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項技術讓他拿下全球青年科學家大獎

2020-11-20 中國科學報

作者 |唐鳳

近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因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成就,成為《科學》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特等獎全球唯一得主。

11月20日,《科學》刊登了其獲獎短文,描述了有助於研究生命產生奧秘的4項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

之前,11月13日,《科學》還刊登了洛克菲勒大學、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羅特曼·巴蒂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新技術創造的兩個細胞圖譜,以追蹤人類細胞類型和組織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

從失敗中完善

生命的產生是一個神奇的過程,經歷了受精卵分裂、胚胎發育和胎兒生長。

其間伴隨著全身器官的發育和成熟,以及成百上千種細胞的擴增和分化,這決定了生物體的後期功能。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最基本單位,為了解生命的產生過程,我們需要系統性地分析人體每一種細胞種類及其在發育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和分子機理。」

曹俊越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表示,而傳統手段受限於檢測的靈敏性,無法對人體的幾百種細胞進行全面檢測和比較。

近幾年,單細胞測序技術,尤其是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通過同時檢測單細胞幾萬種基因的表達,精確定義了細胞的分子學狀態,從而被廣泛應用於檢測新的細胞種類,以及研究發育和疾病對細胞狀態的影響。

但目前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只能檢測幾千個細胞,遠遠低於正常人體組織包含的細胞數目(百萬級),同時耗材費用昂貴,因此無法全面檢測人體組織中的細胞種類和變化。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華盛頓大學Jay Shendure實驗室4年讀博研究期間,曹俊越研發了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sci-RNA-seq)等4項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

「相對於傳統的生物學領域,新技術研發的困難主要在於要發明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事物,因此這一過程風險很高,往往要經歷很多失敗和挫折。」

曹俊越回憶道,在研發sci-RNA-seq的最初過程中,他用兩年時間反覆嘗試了262種實驗條件才摸索出最初的技術雛形。

之後,研究人員又實驗了超過1718種條件組合來優化sci-RNA-seq,從而使這項技術可以真正用來分析上百萬個單細胞的基因表達圖譜。

「大部分的實驗都沒有成功,但是沒有這些失敗和汗水,也就沒有最終完善的技術。」曹俊越說。

終於,基於組合標記的sci-RNA-seq實現了不依賴於細胞分離的單細胞基因表達檢測。

4項技術

sci-RNA-seq被用於檢測超過5萬個線蟲單細胞的轉錄組測序,從而構建了世界首個生物個體水平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研究人員繪製了27個主要細胞種類的基因表達圖譜,並監測到各種罕見的神經細胞種類。

這些數據不僅在線蟲研究領域具有重大意義,而且為構建其他生物物種的細胞轉錄組圖譜提供了模板。

相對於線蟲,哺乳動物包括人的發育過程涉及更加多樣的細胞類型和複雜的分子程序。

曹俊越等人研發了另一項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sci-RNA-seq3。

該技術可以同時檢測幾百萬個單細胞轉錄圖譜,其費用是以往技術的1/10。

同時這項技術不依賴於特殊的儀器設備,可以廣泛應用於世界大部分研究機構。

研究人員首先用這項技術對小鼠主要器官的發育階段(胚胎期9.5天至13.5天)進行高精度單細胞水平的系統性研究。

他們一共檢測到200萬個單細胞組成的500多個細胞種類,並系統性繪製了形成各種器官的細胞分化路徑以及每個路徑中幾萬種基因的表達變化。

針對目前大部分單細胞測序技術只能檢測基因表達而忽略其他分子水平變化的局限,曹俊越等人又研發了高通量單細胞雙圖譜測序技術sci-CAR,可以同時檢測上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和染色質可及性數據,並成功構建首個哺乳動物器官水平(腎臟)的單細胞雙圖譜。

此外,目前的單細胞測序技術依然局限於描述細胞的靜態而忽略了動態變化。

延時顯微鏡可以通過實驗測量細胞的動態轉變,但僅限於研究培養皿中少數細胞的少數標記基因,因此可能不足以解釋許多生物系統的複雜性。

為此,曹俊越發明了sci-fate技術,用於研究大量單細胞在轉錄組水平的基因表達動態。

這項技術通過結合sci-RNA-seq和4-硫尿苷(4sU)標記新生mRNA技術,可以大規模分析幾千到幾百萬個單細胞轉錄組。

2017年至2020年,上述幾項成果發表於《自然》《科學》和《自然—生物技術》。

兩個圖譜

近日,研究人員使用這些技術,繪製了兩份新的圖譜:15種胎兒組織單個細胞內的基因表達圖譜和細胞內單個基因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基因表達是細胞使用儲存在DNA中的指令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過程。

而這些蛋白質又決定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基因表達圖譜繪製了不同類型細胞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基因表達的時間和地點。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基因組學教授Jay Shendure告訴記者:「這一領域的總體目標是在儘可能大的範圍內,以儘可能高的解析度描繪人體遺傳程序。」

為了繪製圖譜,研究人員使用sci-RNA-seq3技術,對15種胎兒組織的基因表達進行了分析。

科學家分析了400多萬個單細胞,確定了77種主要細胞類型和大約650個細胞亞型。

研究發現了一些新的細胞種類,並綜合分析了主要細胞類型(包括血液、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器官特異性。

他們將人類胎兒單細胞圖譜和小鼠胚胎細胞圖譜整合在一起,並構建了細胞和基因從胚胎到胎兒發育的動態軌跡。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基因組學副教授Cole Trapnell表示:「把這些數據和之前發表的數據結合起來,可以直接描繪出所有主要細胞類型的細胞發育路徑。」

第二份DNA可及性圖譜繪製了一種名為染色質的物質,這種物質允許DNA緊密地排列在細胞核內。

「研究染色質能讓你了解細胞的調控『語法』。」亞利桑那大學助理教授Darren Cusanovich說。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在15種胎兒組織的約100萬個位點上生成了近80萬個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圖譜。

他們分析了哪些蛋白質可能與每個細胞中的DNA位點相互作用,以及這些相互作用如何解釋細胞類型。

這種分析定義了基因組內發育的控制開關。

他們還確定了染色質易接近的位點,這些位點可能與疾病有關。

「每一項新技術都是一扇新的窗戶,使我們可以領略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風景。通過研發更先進的技術,我們可以不斷超越前人和自己的局限性,同時用這些新技術探索生命的奧秘和美麗。」曹俊越說。

相關論文信息: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bf1686

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ba7721

《中國科學報》 (2020-11-20 第2版 國際 原標題為《從單細胞窺探生命奧秘》)

編輯 | 趙路

排版 | 郭剛

相關焦點

  • 放棄國外終身教職,他毅然歸國,兩個月內拿下2項國際級大獎!
    他是丹麥&34;華人教授。2019年4月,他獲得弗拉基米爾·馬耶爾勳章,成為國際上第7位獲此勳章的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同年5月,他又榮獲國際放射分析與核化學領域最高獎——赫維西獎,成為國際上獲得該獎項的第43位學者,獲得該獎的第2位中國人……他就是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侯小琳。
  • 曹俊越榮獲2020年度「全球青年科學家獎」
    近日,《科學》雜誌和SciLifeLab頒發的2020年度青年科學家獎(Science & SciLifeLab Prize for Young Scientists)揭曉,北京大學校友、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助理教授曹俊越成為全球唯一特等獎獲得者,以表彰其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以及發育生物學方面的傑出成就
  • 副省長拿下科學大獎,獲百萬美元獎金!團隊發現新型納米結構
    9月6日,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名單正式公布,共4人獲獎。張亭棟和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彭實戈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該獎項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盧柯曾獲第一屆中國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橋口隆吉獎;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第三世界科學院TWNSO技術獎;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全國勞動模範;國際亞穩及納米材料年會 (ISMANAM) 金質獎章和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物理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 直播預告:青年科學家創新秀|這次,華人青年科學家站在舞臺中央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2020未來科學大獎#104位青年科學家,30多所高等科研院校分布5個國家,20多個城市研究領域涵蓋8大學科30-45歲的高潛力、高產出的科研中堅力量未來論壇青年科學家創新聯盟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雲」集全球頂尖科學家論道前沿科技
    北京商報訊(記者 方彬楠)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將持續到30日結束,主題定為「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與往年不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採用雲端形式。
  • 55歲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
    9月6日,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名單正式公布,共4人獲獎。盧柯曾獲第一屆中國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橋口隆吉獎;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第三世界科學院TWNSO技術獎;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全國勞動模範;國際亞穩及納米材料年會 (ISMANAM) 金質獎章和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物理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 2020戴森設計大獎兩項全球冠軍揭曉
    家用乳腺癌篩查設備和可再生電能的新型材料  上海2020年11月19日 /美通社/ -- 2020年是戴森設計大獎(The James Dyson Award)創下新紀錄的一年,目前該獎項已經資助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工程師和科學家的250項發明。
  • 再獲大獎!去年曾拿下100萬資助,北京教授榮獲這項青年科學家優秀獎!
    9月7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公布了第三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獲獎人員名單。北京工商大學生態環境學院院姚志良教授,榮獲第三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優秀獎!除了獲得本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優秀獎,在2019年11月,姚志良教授申報的項目《機動車排放定量及其對環境空氣品質影響的模擬研究
  • 2020中國物理5大獎揭曉,中科大豪奪兩獎
    中國物理學會是我國物理學界最權威的學術團體,近日,中國物理學會揭曉了2020年度5項大獎,即胡剛復、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獎,分別授予在實驗技術、光學、聲學與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態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粒子物理和慣性約束核聚變方面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 55歲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獎金100萬美元!他還有個特殊身份
    昨天(9月6日),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名單正式公布,共4人獲獎。盧柯曾獲第一屆中國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橋口隆吉獎;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第三世界科學院TWNSO技術獎;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全國勞動模範;國際亞穩及納米材料年會 (ISMANAM) 金質獎章和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香港求是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物理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
  • 顯著降低早產兒死亡率科學家獲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
    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7日發布消息說,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當天揭曉,澳大利亞流行病學家及公共衛生研究人員Joshua Vogel博士以其科研成果顯著降低早產兒死亡率獲得本屆大獎。
  • 騰訊頒發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
    同時,騰訊還揭曉了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的獲獎者——澳洲流行病學家及公共衛生研究人員Joshua Vogel博士。Vogel聚焦於全球早產難題,在孕產婦和兒童健康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臨床研究成果。 「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聯合騰訊公司於2018年11月推出,旨在表彰在解決全球性挑戰、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上作出突出貢獻的青年科研人員。
  • 26歲成副教授,49歲當院士,他近日斬獲這項大獎
    陳嘉庚科學獎與陳嘉庚青年科學獎分別設立6個獎項: 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該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項,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每個獎項每次評選一人,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兩個獎項均突出強調做出&34;,鼓勵科學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 他放棄國外終身教授回國,2個月獲2項國際大獎
    侯小琳這樣的教授,即使進清華北大也非常容易,但因為蘭大的領導們真的是非常愛才,尊重人才,曾經4次飛到丹麥請侯小琳教授,這才感動了侯小琳教授。回國不到一年,2個月獲2項大獎。侯小琳回國不到一年的時間,便獲得了兩項世界級大獎:因在痕量放射性核素的質譜分析、大尺度環境放射性示蹤等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2019年4月侯小琳教授榮獲2019年度弗拉基米爾·馬耶爾勳章,成為國際上第7位獲此勳章的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 中科大校友楊培東再獲全球科學大獎!
    近日,獲悉國際能源獎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全球能源獎獲得者名單,分別為楊培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812校友)、Carlo Rubbia(義大利)、Nikolaos Hatziargyriou(希臘)。1993 年楊培東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學士學位;1997 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 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2001 年至 2004 年連續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2003 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
  • 他是材料科學家第一人,頂刊發SCI如灌水一樣容易,中科大的驕傲
    2001年到2004年,連續4年獲得阿爾弗雷德·斯隆獎,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2004年楊培東受聘化學系終身教授,是伯克利化學系歷史上,繼李遠哲後的第二位華人科學家;同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MRS)青年科學家大獎。
  • 盧柯院士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盧柯致力於金屬納米材料研究二十餘年,在《Science》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0餘篇,獲得發明專利40餘項,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特邀報告60餘次。
  • 遼寧副省長盧柯拿下科學大獎 埋頭多年攻堅新型納米結構研究
    今日上午,號稱「中國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重磅揭曉,共有4人拿下了今年的獎項。其中,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據悉,盧柯還是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研究員,並擔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紮根東北的他看到了裝備製造、冶金、化工這些行業對當地振興發展的密切關聯,因此始終堅持在一線研究、教學。獲獎評語中寫道,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據悉,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 為什麼是這四位科學家,拿下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是什麼?獲得這個獎的研究到底有多厲害?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大型科學獎項,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完成研究的科學家,且研究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 中科院金屬所盧柯院士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榮獲「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提高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在提高材料強度的過程會造成材料本身的塑形和導電性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