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英雄航天員楊利偉透露,我國明年將會執行兩次載人航天任務,共六人前往太空工作。從明年起,每年都會執行幾次載人飛行任務,每次航天員在太空中工作3至6個月不等。此舉標誌我國載人航天將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楊利偉接受採訪截圖
作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規劃,明年起我國將進行「天宮號」空間站建設。我國的天宮號空間站主要由天和號核心艙、問天號實驗艙、夢天號實驗艙三段構成,組成「T」字形,並且將會配備巡天號太空望遠鏡。中國空間站建成後重量約為80噸,最大規模可升級至180噸,預計設定在軌使用壽命十年,兩至三名航天員長期駐留,定期輪替。
中國空間站構想圖
此前,我國就已經發射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多次與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進行了對接,分別驗證了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中期駐紮及空間補給技術,為未來空間站的運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空間站的三個艙段將從明年開始由我國的大火箭長徵五號乙分別發射至預定軌道,再進行組裝;我國的王牌火箭長徵二號F將執行航天員的載人發射任務,負責將神舟載人飛船發射至太空與天宮對接;長徵七號則會負責發射天舟貨運飛船,執行空間站的物品補給任務。
執行神舟九號飛船發射的長徵2F火箭
天宮號空間站建成後,我國將進一步掌握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突破航天員中期駐留、飛行器長期在軌飛行、貨運飛船補給等關鍵技術,進行大量空間科學研究和實驗。
國際空間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由美國、俄羅斯領頭的十六個國家聯合建造。此前,有消息稱我國也曾秉著和平利用太空的原則,表達了和國際空間站合作的意向,奈何美國出於政治原因以及資金、技術等考量,最終未能提交申請。我國的載人航天一直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始終遵循「921載人工程」的三步走戰略,腳踏實地朝著航天強國的方向發展。
國際空間站
和天宮空間站相比,國際空間站的尺寸更大,結構更複雜,組合部件也更多。國際空間站的建設已經歷經了十餘年,總重量達到420噸。按照計劃,整個國際空間站的建設需要超過50次太空飛行,直至今天仍在建設。並且國際空間站的建造花費極高,目前已經用掉了超過1500億美元!因為很多部件結構很大,此前大部分的建設任務是由美國的太空梭完成的,而太空梭平均每次飛行的均價就達到了15億美元。
國際空間站建造過程
天宮空間站雖然尺寸稍小,卻更符合我國目前航天發展的國情和現有技術水平,畢竟要知道,國際空間站建設幾乎是舉全世界除中國以外所有航天發展大國的力量。我國作為還在追趕中的航天大國,建設自己的天宮空間站足以滿足大部分的科研任務和技術驗證要求。此外空間站的擴展性也非常強,如有需求,可以再發射三段艙段,組成「十字形」,總重量達到180噸。
相信過不了多久,中國的「天宮」就將遨遊
在太空中,屬於中國人的空間站時代即將到來!
關注,了解更多航天資訊與知識。
點讚並在評論區留言,為中國首個空間站建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