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田小娥死後為何是變成白色么蛾子而不是彩色的蝴蝶呢?

2020-11-24 阿珂伴讀

這裡倒並不是哥功頌德田小娥的所做所為,只是覺得她的結局白鹿原上的人應該擔點責任,而非一句「原上最淫蕩的女人終於死了」來定論她的一生。

陳忠實先生對于田小娥的死還做了魔幻的處理,她的屍骨被煅燒之後,天空出現了一群白色的么蛾子……,中國自古有化身成蝶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在世為人不能喜結連理,化身成碟亦要比翼雙飛,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此時讀者們都能體會到陳忠實的意圖,他所指的便是田小娥變成了么蛾子,潔白一身算是一種脫變;算是洗淨罪孽;算是給她重新來過的機會,可是「么蛾子」總歸是那麼刺耳,不太美好。

田小娥

讀者不禁要問:為何她就不能變成一隻美麗、好看的蝴蝶呢?

身為關中女人,很多人記憶中是《武林外傳》佟掌柜的幽默,而《白鹿原》卻又在讀者的記憶中徒增了田小娥的悲哀。從嫁給武舉人當二房,到淪為「泡棗」的工具,她一直扮演的都是犧牲者的角色,犧牲的不僅是自由,更是身上的「靈氣」,這種「泡棗」的行為與中國武俠小說中的「奪舍精氣」的意義相差無幾,而這皆因「迷信」二字在作祟,這就如猶太人將公羊當成替身去為自己贖罪一樣,他們覺得你是女人、你是羊,這就是你的義務。

田小娥與黑娃

「私奔」這個字眼出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會被世人所詬病,你將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就連卓文君這樣的才女,亦逃不掉歷史給她的烙印:曾與司馬相如私奔,更何況卑賤的田小娥!田小娥與黑娃的行為讓她得到作為人的快樂,同時亦讓她走上萬劫不復的境地。

有一就有二,這是中國人心中無法撼動的法則。田小娥背負了不貞的罵名,並在這條路上越陷越深,有人說她的不幸是從黑娃出事之後才開始的,其實怎不是她一手造成的呢?

田小娥與白孝文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從她孤立無援求助鹿子霖開始,她是可憐的人,因為這是生活的迫不得已;可她被這「幹大」慫恿去勾引白孝文則是她可恨之處,此時她已不是當初那個「想被當成人」的田小娥,而是再次淪為別人工具的「毒寡婦」

靈魂的沉淪才是她悲慘命運的幕後黑手,而這能怪誰呢?是她自己、還是鹿子霖、亦或是那些無知的原上人?

可畢竟她不是一個「完美」的壞人,她曾經亦是個知書達理、出身書香門第的小姐,而她的良知也並沒有完全被抹滅,所以與白孝文接觸之後,她覺得她傷害到了一個好人,她用在鹿子霖臉上撒尿來表達自己對他曾經慫勇的憤怒,當然這亦是她懺悔的表現。

田小娥與白考文

可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事情並不會因為田小娥的懺悔而得到善後,往往它們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產生一連串不好的反應:田小娥的罵名坐實,白孝文身敗名裂。此後他們二人沉迷於鴉片帶來的虛無快感,可以說這已是狼狽為奸、沆瀣一氣了。

田小娥的沉淪,換來的是公公鹿三的刺殺,當腐爛的屍臭味飄進村子的時候,大家才發現這個「原上最淫蕩的女人終於死了」,雖知是被殺而死,可是誰又去為這個身敗名裂的女人伸張正義呢?也許只有一直深愛她的丈夫黑娃。

田小娥

可終歸她自己沉淪是事實,害人亦是真相,當一個人出賣了自己的靈魂,那麼她便與「美」再無交集,即便死了,變成潔白的了,也只能是一隻「么蛾子」而不會是一隻美麗的「蝴蝶」!

相關焦點

  • 莊子視角論《白鹿原》田小娥愛情悲劇:當欲大於愛,越付出越卑微
    這是為何?因為著眼看生命的層次與高度不同。哲學家的愛情裡充滿了對對方生命個體的尊重,比如莊子在其妻子死後敲翁高歌」,因為莊子知道生命最好的狀態是「回歸自然」。他著眼於宇宙,明白對妻子最好的「歸宿」是什麼。
  • 白鹿原:一個女人與四個男人的情愛糾纏,權勢面前,身體一文不值
    田小娥不僅飽受郭舉人原配的羞辱與刁難,還被郭舉人利用她的身體「泡棗」。在這個時期,田小娥飽經郭家的壓迫與蹂躪後,身上的反抗因素也逐漸暴露,她想要逃脫郭家,一直想要衝破封建世俗的束縛。田小娥的第二個男人,是身強體壯的長工黑娃。在遇到長工黑娃後,她寧願受人唾棄也要和他私奔,哪怕白鹿原上的人們把她視為「邊緣人物」。
  • 《白鹿原》:女性的思想禁錮和肉慾自由,人之初究竟是善還是惡
    《白鹿原》中比較具有描述篇幅和濃墨重彩刻畫的女性角色不多,以田小娥為代表,即能看出陳忠實對於女性肉慾自由的支持態度。最開始出場於《白鹿原》的時候,田小娥的 形象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田小娥不是對人倫道德毫無顧忌,否則一開始她就不會同意大太太做出塞大棗這種帶有侮辱性質的舉動,她也不願意被風言風語形容成為蕩婦、婊子。但是同樣的,在愛情、生理欲望的支配下,肉慾自由打敗了所謂假惺惺的人倫道德,促使她開始追求自己的需要和欲望。
  • 雲南農大發現「么蛾子」命門
    雲南120餘個縣受危害「這就是個『么蛾子』,一點不錯。」桂富榮從一個長得與冰櫃類似的恆溫恆溼實驗箱中拿出一個培養皿。培養皿中放著的新鮮玉米嫩葉上,是草地貪夜蛾的卵塊。在恆溫恆溼實驗箱中,除了草地貪夜蛾的卵塊,還有它的幼蟲、蛹和成蟲(蛾子)。儘管外觀與一般的飛蛾區別不大,但這種「么蛾子」將給雲南乃至全中國的農業帶來嚴重影響。2019年1月,雲南省植保植檢站報告,在普洱市江城縣發現疑似草地貪夜蛾幼蟲危害。不到2個月時間,包括普洱在內的雲南3市(州)11縣(市)發現草地貪夜蛾在冬玉米田發生危害。
  • 探秘紫金山昆蟲博物館:蝴蝶和蛾子有啥不同?|遊遍江蘇
    其貌不揚"么蛾子",與豔麗的蝴蝶形態很相似,那他們有啥不同呢?昆蟲館老師介紹:蝴蝶休息時,翅膀是並在一起的,而蛾子則背在背後;蝴蝶的觸角像小棒,蛾子觸角像羽毛;蝴蝶大部分白天活動,蛾子大部分是夜行者。不過,兩者的翅膀構造都是鱗片狀的。
  • 《白鹿原》①:白嘉軒連娶六妻,卻接連發生意外,這讓他感到害怕
    張雨綺演田小娥,田小娥是小說裡面很有爭議的一個人物,而張雨綺又是現實生活中很有爭議的一個女明星,她的主演給電影帶來了很多的話題和流量。於是,我們即使沒有真正看過這部著作,但對書名和裡面的一些人物還是非常熟悉。
  • 《白鹿原》——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慄
    腰杆挺直的白家出了忠厚老實的二兒子孝武,也出了大善轉至大惡的大兒子孝文,更有聰慧剛烈,一心投入革命的白靈;奸詐狡猾的鹿子霖也沒想到自己培養了兩個三觀極正,滿腔熱血,精忠報國的大英雄;沒有文化,恪守本分的鹿三也沒想到,自己的兒子黑娃,竟然娶來了讓他臉上抹黑的田小娥,後續甚至於遊走黑白兩道,最終成為了最像朱先生的人;這種轉變根本原因來自於民族興衰的大轉變時刻。
  • 陳忠實《白鹿原》為何只能在中國「風攪雪」,卻登不上世界舞臺?
    「三駕馬車」的作品已拜讀有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陳忠實先生似乎如現在的網紅,一夜便紅遍大江南北,這便緣於他創作六年之久的《白鹿原》,很多讀者是因這部被譽為「民族秘史」的作品而認識了他。
  • 《白鹿原》的網狀人物結構
    人物是小說敘事的核心,《白鹿原》家族秘史的構建是由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完成的。人物設置圍繞白鹿兩家來展開,由白鹿這一神秘的審美意象來統領,白鹿是虛幻的,又是實在的。白鹿兩姓之外,朱先生是白嘉軒的姐夫,田小娥是黑娃媳婦,又與鹿子霖、白孝文等發生性關係。其他次要人物則分別與白嘉軒或鹿子霖這兩個中心人物發生關係。三角關係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常見的人物關係,以劉關張桃園結義為典型模式。
  • 93版《白鹿原》:寫盡親緣關係的曖昧糾纏,道盡難以啟齒的情與欲
    1986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陳忠實開始反思自己的寫作方式是否正確,漸漸地也意識到問題所在,在準備《白鹿原》的時候,為了讓作品更接地氣,他回到了家鄉白鹿原,開始尋找苦難,直面苦難。他回憶起兒時的種種,一個年輕女人因逃婚被全村男人綁在樹上抽打的場景浮現在眼前,他去查閱資料,在縣誌上看到幾千個有姓無名的貞潔烈婦,他開始同情這些女人,想創作一個試圖衝破封建束縛的悲劇女性,田小娥就此誕生。陳忠實訪遍了鄉野,採訪了許多老人,走在先人走過路上,感受那時候的人與事,一個個鮮明又生動的人物誕生了:行事光明的白嘉軒,精明強悍的鹿子霖、前期憨厚,後期醜惡的白孝文。
  • 古代女人不能生孩子會被休,男人不育居然這樣,白鹿原給出了答案
    女人不能生育會被休,那如果是男人呢?在《白鹿原》中我們看到田小娥一個淳樸善良的傳統女性,因為渴望過正常的生活。在和黑娃的相會中,她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和黑娃廝守終生的美好願望。當黑娃把她田小娥帶到白鹿村的時候,黑娃他爸鹿三打聽到了這個女人的來歷之後,一進門就抽了黑娃一耳光,昏倒過去,白嘉軒的態度也同樣是如此,就這樣田小娥被所謂的祠堂和祖宗拒之門外。由此可見那時候人們對於貞潔操守看的有多麼重要。
  • 「么蛾子」要來整事了!早發現,早治療!
    有一種么蛾子食量大、特能飛並且還特能生。我國發現這種么蛾子時間是2018年12月26日,發現時間早。防禦及時,所以去年沒在中國造成太大危害。據央視報導,2020年,受境外蟲源、省內定殖蟲源和國內回遷蟲源「三股勢力」的疊加影響,截至4月19日,已在15個州市101個縣發生,累計發生面積62萬畝次。
  • 「美人計」誘殺「么蛾子」|草地貪夜蛾|李繼虎|科技特派員|誘捕器|...
    嚴防「么蛾子」捲土重來便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田地裡如路燈一般的裝置叫「性誘劑誘捕器」。如同施行美人計一般,性誘劑不斷釋放雌蛾的通訊信號,吸引雄蛾前來交配,隨後將雄蛾困進誘捕器。這種誘捕器可用于田間蟲情監測,也可以誘殺雄蛾減少田間雌蛾的交配。依靠該所技術團隊的研發成果,性誘劑釋放的信息高度專一,只吸引草地貪夜蛾的雄蛾「入甕」,而非其他昆蟲,準確率高達95%。
  • 非洲"么蛾子"來中國了!一天啃光一片玉米地
    夜間行動,有組織有紀律,攻佔全球,我們戲稱它為非洲「么蛾子」,它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農業害蟲,短短數日就能糟蹋上萬畝農作物,被侵害者甚至變成「光杆司令」…… 這種「危力」巨大的「么蛾子」就是外來物種,草地貪夜蛾。
  • 《白鹿原》首發只800冊,陳忠實卻狂賺455萬,多虧《廢都》
    1991年臘月廿五的晚上,白鹿原上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早早進入了夢鄉,只有陳家祖屋還亮著一絲燈光。年屆50歲的陳忠實掐滅了手上的菸頭,也為其50萬字的長篇家族式小說《白鹿原》劃上了最後一個句點。然後,他平靜地從書桌上起身,來到灶前,給自己煮了碗面。這是4年裡,他吃過的最從容的一碗麵。
  • 雲南農大發現「么蛾子...
    「這種『么蛾子』特別能飛,每晚可飛行100公裡,它們還擅長群體作戰,很快能啃光一整片玉米地,啃完後列隊遷移到下一片地,外號『行軍蟲』。它們的繁殖速度還特別快,雌蛾一生可多次交配產卵,一般產卵700-900粒,在溫暖的條件下,可產6-10塊卵,每塊100-200粒卵,最多可產卵1500-2000粒。」桂富榮說。
  • 梁祝化蝶:為何是蝴蝶,而不是蜜蜂或其他昆蟲
    如果是這樣,傳說中為什麼會讓一對堅貞的愛人化為蝴蝶呢?又為何不是化為蜜蜂或蜻蜓呢?民間傳說並未給出任何明確的答案,可能的解釋是:蝴蝶象徵著兩人的靈魂。在同類故事中,無論是連理枝、比翼鳥還是蝴蝶,均已有記載明確提出那是生前未能結合的戀人的「精魄」、「精魂」或「精靈所化」;而蝴蝶,在古人的意識中,正是被視為靈魂的變體。
  • 驚現「么蛾子」啃食嫩玉米!成都青白江上演鬥蟲記
    就是那個一夜能飛100公裡,擅長群體作戰,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農業蟲害,外號「行軍蟲」的「么蛾子」。 「上周五(7月24日)發現的,經過防治,現在幼蟲基本都消滅了。」成都市青白江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比去年晚了十多天,發現「么蛾子」玉米地大概二十多畝,現在基本已經控制住了。那麼,這些「么蛾子」,是如何被控制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