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已立冬了,為啥有些本該在春天開花的李子樹卻開花了?一年開兩次花?還會結果嗎?
真是少見多怪,此為「小陽春」現象,不足為奇。候鳥往返、草木枯榮,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天地間,各動植物長期適應外部氣候環境變化而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生長活動規律,例如在一年之中植物隨氣候改變歷經發芽、抽枝、開花結實、落葉等規律的周期性變化,動物也隨季節變化而進行產籽、孵化、哺育、冬眠等一系列活動。動植物與氣候所對應的季節性變化即物候,對此,勞動人民根據長期的經驗早已總結出了眾多物候學農諺,並融入到了二十四節氣之中。
果木花開時節隨地區不同而呈現出差異,這與經緯度和海拔有關。眾所周知,桃花李花一般都開在春季。那為啥在當年早已開花結實的一些桃樹梨樹到了深秋和初冬卻又紛紛開花了呢?二度開梅,所為何事?
一、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
在每年秋冬季的一段時間內,不少春季開花的果木會出現二次開花現象,完全有悖於我們固有的印象。「春花冬開」其實是孟冬之季出現的「小陽春」所致,這個現象很好理解,正如我們熟知的初春時節會出現倒春寒現象一樣。
春回大地,氣溫本該逐漸回升,可每年幾乎都會出現倒春寒現象,頭天原本還是春和景明、惠風和暢的,忽如一夜霜滿天,氣溫驟降,單衣換上棉襖。而與之相反的小陽春則在本該逐漸降溫的冬季出現氣溫回升、暖意融融的現象。倒春寒持續時長和出現次數不定,有時都快立夏了還出現倒春寒,以致於有種從冬天直跨夏天之感,而小陽春則不然,多持續一個月左右就偃旗息鼓了,爾後也會偶爾出現幾天暖冬天氣。
二、小陽春的特徵
在古代,我們使用的夏曆與現行農曆不同,是以十月而非以正月為一年之首,因十月有陽月之稱,故而稱這段溫暖如春的時間為小陽春。當然,一般來講,小陽春大致在立冬至小雪期間,但小陽春並非單單出現在農曆十月,在不同年歲有所不同,可能提前到農曆九月,也可能推後到農曆十一月,只是我們都統稱為小陽春氣候。
「驚蟄之日桃始華」,「華」即開花,意思是桃樹在驚蟄時節開始開花。這句農諺說得有點絕對,畢竟各地氣候差異大,物候受影響也大,比如江南地區的桃樹要比北方一些地區早開花十幾天。然而,桃樹開花遲早差距再大,也不可能推遲至冬天開花,冬天開花算是「二度開梅」。
到了冬季,除了桃樹開花,刺楸看到梨樹、李樹和橘子樹等果樹也露出少許花骨朵並開花,雖不及春天開得豔,但這些果樹二次開花仍會讓人有了恍如進入了陽春三月之感。當然,雖然二次開花,但由於晝夜溫差大,期間也會降溫降水,與陽春三月宜人氣候相比仍有差距,所以花開後並不會結出果實。
以上就是刺楸對桃樹在冬天開花的分析,要是覺得回答得還行就點個讚,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