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丹麥&34;華人教授。2019年4月,他獲得弗拉基米爾·馬耶爾勳章,成為國際上第7位獲此勳章的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同年5月,他又榮獲國際放射分析與核化學領域最高獎——赫維西獎,成為國際上獲得該獎項的第43位學者,獲得該獎的第2位中國人……他就是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侯小琳。
1984年,侯小琳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北大學物理化學專業。1988年大學畢業後考取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讀研。1995年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師從中科院院士柴之芳,並於1997年獲核分析技術專業博士學位,從此邁入核研究的大門。1998年,侯小琳選擇出國求學,去丹麥做博士後。為了延續自己鍾愛的事業,為了堅守核專業的發展,侯小琳選擇進入丹麥裡瑟國家實驗室,師從實驗室主任,也是名望甚高的國際放射性生態聯合會主席Asker Aarkrog。
先進的科研設備、寬鬆的科研環境、高端科研人才的交流互助,再加上自己多年的學術訓練和積澱,侯小琳在該領域內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工作,取得了國際同行的認可,也成為這一研究領域裡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裡瑟國家實驗室和丹麥技術大學於2007年合併後,侯小琳被聘為該校核技術中心終身教授,成為全丹麥第一位華人教授,也是丹麥唯一的放射化學教授,身兼科研和教學雙重重任。
2018年6月9日,侯小琳正式加盟蘭州大學。他表示將在蘭州大學組織搭建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方向的特色研究平臺,進一步推動核燃料循環與材料學科發展,使其成為國內一流、國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學科方向。加強與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推動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合作機制建立,助力蘭州大學 &34;建設。
談及回國並選擇蘭大的原因,侯小琳說自己早就有回國工作的想法,蘭州大學正好遂了他的願。&34;吸引侯小琳的首要因素不在於&34;,而更在於&34;,是蘭大核學院的這支通力合作的研究團隊,是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的真誠和踏實。蘭州大學校園坊間傳聞:為了請侯小琳來蘭州大學工作,學校、學院兩級領導不下10次赴丹麥去請!對此,侯小琳笑著澄清:&34;
如今加盟蘭大,雖是回歸祖國,可與遠在丹麥的妻子與兒女便是異國分離。&34;
侯小琳長期從事放射分析及放射性同位素在環境和地球科學中應用研究,建立了一系列難分析放射性性核素的痕量分析方法。他廣泛開展國際合作,主持了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受到了國際同行的普遍認可;提出的一些放射性核素分析方法已被世界其它同類實驗室廣泛應用。
侯小琳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SCI引用3200多次。出版英文專著1部,參編英文專著6部,為百科全書撰寫6個章節。目前擔任國際原子能機構特聘專家、國際核化學學會主席團成員、歐洲化學會放射化學分會常務理事,J. Environ. Radioact. 期刊副主編,JRNC, Sci. Reports等多個國際期刊的編委以及二十幾種國際期刊的評審專家。曾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榮獲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截至2019年6月)
2019年,弗拉基米爾·馬耶爾勳章於當地時間4月26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頒發,侯小琳因在痕量放射性核素的質譜分析、大尺度環境放射性示蹤等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以及同捷克同行在核化學與放射化學領域開展的長期廣泛並富有成效的合作,榮獲2019年度弗拉基米爾·馬耶爾勳章,成為國際上第7位獲此勳章的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弗拉基米爾·馬耶爾勳章由捷克化學學會的&34;工作組組織授予,旨在獎勵對核化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及在相關領域積極推進核化學工作的本國或外國科學家。獲獎者姓名將被記錄在弗拉基米爾·馬耶爾勳章持有人名錄中。
2019年,赫維西獎頒獎典禮於當地時間5月5日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侯小琳又榮獲本年度國際放射分析與核化學領域最高獎——赫維西獎,成為國際上獲得該獎項的第43位學者,也是繼柴之芳院士之後,獲得該獎的第2位中國人。這個類似於&34;的國際大獎,是對侯小琳二十餘年來在放射分析與核化學領域所做貢獻的褒獎。
赫維西獎是以已故諾貝爾獎獲得者George von Hevesy命名的一項於1968年設立的國際獎項,是國際放射分析和核化學領域的最高獎,一般每年頒發給一位科學家,用於表彰獎勵在理論與應用核化學和放射化學領域,特別是核分析化學應用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科學家。
從事科研工作30餘年,侯小琳對學術研究的熱愛從未消減。&34;這是侯小琳加盟蘭州大學後的5年規劃和目標。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34;&34;&34;建設A類高校——蘭州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文章部分素材來源:每日甘肅、蘭州大學本科招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