執行中國第三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 官宣 這枚火箭將發射「神舟十二號」飛船
    配圖展示了火箭總裝車間,圖片說明為:「執行神舟十二號飛船任務的長二F火箭總裝現場。」   荔枝新聞梳理發現,從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飛行測試,到2003年,楊利偉首飛太空,再到2016年景海鵬和陳冬的長期駐守空間實驗室,藉助長徵二號F
  •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傍晚時分,航天員公寓問天閣裡氣氛莊重熱烈。2003年和2005年,我國航天員楊利偉和費俊龍、聶海勝先後從這裡踏上徵程,開始太空之旅,兩度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飛行的歷史性突破。今天,我國航天員將第三次從這裡出徵,續寫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新篇章。  17時30分許,航天員出徵儀式在問天閣舉行。
  • 「神舟七號」飛船內部結構首次曝光(組圖)
    神舟七號飛船示意圖  工作人員安裝神舟七號飛船座椅  本報訊 中央電視臺首次曝光「神舟」七號內部結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楊保華20日上午在接受央視採訪時透露,目前「神舟」七號飛船新添加的氣閘艙已配合身著艙外太空衣的航天員在地面上完成了人艙服的聯合地面驗證試驗並已順利過關
  • 神舟七號飛船運行情況和航天員生活情況
    首先介紹一下這三位專家:一位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研究員林西強先生;神舟飛船系統顧問鄭松輝先生;長徵二號F控制系統行政指揮王琪女士。三位專家今天側重介紹神舟七號飛船運行情況和航天員生活的情況。首先請林博士簡單介紹一下有關情況,然後就各位記者關心的問題地回答大家的提問。
  • 「神舟」號系列飛船
    「神舟」三號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心跳、血壓、耗氧及產生熱量等多種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飛船上安裝了逃逸系統,若火箭發射和升空階段出現意外故障,可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升起了中國夢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中國載人航天發展成熟的標誌,就像小孩子成長在標記身高,神一到神十,就是中國航天的一個個新高度,標記在浩渺太空。從1999年到2013年的14年,神舟系列飛船十次升空,載著夢想出發。
  •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發射
    本報綜合消息 原定10月發射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將提前至本月底升空。具體時間預計會在北京帕運會閉幕至「十一」國慶前。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隨「神七」上天的3名航天員中,將有1人執行艙外行走任務,實現中國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