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中國空間站的11級階梯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甘肅酒泉10月17日電 題:通向中國空間站的11級階梯

  新華社記者王玉山、陳曦、王婷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發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順利升空。

  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短期停留到中期駐留……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中國人一步一個腳印走近屬於自己的太空家園——空間站。

  當星空不再遙遠,當夢想變為現實,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先後將11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的這11艘飛船,無疑是通向中國空間站的11級階梯。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4艘無人飛船,4次圓滿彩排

  中國載人航天的萌芽,可以追溯到30年前的那個春天。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4位著名科學家撰寫了一份《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建議》。這,就是後來著名的「863」計劃。

  這一計劃的出臺,對中國載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作用。

  從這一年開始,科學家們經過多次討論,反覆論證,對中國載人航天發展的途徑逐漸形成了共識:從載人飛船起步,實施「三步走」戰略……

  1992年9月21日,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一個歷史性日子:載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被正式批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起步遠航。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射場飛向太空,並於第二天準確著陸,實現了中國航天史上又一次「零」的突破。

  2001年1月10日1時,在新的一年剛剛到來的時候,神舟二號發射成功。作為全系統配置的正樣飛船,神舟二號是中國載人飛船的「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與真正載人時基本一樣。

  僅僅一年之後,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9個月後的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最後一次彩排圓滿落幕。

  「神舟四號飛船是以完全載人的狀態進入太空的。」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說,「那一次,我們連航天員的換洗衣服都給帶上了。」

  神舟三號、四號在完全載人狀態下連續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已具備了把自己的航天員送上太空的能力。

  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六號:首次一人一天飛天,首次多人多天飛天

  那是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絢爛十月。

  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太空飛行一天後,10月16日6時,在軌運行近一天的神舟五號飛船回到祖國的懷抱,楊利偉自主出艙,中國人首次飛天圓滿成功。

  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從此,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蹤跡的歷史宣告結束,人類第241次太空飛行屬於中國!

  「我為祖國感到驕傲!」邁出艙門時,面對歡呼的人群,楊利偉說的那句話至今仍在歷史中激蕩迴響。

  兩年後的又一個十月,2005年10月12日9時,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發射成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號返回艙返回,準確降落在預定區域。

  面對記者的採訪,聶海勝說:「我們在天上飛行,可以感受到有無數人在時刻牽掛著我們,感謝祖國和人民的關心厚愛。」

  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進行航天醫學空間實驗研究,第一次進行壓力服脫穿試驗……神舟六號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六號任務的成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圓滿實現了「三步走」中第一步的目標。

  從神舟七號到神舟八號:首次太空漫步,首次交會對接

  無邊的夜色中,一束炫目的火光劃破長空。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載著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飛向太空。27日16時43分,翟志剛穿著我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劉伯明的協助下打開艙門,邁出了中國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中國航天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就此誕生。

  「神舟七號已出艙,身體感覺良好,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好。」置身茫茫太空,翟志剛的話語堅定而溫暖。

  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同時也標誌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第二階段。

  2010年10月,中國宣布正式啟動實施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計劃在2020年前後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太空實驗室。實施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突破和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是建設載人空間站的基礎和前提。

  一年後,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神舟八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程,踏上與此前發射升空的天宮一號的「赴約之旅」。經過兩天的追逐和5次變軌,神舟八號在11月3日凌晨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11月17日,神舟八號返回艙安全返回地面。我國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突破和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的重要任務。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活動取得重大跨越,中國人又向空間站時代邁進了一大步。

  從神舟九號到神舟十號:女航天員首度出徵,太空授課首次進行

  這一次,美麗亮相的中國女航天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搭載著景海鵬、劉旺和我國第一位飛天女航天員劉洋,飛向太空。

  在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飛船進行了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後,6月24日,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分離,劉旺操作飛船從140米外向天宮一號靠近,取得了首次手控交會對接的成功。這標誌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全獨立自主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在太空中飛行13天后,神舟九號於6月29日返回地面。

  作為第一位飛天的中國女航天員,劉洋微笑著最後一個出艙:「天宮就是我們在太空的家,很溫馨很舒適,我們為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飛船搭載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3名航天員發射升空。在軌飛行期間,航天員先後完成自動交會對接、手控交會對接、繞飛交會等技術試驗,並進行了面向全國青少年的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

  6月26日8時07分,在經過15天太空飛行後,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安全著陸,3名航天員健康出艙。

  「這次飛行任務讓我圓了兩個兒時的夢想,一個是飛天夢,一個是教師夢。」談到巡遊太空的感受時,中國首位「太空教師」王亞平說,「願全國的青少年朋友們都有美好的人生夢想,有夢想就能成功。」

  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順利收官,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進入空間站工程建設的嶄新發展階段。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三度飛天,中國載人航天進入常態化運行

  當十月的陽光灑向神州大地,中國載人航天又迎來新的長徵。

  2016年10月17日7時30分,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託舉下,航天員景海鵬、陳冬乘坐神舟十一號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飛入太空。

  此前,9月15日,中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發射成功。

  按照計劃,神舟十一號將於距地面393公裡的軌道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期間,兩名航天員將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後,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並於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表示,神舟十一號飛船充分繼承了神舟十號飛船的技術狀態,主要功能和技術指標保持不變。在此基礎上,從滿足本次任務要求,進一步提高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驗證未來航天技術,滿足未來空間站交會測量設備長壽命使用要求,對神舟十一飛船的交會測量設備進行了升級換代。

  繼完美執行神舟七號、神舟九號任務後,「非常享受自己工作」的50歲的景海鵬三度飛天,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新紀錄;「在偶像楊利偉的感召下」加入航天員隊伍的38歲的陳冬,成為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中首位飛天的男航天員。

  「中國空間站是中國人的太空家園,是每一名航天員的夢想宿營地,我充滿期待!」景海鵬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作為人類開展空間探索的最佳平臺,空間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最高目標,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空間站。

  「神舟十一號是一個標誌,也是一個新的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軍委裝備發展部副部長張育林說,它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探索試驗的任務即將完成。隨著下一步空間站的建成,我國載人航天將進入常態化運行階段。


點擊查看專題

 

相關焦點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的背後:2000噸級大火箭走出自己的路
    中國的空間站已經著手建造,核心艙將在明後兩年發射升空,通過11次發射組建一個60噸級的空間站。目前天宮空間站已收到27個國家的申請,美國團隊提交的申請由於標準不符,被拒絕。空間站並非中國載人航天的最終目標,載人登月各項準備工作已經悄然開始,2000噸級921大火箭有望走出中國人自己的登月之路。出品:兵器瞭望臺(第2839期 頭條獨家)近日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的消息走紅,其前因後果是中國的空間站計劃即將開工建造,預計在2022年前後完工,形成一個60噸級的空間站。
  • 三大階梯,讀懂中國地勢!
    青藏高原的隆升對中國整體的高原、山系和盆地分布產生了極大影響,從而直接促進了中國地勢西高東低,三級階梯狀分布特徵的形成。 1 第一階梯 中國第一級階梯處於三級階梯的左部,主要含青藏高原與柴達木盆地兩部分。
  • 中國空間站曝光,難度堪稱地獄級
    但桁架式造假昂貴,需要由太空梭輔助進行搭建,我國建造衍架式空間站還有很大的困難,但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國際空間站結構建造空間站首先要有強大的運載火箭。蘇聯在發射"禮炮"號和"和平"號空間站時使用近地運載能力20噸的"質子-K"運載火箭。美國打太空梭近地運載能力達到了30噸,並利用其大貨艙的特點為國際空間站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 揭秘中國空間站
    每個艙都是20噸級,三艙組合體質量約66噸。空間站整體呈T字構型,核心艙居中,實驗艙Ⅰ和實驗艙Ⅱ分別連接於兩側。其中,核心艙用來控制整個空間站組合體,兩個實驗艙分別用於生物、材料、微重力流體、基礎物理等方面的科學實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形象地比喻:「如果神舟飛船是一輛轎車,那麼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相當於是一室一廳的房子,空間站則像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 中國的總體地勢特徵: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亞洲地勢特徵我國地勢的特徵除了西高東低之外,還包括從西部青藏高原到東部沿海大陸架,呈明顯的三級階梯狀分布。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分別是:第一級階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包括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兩大地形單元。
  • 中國國際空間站整裝待發與國外空間站差距讓你驚訝!
    並且中國空間站航天員乘組已選定 每組3人任務周期是3到6個月。據澎湃新聞報導,10月1日,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加入航天員隊伍,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參加空間站運營階段飛行任務。事實上從2017年3月開始,航天員訓練就全面轉入了空間站的任務準備。
  • 載人航天未來兩年11次發射,中國進入「空間站時間」
    人從未比在太空行走時顯得更為渺小,或更為偉大語宙+建設空間站的中國速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12月25日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將在明年上半年用長五B遙二火箭發射空間站核心艙,之後相繼發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航天員乘組將在太空駐留幾個月。
  • 揭秘中國空間站(深度觀察)
    從發射載人飛船將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隨著空間站工程全面展開,中國正式邁入了「空間站時代」。按規劃,空間站將在2022年前後建成。
  • 20年前建空間站不帶我們玩,20年後,近地軌道將僅剩中國空間站
    2000年11月2日,國際空間站完成首次載人任務,到今天已經運行20年。期間完成了無數實驗,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然而中國身為航天大國,卻並沒有參與到國際空間站的建設。並非中國不想參與其中,甚至2003年中國「神州五號」返回後,美國和俄羅斯的航天專家都表示,邀請中國進行國際空間站建設。然而最終卻被美國拒絕。
  • 中國空間站與當年將中國拒之門外的國際空間站有何不同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在建的空間站與在軌飛行的國際空間站有什麼不一樣天宮空間站中國載人空間站被稱為天宮空間站,預計2022年建成投入運轉。國際空間站由美國、俄羅斯、11個歐洲航天局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聯合建造,現在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空間局共同運營。
  • 中方大度允許印度進入天宮空間站,美國抱怨:中國這是區別對待
    而在成功發射長徵5號重型運載火箭後,中國就將發展目標轉移到空間站的建設問題上。實際上自天宮系列以及嫦娥系列探測器成功被送上太空後,中國的航天事業就已經開始致力於建設屬於中國自己的空間站。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國際空間站在2024-2028年就將退役,為此中國空間站可以成功填補國際空間站的空白。
  • 一文了解中國空間站建設計劃
    一、要了解中國空間站,首先得了解中國的航天計劃。而中國空間站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邁出的第三步。二、回顧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鋪墊」試驗。天宮一號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自主研製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成功完成我國首次空間飛行器自動交會對接任務,並進行了二次自動交會對接,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太空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 11次發射建成中國第一座空間站!五大核心技術全具備,耗時兩年
    編者按:我國第一座空間站的建造已經拉開序幕,從明年開始到2022年前後,將通過11次發射建成中國第一座空間站!建造空間站的五大核心技術全面具備,計劃用2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714期據中國國家航天局最新消息,關於我國第一座空間站的建造工作已經全部展開,力爭在2022年前後建成我國第一座空間站,並且讓這座空間站在400公裡高度的軌道上長期運行。
  • 中國空間站或提前建成,一票難求
    中國航天迎來了年尾的高密度發射:從11月初北鬥三號「一箭雙星」開啟北鬥全球組網,到12月11日阿爾及利亞一號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剛剛進入2018年,中國航天就頻頻傳來捷報,1月19日,中國的長徵11號快速響應固體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了「一箭六星」發射。
  • 厲害了,中國將在2022年建成空間站、2030年完成載人登月
    就在近日,中國航天科技五院發布了中國航天的發展路線以及目標,其中提到中國將在2022年前完成空間站的建設、計劃在2030年前完成載人登月的目標,對於這2大時間點布武只想說「太厲害了」。在今年5月份發射成功的長徵-5B運載火箭就是為建設空間站「量身定製」的。
  • 我國地勢三階梯是怎樣的呢?
    中國地形圖這表明我國西部是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的,而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總的特徵是西部高、東部低,呈三級階梯狀。第一級階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以高原為主,青藏高原雄居在內,號稱世界屋脊;第二級階梯存在於青藏高原的北邊和東邊,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左右,但局部地區低於500米;第三級階梯以東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海拔多在500米以下,許多大河滾滾東流,其攜帶的泥沙由於水流變緩而沉積下來,形成廣大的衝積平原;第三級階梯以東是我國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 中國航天正在奮起直追,11次發射任務構建全新空間站,美國看了也要羨慕
    國際空間站項目是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的國際太空科研項目,這一項目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主導,俄羅斯、歐洲、日本、加拿大共同運營。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空間站項目中,中國被排除在外,不過這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國際空間項目,按照計劃將在2028年退役,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來看,2024年就很有可能要提前結束運營,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歐巴馬政府時期宣布停止向國際空間站項目進行撥款,這也意味著國際空間站已經出現了資金緊張,然而中國的空間站項目正在小步快跑的建設。
  • 11.7日報:中國電影票房全球第一;中國空間站2022年建成
    供暖季又來臨 煤炭「漲」聲一片 進入11月份,北方部分地區開始供暖,對於煤炭的需求高漲。來自中國煤炭網的數據顯示,10月份國內煤炭主產區動力煤價格繼續小幅上漲。在位於榆林北部的一家煤礦公司,生產調度負責人拓博愛表示,最近市場上原煤的需求量明顯增加,上個月每噸的價格漲了40元。
  • 對比美俄等十六國共建的國際空間站,中國空間站的主要區別在哪
    年11月國際空間站才正式發射入軌,但在空間站的所有成員中,並沒有來自中國的航天機構。,雙方之間的航天合作徹底被堵死,甚至任何含有美國零件的商業衛星,都不能交由中國發射。像天宮一號承擔的便是,驗證飛船對接、太空行走和長期在軌運行等任務,這為日後中國空間站的運行打下基礎。從1977年開始蘇聯相繼發射了禮炮6號、禮炮7號,這些飛船的對接口增加至兩個,可以與兩艘飛船對接,而且實現了長期駐留,這便是第二代空間站。第一代第二代空間站都是單體結構,而從第三代開始,空間站開始衍生出積木式和桁(heng)架式,外表上開始接近如今國際空間站的雛形。
  • 未來兩年中國將執行11次發射建設天宮空間站—海外航天視點之五
    來自海外消息:中國正準備在兩年內執行11次空間站建設任務,並將很快為該項目挑選一批新的太空人。1、天宮一號空間站建設計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周二在北京參加一個政治會議期間表示,中國空間站的第一個模塊將於明年發射。「天和」核心艙將於2021年初在文昌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