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們有足夠強大的望遠鏡,能看到宇宙誕生的起點嗎?

2020-09-05 人馬座A

你相信我們的宇宙誕生於一次大爆炸嗎?估計人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從哈勃發現了遠方天體的紅移規律,證明它們都在離我們而去開始,經過多年的發展,「大爆炸+暴脹」理論已成為目前被接受程度最高,與觀測數據符合最好的理論,它很好的解釋了紅移、氦的豐度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我們姑且認為它是正確的,那麼宇宙應當起源於138億年前的一次空前絕後的「爆炸」(更準確的說法是138.2億年),在此之後,才陸陸續續有了恆星、星系,直至地球和多姿多彩的生命。

大爆炸和宇宙膨脹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強大的天文望遠鏡成為研究宇宙的利器。哈勃太空望遠鏡最遠觀測到了134億光年外的原始星系,由於光速有限,這縷暗弱的光線跋涉了134億年才來到地球,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是大爆炸之後僅僅4億年的場景。而屢屢放鴿子的詹姆斯·韋伯望遠鏡,設計的觀測距離超過136億光年,理論上可以看到大爆炸後1.5億至2億年的樣子。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真的有一臺完美的望遠鏡,觀測距離可以達到138億光年,我們能否看到大爆炸的真實瞬間呢?下面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哈勃太空望遠鏡

宇宙大爆炸的瞬間,都發生了什麼?

要想知道我們能看到什麼,首先得搞清楚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大爆炸開始時,宇宙是一個無限小的奇點,時間和空間維度都蜷縮在一起。這個奇點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場方程推導出來的,到底存不存在奇點,奇點是什麼樣子,到現在都是爭議滿滿。

愛因斯坦最初認為宇宙是穩態,完美錯過大爆炸理論

很多網友會問大爆炸發生之前是什麼樣子?有人說,這個問題與「宇宙之外有什麼」一樣沒有意義,既然時間維度還未展開,就像時鐘還沒有開始跳動,因而不存在「之前」的概念;也有人認為奇點是上一個宇宙坍縮形成的,大爆炸是一種「反彈」。總之,大爆炸發生了,至於它為什麼會發生,同樣也沒個統一的說法(例如超弦理論認為是由於真空中的一次隨機量子漲落),因此,大爆炸理論所能解釋的,是大爆炸之後的演化過程,對於爆炸的時刻和爆炸「之前」的情形,它暫時無能為力。

宇宙會是「脈動」的嗎?

廢話不多說了,讓我們沿著大爆炸的時間線,重溫一下創世的過程:

大爆炸之後10^-43(即10的負43次方)秒之內:普朗克時期,在第一個普朗克時間內,宇宙由一個點擴大到半徑10^-33釐米,這麼小的體積裡包含著全宇宙的質量和能量,會是個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科學家推測,這個時期各種相互作用是統一的,沒有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之分,全宇宙只有一種力。隨著宇宙的膨脹和冷卻,引力最先被分離出來,其它三種力還處於統一狀態。

從大爆炸之後10^-35秒起,宇宙突然開始暴脹,一直持續到10^-33秒,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宇宙的半徑由10^-28釐米膨脹到了1米,增長了10^30倍,是「大爆炸中的大爆炸」。暴脹理論由阿蘭·古斯創立,解決了大爆炸理論原有的三大難題:平坦性、視界和磁單極子問題,至今仍是研究熱點。

阿蘭·古斯以及他著名的髒亂差辦公室

從大爆炸之後10^-33秒開始,暴脹期結束,宇宙膨脹的速度減緩了,第一批粒子開始形成,它們是夸克、電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由於能量極高,這時的夸克處於自由狀態,宇宙就像是一碗「夸克濃湯」。第10^-5秒,夸克開始結合成質子和中子,第10^-4秒,質子和中子開始形成原子核,直到第38萬年,原子核和電子開始結合,形成了第一批原子。

需要強調的是,在第38萬年之前,宇宙中充斥著由自由質子和電子構成的密度極高的等離子體,即使有光波發出,也會立即被散射和吸收,這個時候的宇宙是不透明的,光無法傳播。從第38萬年開始,隨著中性原子的形成,光子不再被抑制,終於可以自由的穿行於空間中,這時的宇宙開始變得「透明」。不過後來由於中性氫和氦原子大量形成,瀰漫在空間內,宇宙又進入了長達數億年的「黑暗時期」,直到第一縷星光出現,電離了星際空間中的中性原子,才再次照亮了宇宙。此後恆星和星系陸續形成,逐漸演化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樣子。

由大爆炸理論得出的宇宙演化全過程

望遠鏡最遠能看多遠?能看到138億光年之外嗎?

前面介紹了大爆炸早期的過程(只是理論推斷),現在讓我們探討一下怎麼才能看到這些。當我們在地球上使用望遠鏡觀察宇宙時,接受到的是遠方天體發出的電磁波,這種電磁波可以是可見光,也可以是X射線、紫外光、紅外光,甚至微波。由於光速是有限的,傳播需要時間,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光剛剛發出時的景象,比如哈勃看到的最遠星系GN-z11,報導的距離是134億光年,這意味著它在134億年前發出的光,現在才到達地球,我們看到的是134億年前的樣子。由於宇宙在膨脹,遠方的星系正在加速離我們遠去,現在這個星系和我們的真實距離,已經遠遠不止134億光年,實際上已經達到了320億光年。

目前看到的最遠星系GN-z11

根據哈勃定律,當距離足夠遙遠時,天體離我們越遠,退行速度越快,甚至可以超過光速。實際上並非是天體本身的運動超過了光速,而是空間膨脹的速度超光速,這在廣義相對論中是允許的。對于越遠就跑的越快這一點,很多文章都用氣球膨脹來形象的說明:宇宙的膨脹並不像一個球體的體積膨脹,而更像是一個球體的表面在膨脹,在球面上每兩個點的距離都在增大,產生的效果就是相距越遠的點,互相之間的距離增長的越快。

球面的膨脹

而由於宇宙是由一個點膨脹開來,因此我們無論朝哪個方向看,都是在向最初的那個「點」回溯,我們在兩個相反的方向看到的天體和空間,無論現在相距多麼遙遠,在宇宙誕生之初,都是緊緊靠在一起的。現在回到文章開頭所提的問題:在理論上的最極端情況下,如果我們觀測到了138億光年處發出的光,就豈不是意味著它就是在宇宙剛剛誕生時產生的,不就能看到宇宙大爆炸的起點了嗎?答案很令人失望:不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在宇宙的起點發出的光,紅移將是無窮大:越遙遠的天體,由於宇宙膨脹造成的退行速度越快,發出的光的紅移就越大。所謂紅移,是指當天體遠離我們而去時,它的光譜會向紅端移動,通俗的說,就是光波的波長被拉長了(此處的紅移指宇宙學紅移,適用於特別遙遠的天體)。這裡給出一個宇宙膨脹造成紅移的公式:

其中的a是宇宙的尺度因子,我們現在的宇宙尺度因子設為1,越早期的宇宙,尺度因子越小。顯然,在大爆炸的瞬間a=0,於是紅移量z將是無窮大。這意味著無論光的頻率有多高,波長有多短,都會被展成完全平的狀態,波長無限長,能量為0,無論如何也觀測不到了。當然,這只是想像出的極端情況,事實上不會發生,因為光線總是在大爆炸之後一段時間才能自由的傳播。

光的膨脹宇宙中的紅移

第一束能夠傳播開的光,產生於大爆炸之後38萬年:前面已經提到過,從宇宙誕生一直到第38萬年,由於自由電子和質子對輻射的抑制作用,光子還不能自由傳播,只有等它們開始結合為中性原子後,光線才陸續被解除了限制。因此,宇宙中的第一束能夠傳播開的光,是在大爆炸之後38萬年才出現的。而望遠鏡,無論是可見光的、紅外的還是射電的,接收的都是電磁波,也就是光,因此,它們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光,也只能產生於大爆炸之後38萬年,根據這一時間,可以認為所有望遠鏡的最大可能的觀測距離(光行距離),是138億光年減去38萬光年,如果換算成實際距離的話,大約是461億光年,這就是現在「可觀測」宇宙的半徑。

從地球向四面八方觀測的視野,止步於大爆炸之後38萬年

當然,有網友說我們也可以用引力波,因為引力至少在大爆炸後10^-35秒後分離了,理論上我們可以探測到此時發出的引力波,從而使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再增大4億光年,達到465億光年,不過,引力波探測太難了,想利用它來成像就更難,況且引力波也有「紅移」,越早發出的引力波,波長就被拉的越長。也許我們可能通過探測引力波來感受到宇宙誕生之初的一些「脈動」,但卻很難看出它的「容貌」。

意外之喜:能被看到的最早期宇宙,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

文章開頭曾經提到過,哈勃望遠鏡費盡全力,最遠只看到了134億光年(光行距離),更強大更昂貴的韋伯太空望遠鏡,也只能看到136億光年左右,如果想看到大爆炸之後發出的第一束光,是不是需要更大更強更燒錢的巨型望遠鏡呢?

耗費巨資仍未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如果您這樣想的話,那就跑偏啦!因為哈勃韋伯這類望遠鏡界的明星,所關注的都在紫外、可見光和紅外波段,而宇宙誕生初期所發出的光,無不經歷了巨大的紅移,即使當時發出的是可見光,等傳到地球也變成了紅外線,甚至比紅外線頻率更低的微波。這也是為什麼韋伯望遠鏡非常強調紅外觀測能力的原因。而大爆炸之後38萬年發出的光,在經歷了超大的紅移之後,連紅外線也算不上了,所以就算韋伯能力再強也看不到。那麼這些最古老的光變成了什麼呢?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那就是瀰漫在宇宙空間裡的微波背景輻射!這種輻射在太空中無處不在,它的特徵溫度只有2.7K,意思是波長分布相當於溫度為2.7K的黑體輻射。這些波長在幾釐米級的輻射,在最初被探測到時,曾經一度被誤認為是射電望遠鏡的噪聲,後來才驀然發現,它們竟是百億年前那次大爆炸的餘溫,是古老光線的「化石」。這些光子經歷了百億年的歲月之後,在這個已經膨脹了許多倍的宇宙中,化為看不見摸不著的微波「噪聲」,只有工作在微波波段的射電望遠鏡才能察覺到它的存在。而前面所說的宇宙的年齡:138.2億光年,也是通過對微波背景輻射的測量所得出的。

最精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像

上圖是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繪製的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圖像,已經消除了地球、太陽系乃至銀河系運動所產生的都卜勒效應,是一幅純淨的宇宙背景圖像。很明顯,在第一束光發出的時候,宇宙已經不再均勻,而是呈現出些許的密度漲落,正是這些原始的漲落,後來演化為現在的各種宏大的宇宙結構。

結語

經過以上枯燥乏味的分析,為什麼無法看到大爆炸的瞬間這個問題,我想已經有了比較清晰的答案。雖然冷酷的數學公式限制了人類的視野,但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宇宙少年時期的樣子。如果異想天開一下,想像某種神秘的力量把我們傳送回大爆炸之後第38萬年,還是在現在這個位置,我們所看到的場面,也許和上面的圖片也差不了太多呢!


相關焦點

  • 我們看到了宇宙誕生的最初瞬間
    這一過程產生的原初引力波會在後來產生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可以探測的印跡。圖片來源:www.physicsworld.org這些暴脹理論有一個最基本的假設,那就是我們對量子理論和引力理論的了解有足夠的自信。
  • 宇宙最深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能看到宇宙邊緣嗎?科學家給出猜想
    宇宙最深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能看到宇宙邊緣嗎?那麼宇宙最深處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們能夠看到宇宙的邊緣嗎?只有依靠強大的天文望遠鏡,才能夠看到遙遠宇宙深處的情況,要問人類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是什麼,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是哈勃望遠鏡,目前哈勃望遠鏡是人類最強大的天文望遠鏡,它為人類探索宇宙做出了很多貢獻!
  • 如果有一個外星人站在月球上,地球上最強大的望遠鏡能看到他嗎?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果有一個外星人站在月球上,地球上最強大的望遠鏡能看到他嗎?「近在咫尺」,因此可以說,如果真有一個外星人站在月球上,那麼地球上最強大的的望遠鏡應該是可以看到他的。由此可見,我們想要看到這個站在月球上的外星人,就必須使用能夠觀測可見光的光學望遠鏡。
  • 在漆黑的夜空深處我們能看到宇宙的誕生
    同樣,宇宙空間本身也是空蕩的,幾乎沒有能夠將光線反射進我們的眼睛的物質,所以我們看到的空間就是黑暗的——即使太陽周圍也是漆黑一片。    託馬斯·迪奇斯是16世紀的天文學家,他當時也研究了這些問題,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宇宙在各個方向上拓展,在這個無盡的空間裡,有無數顆恆星。但是按照他的推理,如果宇宙裡充滿了恆星,天空被星光籠罩,那麼夜空將和白天一樣明亮。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迪奇斯終其一生都沒能解開這個難題。
  • 什麼樣的望遠鏡能讓我們看到宇宙第一顆恆星的光?
    我們對它們是如此好奇,但就連預計明年發射的最強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也無法看到那麼遙遠的宇宙。想要一探宇宙深處初代恆星的奧秘,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望遠鏡——終極大望遠鏡(ULT)。現有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無疑能向我們展示許多有關早期宇宙的信息,但我們仍希望將來能擁有更強大的望遠鏡。無限的好奇心驅使著我們建造ULT。我們想更多地了解宇宙早期以及生活在那裡的恆星。Anna Schauer等作者在一篇名為「ULT——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設施來探測星族III恆星(Population III stars)?」
  • 什麼是宇宙,宇宙到底有多大,又是怎麼誕生的呢?
    小朋友們您們知道什麼是宇宙,宇宙到底有多大,又是怎麼誕生的嗎?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什麼事宇宙宇宙包括天地間所有的一切:恆星、行星、巖石、塵埃、氣體,以及他們之間所有的空間,甚至包括時間。太陽是恆星,很多恆星遠比我們的太陽要大、要熱。星系由無數顆恆星和星際物質組成,是巨大的螺旋或者漩渦形的天體系統。我們可以用望遠鏡看到數十億個星系,每一個星系包含數十億顆恆星。但是,我們了解的閱讀,產生的懷疑也就越多。
  • 未來的望遠鏡,能帶我們看到宇宙大爆炸的邊緣嗎?-虎嗅網
    時間的開始,宇宙的起源;生命從何而來,又向何處去?我們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外星人存在嗎?如果存在他們又在哪兒呢?佔宇宙質量絕大部分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它們的本質是什麼?古往今來,人們孜孜不倦地思考著這些問題。
  • 宇宙到底有多大?通過天文望遠鏡,我們看到了古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自人類走出地球以來,對宇宙的探索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限於人類現在的科技,雖然我們的認知範圍已經不僅局限於小小的地球,但是人類至今踏足宇宙之外最遠的地球也只是月球。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人類在宇宙中的視野,天文望遠鏡讓我們看到了宇宙中更遠的地方,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天文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就沒有現在的天文學。
  • 宇宙最深處到底隱藏著什麼?我們有希望看到宇宙的邊界嗎?
    當然,人類的眼睛觀測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看到的星空連冰山一角也算不上,只有通過強大的天文望遠鏡才能夠看到更加遙遠的星空。在人類的視野裡,神秘的宇宙深處一片黑暗,似乎什麼也沒有。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清楚,看似黑暗什麼也沒有的星空深處,有可能無比我們想像的要宏偉複雜。那麼宇宙最深處到底隱藏著什麼?
  • 哈勃下一任繼承者:韋伯空間望遠鏡,開啟人類首次觀測宇宙邊界
    你是否想知道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初期時,到底是什麼模樣,宇宙的盡頭在哪裡。也許這些謎題將在2021年逐一解開,屆時人類將第一次觸達宇宙的時間起點。
  • 我們能看到的宇宙有多大,將來,我們可以看得更遠嗎
    太陽壽命還是有50億年,光速出發,飛到一半太陽壽命都到了,在這之前,太陽末期的紅巨星狀態會讓地球九死一生。人類如果沒有進化到極高科技水平,只有一波被太陽全部帶走的命運了。人類最遠可以看到什麼位置呢?能看到這裡,甚至還超過了一些。
  • 宇宙是無限的嗎?宇宙到底有沒有盡頭?科學家帶你揭開真相!
    當我們抬頭仰望繁星點點的茫茫太空時,當我們受到挫折感嘆自己只是一粒微塵 時,當我們思索生命是否有生死輪迴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個抽象的概念:宇 宙。當我們只能用天文望遠鏡窺探宇宙某一角落時,我們都不免提出這樣的疑問:這個神奇的宇宙到底有多大呢?它會不會像一冋巨大的屋子仍然有四壁來劃定它的盡頭呢?
  • 宇宙有邊界嗎?假如有的話,到達宇宙邊界,我們能把手伸出去嗎?
    一個看起來很有趣的話題,似乎是一個字或者兩個字的回答即可完全描述這個話題,但問題的關鍵並不在這裡,因為這個問題中包含了太多的深奧問題,我們不妨來展開下。宇宙有邊緣嗎?另外空間趨向於無限,因為K=0時的形狀時,宇宙是平坦的,空間無限大。也就是說宇宙沒有邊界假如宇宙有邊界呢?我們能伸出手去嗎?又是一個超喪的話題,都說沒邊界了還得弄出個邊界來討論,當然這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從這點來看,我們必須來理解下三維空間這個概念。
  • 假如宇宙密度和空氣一樣大,68年後你將看到自己的出生
    只是宇宙的「表面」是三維空間,任何時候你都不可能掉到空間外面去,即使是光,也只能在這個空間裡傳播,所以宇宙很可能是閉合的,不存在宇宙之外的空間,或者說宇宙之外的空間和我們沒有任何關聯。那麼在這樣閉合的空間裡,如果你向任何一個方向一直走去,會不會也最終回到起點呢?答案很可能是成立的,只要你的速度能超過光速,又有足夠的壽命來完成這趟旅程。
  • 宇宙的邊緣在何處?在光速下,我們能到達宇宙的邊緣嗎?
    時間旅行可能嗎?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什麼?好奇、有求知慾的人會很自然的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隨著我們的目光越來越深入到宇宙的黑暗中,有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們能到達宇宙的邊緣嗎?發現太空的大小當人們想要近距離觀察太空時,發明瞭望遠鏡,從那時起,我們對太空的迷戀從沒有減緩。
  • 未來人類有希望觀測到宇宙的邊界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明白了
    當人類走出地球之後,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宇宙有具體的大小嗎?宇宙有邊界嗎?如果有,它距離我們又有多遠?對於宇宙的奧秘,人類最想搞清楚的有三個,一個是宇宙是否有外星文明的存在,另一個是宇宙的起源,而第三個則是宇宙到底有沒有邊界?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宇宙邊界的問題,那麼宇宙有邊界嗎?
  • 哈勃望遠鏡能觀測多遠?假如能看到460億光年外就能看到138億年前
    我們並不清楚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什麼樣子,到底是什麼觸發了爆炸,爆炸的一瞬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也不清楚將來宇宙是不是會永恆存在;我們不清楚宇宙有沒有邊緣,它的範圍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我們更加不清楚我們身處的宇宙是獨一無二的,還是宇宙之外還有宇宙?不過,我們清楚地知道是什麼限制了我們的視野——只要無法超越光速,我們就只能看到我們周圍的這部分宇宙。
  • 大爆炸如何能誕生我們的宇宙
    你的宇宙——這個棋盤,正在變大。而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越來越大!它的邊界在向你能看到的所有方向膨脹。據你所知,好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引起這種膨脹,它似乎就是棋盤的本質。但請等一下。如果它正在並且一直都在變得越來越大,那麼這也就是說在過去,它一定越來越小。在某些時間,很久很久以前,在最開始的時候,它必須非常非常的小,以至於無限小。
  • 哈勃望遠鏡已看到134億光年,宇宙究竟有多大?它為什麼那麼大?
    在2016年3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的一個遙遠星系的星光圖片,這個星系極其遙遠,由於宇宙膨脹的緣故,它正在高速遠離我們,根據光譜分析,測量到其紅移量高達11.1,按照目前測定的哈勃常數計算,它距離我們約有134億光年,這意味著,它的光是在134億年前發出的,在宇宙空間傳播了134億年後抵達地球並被哈勃空間望遠鏡捕獲。
  • 宇宙有邊界嗎?我們的認知真的很有限
    我們是否能夠看到宇宙的邊緣呢?那麼哈勃望遠鏡究竟能看多遠?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宇宙究竟有多大?是否能夠看到宇宙的邊緣呢?當然不可以。其實,我們能看到最遠的地方,是以地球為中心以465億光年為半徑的球體區域,這就是我們所能認知的宇宙。而在465億光年以外,我們永遠無法看見,也無法得知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那麼為什麼我們的視野,被限制在了465億光年以內呢?465億光年以外的宇宙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