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我們的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嗎?估計人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從哈勃發現了遠方天體的紅移規律,證明它們都在離我們而去開始,經過多年的發展,「大爆炸+暴脹」理論已成為目前被接受程度最高,與觀測數據符合最好的理論,它很好的解釋了紅移、氦的豐度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我們姑且認為它是正確的,那麼宇宙應當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空前絕後的「爆炸」(更準確的說法是138.2億年),在此之後,才陸陸續續有了恆星、星系,直至地球和多姿多彩的生命。
大爆炸和宇宙膨脹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強大的天文望遠鏡成為研究宇宙的利器。哈勃太空望遠鏡最遠觀測到了134億光年外的原始星系,由於光速有限,這縷暗弱的光線跋涉了134億年才來到地球,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是大爆炸之後僅僅4億年的場景。而屢屢放鴿子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設計的觀測距離超過136億光年,理論上可以看到大爆炸後1.5億至2億年的樣子。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真的有一臺完美的望遠鏡,觀測距離可以達到138億光年,我們能否看到大爆炸的真實瞬間呢?下面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哈勃太空望遠鏡
要想知道我們能看到什麼,首先得搞清楚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大爆炸開始時,宇宙是一個無限小的奇點,時間和空間維度都蜷縮在一起。這個奇點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場方程推導出來的,到底存不存在奇點,奇點是什麼樣子,到現在都是爭議滿滿。
愛因斯坦最初認為宇宙是穩態,完美錯過大爆炸理論
很多網友會問大爆炸發生之前是什麼樣子?有人說,這個問題與「宇宙之外有什麼」一樣沒有意義,既然時間維度還未展開,就像時鐘還沒有開始跳動,因而不存在「之前」的概念;也有人認為奇點是上一個宇宙坍縮形成的,大爆炸是一種「反彈」。總之,大爆炸發生了,至於它為什麼會發生,同樣也沒個統一的說法(例如超弦理論認為是由於真空中的一次隨機量子漲落),因此,大爆炸理論所能解釋的,是大爆炸之後的演化過程,對於爆炸的時刻和爆炸「之前」的情形,它暫時無能為力。
宇宙會是「脈動」的嗎?
廢話不多說了,讓我們沿著大爆炸的時間線,重溫一下創世的過程:
大爆炸之後10^-43(即10的負43次方)秒之內:普朗克時期,在第一個普朗克時間內,宇宙由一個點擴大到半徑10^-33釐米,這麼小的體積裡包含著全宇宙的質量和能量,會是個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科學家推測,這個時期各種相互作用是統一的,沒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之分,全宇宙只有一種力。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引力最先被分離出來,其它三種力還處於統一狀態。
從大爆炸之後10^-35秒起,宇宙突然開始暴脹,一直持續到10^-33秒,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宇宙的半徑由10^-28釐米膨脹到了1米,增長了10^30倍,是「大爆炸中的大爆炸」。暴脹理論由阿蘭·古斯創立,解決了大爆炸理論原有的三大難題:平坦性、視界和磁單極子問題,至今仍是研究熱點。
阿蘭·古斯以及他著名的髒亂差辦公室
從大爆炸之後10^-33秒開始,暴脹期結束,宇宙膨脹的速度減緩了,第一批粒子開始形成,它們是夸克、電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由於能量極高,這時的夸克處於自由狀態,宇宙就像是一碗「夸克濃湯」。第10^-5秒,夸克開始結合成質子和中子,第10^-4秒,質子和中子開始形成原子核,直到第38萬年,原子核和電子開始結合,形成了第一批原子。
需要強調的是,在第38萬年之前,宇宙中充斥著由自由質子和電子構成的密度極高的等離子體,即使有光波發出,也會立即被散射和吸收,這個時候的宇宙是不透明的,光無法傳播。從第38萬年開始,隨著中性原子的形成,光子不再被抑制,終於可以自由的穿行於空間中,這時的宇宙開始變得「透明」。不過後來由於中性氫和氦原子大量形成,瀰漫在空間內,宇宙又進入了長達數億年的「黑暗時期」,直到第一縷星光出現,電離了星際空間中的中性原子,才再次照亮了宇宙。此後恆星和星系陸續形成,逐漸演化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樣子。
由大爆炸理論得出的宇宙演化全過程
前面介紹了大爆炸早期的過程(只是理論推斷),現在讓我們探討一下怎麼才能看到這些。當我們在地球上使用望遠鏡觀察宇宙時,接受到的是遠方天體發出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可以是可見光,也可以是X射線、紫外光、紅外光,甚至微波。由於光速是有限的,傳播需要時間,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光剛剛發出時的景象,比如哈勃看到的最遠星系GN-z11,報導的距離是134億光年,這意味著它在134億年前發出的光,現在才到達地球,我們看到的是134億年前的樣子。由於宇宙在膨脹,遠方的星系正在加速離我們遠去,現在這個星系和我們的真實距離,已經遠遠不止134億光年,實際上已經達到了320億光年。
目前看到的最遠星系GN-z11
根據哈勃定律,當距離足夠遙遠時,天體離我們越遠,退行速度越快,甚至可以超過光速。實際上並非是天體本身的運動超過了光速,而是空間膨脹的速度超光速,這在廣義相對論中是允許的。對于越遠就跑的越快這一點,很多文章都用氣球膨脹來形象的說明:宇宙的膨脹並不像一個球體的體積膨脹,而更像是一個球體的表面在膨脹,在球面上每兩個點的距離都在增大,產生的效果就是相距越遠的點,互相之間的距離增長的越快。
球面的膨脹
而由於宇宙是由一個點膨脹開來,因此我們無論朝哪個方向看,都是在向最初的那個「點」回溯,我們在兩個相反的方向看到的天體和空間,無論現在相距多麼遙遠,在宇宙誕生之初,都是緊緊靠在一起的。現在回到文章開頭所提的問題:在理論上的最極端情況下,如果我們觀測到了138億光年處發出的光,就豈不是意味著它就是在宇宙剛剛誕生時產生的,不就能看到宇宙大爆炸的起點了嗎?答案很令人失望:不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在宇宙的起點發出的光,紅移將是無窮大:越遙遠的天體,由於宇宙膨脹造成的退行速度越快,發出的光的紅移就越大。所謂紅移,是指當天體遠離我們而去時,它的光譜會向紅端移動,通俗的說,就是光波的波長被拉長了(此處的紅移指宇宙學紅移,適用於特別遙遠的天體)。這裡給出一個宇宙膨脹造成紅移的公式:
其中的a是宇宙的尺度因子,我們現在的宇宙尺度因子設為1,越早期的宇宙,尺度因子越小。顯然,在大爆炸的瞬間a=0,於是紅移量z將是無窮大。這意味著無論光的頻率有多高,波長有多短,都會被展成完全平的狀態,波長無限長,能量為0,無論如何也觀測不到了。當然,這只是想像出的極端情況,事實上不會發生,因為光線總是在大爆炸之後一段時間才能自由的傳播。
光的膨脹宇宙中的紅移
第一束能夠傳播開的光,產生於大爆炸之後38萬年:前面已經提到過,從宇宙誕生一直到第38萬年,由於自由電子和質子對輻射的抑制作用,光子還不能自由傳播,只有等它們開始結合為中性原子後,光線才陸續被解除了限制。因此,宇宙中的第一束能夠傳播開的光,是在大爆炸之後38萬年才出現的。而望遠鏡,無論是可見光的、紅外的還是射電的,接收的都是電磁波,也就是光,因此,它們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光,也只能產生於大爆炸之後38萬年,根據這一時間,可以認為所有望遠鏡的最大可能的觀測距離(光行距離),是138億光年減去38萬光年,如果換算成實際距離的話,大約是461億光年,這就是現在「可觀測」宇宙的半徑。
從地球向四面八方觀測的視野,止步於大爆炸之後38萬年
當然,有網友說我們也可以用引力波,因為引力至少在大爆炸後10^-35秒後分離了,理論上我們可以探測到此時發出的引力波,從而使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再增大4億光年,達到465億光年,不過,引力波探測太難了,想利用它來成像就更難,況且引力波也有「紅移」,越早發出的引力波,波長就被拉的越長。也許我們可能通過探測引力波來感受到宇宙誕生之初的一些「脈動」,但卻很難看出它的「容貌」。
文章開頭曾經提到過,哈勃望遠鏡費盡全力,最遠只看到了134億光年(光行距離),更強大更昂貴的韋伯太空望遠鏡,也只能看到136億光年左右,如果想看到大爆炸之後發出的第一束光,是不是需要更大更強更燒錢的巨型望遠鏡呢?
耗費巨資仍未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如果您這樣想的話,那就跑偏啦!因為哈勃韋伯這類望遠鏡界的明星,所關注的都在紫外、可見光和紅外波段,而宇宙誕生初期所發出的光,無不經歷了巨大的紅移,即使當時發出的是可見光,等傳到地球也變成了紅外線,甚至比紅外線頻率更低的微波。這也是為什麼韋伯望遠鏡非常強調紅外觀測能力的原因。而大爆炸之後38萬年發出的光,在經歷了超大的紅移之後,連紅外線也算不上了,所以就算韋伯能力再強也看不到。那麼這些最古老的光變成了什麼呢?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那就是瀰漫在宇宙空間裡的微波背景輻射!這種輻射在太空中無處不在,它的特徵溫度只有2.7K,意思是波長分布相當於溫度為2.7K的黑體輻射。這些波長在幾釐米級的輻射,在最初被探測到時,曾經一度被誤認為是射電望遠鏡的噪聲,後來才驀然發現,它們竟是百億年前那次大爆炸的餘溫,是古老光線的「化石」。這些光子經歷了百億年的歲月之後,在這個已經膨脹了許多倍的宇宙中,化為看不見摸不著的微波「噪聲」,只有工作在微波波段的射電望遠鏡才能察覺到它的存在。而前面所說的宇宙的年齡:138.2億光年,也是通過對微波背景輻射的測量所得出的。
最精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像
上圖是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繪製的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像,已經消除了地球、太陽系乃至銀河系運動所產生的都卜勒效應,是一幅純淨的宇宙背景圖像。很明顯,在第一束光發出的時候,宇宙已經不再均勻,而是呈現出些許的密度漲落,正是這些原始的漲落,後來演化為現在的各種宏大的宇宙結構。
經過以上枯燥乏味的分析,為什麼無法看到大爆炸的瞬間這個問題,我想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答案。雖然冷酷的數學公式限制了人類的視野,但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宇宙少年時期的樣子。如果異想天開一下,想像某種神秘的力量把我們傳送回大爆炸之後第38萬年,還是在現在這個位置,我們所看到的場面,也許和上面的圖片也差不了太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