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女性的思想禁錮和肉慾自由,人之初究竟是善還是惡

2020-11-23 不精準的人

在中國長篇小說的比較天平上,與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可以相匹配地作品應當是屬於陳忠實地得意之作《白鹿原》,兩者之所以經常被放在一起做參照比較,並不是因為兩者的題材或者故事背景上有無雷同的地方,而是因為在架構上,兩者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跟隨先來後到的原則,在更多的宏觀意義上,架構方面,是陳忠實對於《紅樓夢》的效仿。《紅樓夢》在結構上總而言之可以用「章回小說」來理解,但是 細細區分辯讀,又具有與其他章回小說頗有不同之處。其最大的顯現就是在於結構特點

在每一章的文題上,作者曹雪芹善於直接向讀者表述出這一章的結果或者說交代事情的經過。然後再對這個結果進行解讀和詳細敘述,在這個方面《白鹿原》對於《紅樓夢》的模仿是非常聰明可觀而幾近巧妙的。陳忠實非常善於運用這個結構的特點,使得整本書首先擁有了現實主義小說最重要的邏輯性,整個小說的支線被貫穿起來之後,再談到書的意義本身,就是很容易解讀的了。

在語言面,《白鹿原》也算是非常具有獨特語言風格的一部作品。考慮到這個作品設定背景下的時代和歷史原因,作者陳忠實在語言方面的運用並沒有使用大部分小說作品使用的大白話,人物的對話和大部分情節的描述較當時來說都是具有濃烈鄉土氣息和色彩的。

這樣的設定以及描述方式,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會讓個讀者具有「身臨其境」之感,似乎自己便是活在書中的人物,這樣的同理心很容易就能夠使得讀者更能深層次的了解這本書的角色性格。而相應的,在這樣的敘述方式下,陳忠實對於書中人物的性格描述也非常多面,書中的每個角色都是非常現實而常見的。這種駁雜的角色設定讓《白鹿原》在各個意義上都顯得更加的具有推敲意義。

當然,《白鹿原》在現實主義小說中比較獨特的觀點即文中對於「思想禁錮」以及「肉慾自由」的互相對立,這樣的一個對立差異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體現,比如蘇童的《妻妾成群》,這也是非常具有對立色彩的作品。

在這裡需要重點解讀的是關於欲望的描寫與敘述,在這個觀點的解讀上,《白鹿原》對於欲望的解讀和古希臘哲學中對於欲望的論點有大同小異之處。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欲望論即是:所謂奴隸,就是欲望戰勝理智的人。而在他的觀念裡,人生的枷鎖即是理智的枷鎖,牢牢的拷在人們的身上,負責鎖住人們的身體自由,而欲望鎖住的則是人們的靈魂自由。

在兩者的個體作用下,人類具有了道德觀念的基本認識以及對於身體控制的情感理智。而在某些時刻,即來自於社會的各種誘因領導下,欲望不受控制時,人倫道德被靈魂自由衝破禁錮,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肉慾自由與道德禁錮站在了對立面。

一、靈魂的枷鎖不能禁錮本源的欲望

毫無疑問值得讚揚的是,陳忠實在《白鹿原》中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是非常飽滿的,但是在人物角色的設定方面,也有很多獨到見解的點評者認為《白鹿原》在女性角色上的刻畫過於單薄。雖然多年來在角色的設置上一直有所爭議,但是必須要提到的是,女性角色雖然不多,論其根本,卻是非常個性鮮明的。

《白鹿原》中比較具有描述篇幅和濃墨重彩刻畫的女性角色不多,以田小娥為代表,即能看出陳忠實對於女性肉慾自由的支持態度。最開始出場於《白鹿原》的時候,田小娥的 形象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她前凸後翹,長相美豔,具有一切高原上所有女人羨慕和所有男人垂涎的基本條件,在人物關係圖上,她的資本是站在金字塔塔尖上的。這樣的角色設定也很值得解讀,正是因為這樣的設定,田小娥的行為和她最開始給予人們的印象形成了較為強烈的反差。儘管擁有最好的先決條件,但是她的生活卻是變態且令人作嘔的。

前文提到過:人類的欲望一直存在,但是一直被身體自由控制著。身體自由先行於靈魂自由,人倫枷鎖是控制身體自由的重要條件。但是在種種原因下,人們卻會顛倒順序,讓身體自由和靈魂自由的順序顛倒,從而使得兩者站在對立面。

對于田小娥來說,丈夫郭舉人的變態行徑便是使得她肉慾自由得到施展的時候。她是郭舉人的二姨太,但是卻一直受到家中正室的打壓,郭舉人平常與田小娥的性生活就是「泡棗」。這是正室規定的:田小娥每天晚上必須將一顆棗子塞入自己的身體裡,第二天再拿出來歸郭舉人吃掉。

僅僅從這一點上看來,田小娥的原生生活過得並不稱心如意。但是從縱觀來看,田小娥性格中的潑辣又註定了她不會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女人。很多讀者對田小娥的判詞是「大膽又放蕩、潑辣且自由」。這一點很是準確。即使正室每天盯著她屈辱性地「塞大棗」,她還是會等大太太離開以後把大棗拿出來泡在尿裡給郭舉人吃。

這樣的舉動無疑是反抗性質的,但是她也很聰明地不去和大姨太硬碰硬,而是背地裡做這件事。僅從這件事來看,她性格中複雜真實的一面就能夠很完整地展現出來了——對於大太太把她當牲口這件事,她不滿、也有脾氣、並且執意不按照大太太的設定來生活,不受控制和束縛。但是她也絕不是什麼扛起女權大旗的英雄人物,也知道自己寄人籬下,懂得明哲保身。這樣的舉動是聰明而明智的。

再者,田小娥對於自己的欲望也不掩藏,最初時,她或許想著要守婦道,忌諱人倫道德因此稍作壓制,但是 到了後來她發現自己與郭舉人的性生活並不和諧的時候,她果斷的選擇了出軌黑娃。這個舉動極具有反抗意義和性質,因為在當時,偷情這個舉動是大逆不道的,封建的年代,女人偷情是蕩婦、是破鞋、是浸豬籠的。

但是田小娥非常敢於做這種破格於時代的事情,為了自己的生理需求,她果斷的選擇了拋棄郭舉人,去選擇黑娃。對於自己的生理欲望和需求,田小娥並不願意做過多的粉飾,從這一點上講,可以將她稱作是獨立於時代背景的自由人。因為在當時,雖然她的身體被自己「郭舉人二姨太」的身份束縛住了,不能夠明目張胆的黑娃戀愛、發展感情。

但是她的靈魂卻沒有被頑固的教條和死板的規矩束縛住,在不得不嫁給郭舉人後,她不願意再一次在自己的需求上做出退步,但是當時的大部分女人都缺乏田小娥的這份勇氣,比如後來的鹿兆鵬的妻子就是守了一輩子活寡。田小娥不是對人倫道德毫無顧忌,否則一開始她就不會同意大太太做出塞大棗這種帶有侮辱性質的舉動,她也不願意被風言風語形容成為蕩婦、婊子。

但是同樣的,在愛情、生理欲望的支配下,肉慾自由打敗了所謂假惺惺的人倫道德,促使她開始追求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只可惜田小娥的這種聰明只是一點小聰明,時代的局限下,她一個沒讀過書的女人家多少顯得單薄,在大宅門中鬥法還能夠勉強應付,真到了大是大非面前就有些不夠用了。以至於在後來她會被鹿子霖的花言巧語騙上床,也正是這個原因。

到了這個時候,田小娥身上的性質又變了,此時此刻不能再稱之為一個靈魂自由的人,因為和鹿子霖發生關係並非你情我願,而是為了救黑娃的交換籌碼。

這個時候,肉慾自由就不能在田小娥身上體現了,她的精神再一次地得到了禁錮,以至於後來她又被鹿子霖要求去勾引白孝文,這也並不是因為她自己情願和需要,因為田小娥雖一直有蕩婦之稱,卻並不是實際上不知廉恥,在擁有黑娃之後,她不會再去混跡男人堆中。勾引白孝文也是將自己身體作為籌碼交換的一種新手段。

那麼田小娥這個角色的本質究竟是好是壞?這也是難判讀的一點。若要說她是個十足十的好人,似乎太牽強,畢竟出軌、偷情、扒灰一樁樁一件件,就算是放在開明先進的現代人的思想中,她也絕算不上一個好女人。但是若要說她是個壞人,她的本質又是善良的,與黑娃的偷情是因為郭舉人的虐待,與鹿子霖的關係又是因為求救黑娃所需.....

她擁有絕對的靈魂自由,但是卻只是擁有相對的身體自由,這也導致了她的肉慾自由僅僅只是體現在和黑娃一對一的感情中,但是就算是從這一點上來說,已經超過了很多人了。

二、時代背景下,人之初難以判斷

當然,陳忠實在《白鹿原》中也有其他具有思考意義的女性角色,比如說白靈。

如果說田小娥是肉慾自由的代表角色,那麼白靈的設定則是田小娥對裡面的思想禁錮。她本質上看是一個自由人,因為她是書中唯一接受過新式教育,懂得革命意義,具有進步意識的女性,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這樣來看,她和田小娥的人設似乎恰恰相反。

田小娥身上帶著濃重的封建色彩和道德綁架氣息,但是白靈身上正是具有新時代意識的一個角色,田小娥放蕩、白靈恪守人倫。但是結局卻幾近相同,田小娥在窯洞中被鹿三殺死,白靈則被活埋。

看似是肉慾自由與思想禁錮的兩個代表角色,下場結局卻一樣悲慘,這種分道揚鑣卻殊途同歸的結局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最開始說到的《紅樓夢》,這一點上,就顯示出了《白鹿原》和《紅樓夢》結構上的相同,這樣的設定戲劇化,也增加了可讀性,是陳忠實在寫作上非常聰明的一點。

同理,與這個角色意義相同,也是可以與田小娥進行參照對比的,還有孝文媳婦。孝文媳婦與田小娥一樣,是典型的封建性質女性,但是她與田小娥最大的差異便是她會壓制掩飾自己的欲望。她恪守婦道,一直期盼白孝文能夠回心轉意,最後回歸家庭,並且為此一直默默守候著。

到後來白孝文與田小娥東窗事發,她還苦苦等著白孝文回頭,最後的結局也和田小娥一樣——白孝文抽大煙後將家中家產全部變賣,最後白孝文的媳婦直接餓死了。

她比田小娥更加無辜,她什麼都沒有做錯,唯一錯的便是太過愚蠢木訥不懂變通,但是最後還是難免與白靈、田小娥落得一個一樣悲慘死去的下場,這也正是側面證實了時代背景的重要性。田小娥嫁給郭舉人是時代的壓力產生的謬誤,也是後來混亂關係的開始;白靈空有進步意識,卻迫於時代的壓力只能慘死、孝文媳婦不是不想琵琶別抱,只是迫於時代的人倫道德壓制了自己內心的欲望。他們都有欲望,只是由於時代鬱郁不得志罷了。

因此,《白鹿原》最本質的核心其實是對於肉慾自由和思想禁錮的博弈,最後得出的結論也是宏觀的時代影響。無論是田小娥、白靈還是孝文媳婦,這三個人都是典型的悲劇女性角色,在《白鹿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代表的肉慾自由、精神禁錮亦或是兩者都有之,都是《白鹿原》精神內核的升華所在。正所謂錯的不是人,而是這個時代本身就是錯誤的。錯誤的時代衍生錯誤的生活,《白鹿原》的主旨也正是如此。

相關焦點

  • 《白鹿原》中,白鹿的象徵和寓意
    在白鹿跑過後不易被人發現的旮旯,看到了許多動物屍體,有狼,狐狸,蛇,老鼠,癩蛤蟆,蠍子,等等。凡是那些對人類有害的野獸和爬蟲,無一例外都斃了命。當地人為了紀念這隻神獸,就把此地稱作「白鹿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再往下思考,或許能找到答案。
  • 「善」與「惡」:宇宙的對立面,萬物的創造者。
    ,遠強大於行為之慣力。人作為一個物種,顯見於二種思維,以男性思維揣度女性之思,或者相反!譬如:男性用下半身思考問題一句,這種女性之單向思維,是她們所以為的這樣!男子對於這種觀點,卻會全盤否定!好像,我是如此,便會認為你亦是如此。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話,是老子辯證法的思想精髓!
    作家鄭淵潔說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都知道,艱苦樸素、慈善大方是中華民族的美德,而「善良」是所有美德中層次最高的,然而在現代這個社會上,卻被一小部分人越來越多的歪曲使用。而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看到了這種現象,並說出了說出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這樣的名言,真可謂是洞察人心的智者!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進化論角度分析人性善與惡根源是如何產生的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如果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那麼人最初也只是動物屬性或本能,無所謂善惡。人性惡源於人類的自私和貪婪,欲望是無窮的。我覺得人類自私和貪婪開始於人類使用鹽醃肉,因為人類再也不用天天去打獵,於是有時間思想問題,於是人類更聰明,於是人類開始種糧食,糧食是可以儲存起來過冬的,於是人類有了更多的私有財產,於是人類走向了欲望的深淵,不能自拔。
  • 羅洛梅:敢於直面人性中的惡,其本身就是一種善
    這些時代問題,需要當代社會中每一個人認真對待與思考。現代人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遠離自身的存在,從而導致人性的異化。他們逃避自我,順從他人,不再擁有直面自己存在的勇氣。現代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一直處於空虛和焦慮之中。在這種空虛和焦慮中,部分的人性惡就會顯現跳出。
  • 人到70歲,應該努力活明白,需要知道「善與惡」的定義了
    人到70歲,已經進入到了人生的「下半場」,相比於「上半場」而言,「下半場」同樣重要。此時的年紀,正是「夕陽無限好」的時期,同時也應該參透更多人生的哲理,而其中最重要的哲理之一,就是懂得人的的善惡兩面性。人的「善」與「惡」究竟表現在哪些方面?它們的本質又是什麼?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道德經的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思想禁錮的罪魁禍首是皇帝?不!那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王朝歷史中,思想禁錮無處不在。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思想禁錮的雛形已然形成。到東漢時期,眾多世家協助劉秀中興大漢後,更是出現了「寒門無貴子,上品無寒士」的社會現象。這種情況能夠將一切歸咎到皇帝身上嗎?
  • 所謂的主觀之善和客觀之惡
    至於有人說她是潛伏的第五縱隊啊,或者說她是因為家族歷史冤情要算歷史舊帳啊等等,我不否定一點沒有,畢竟一個人成長基因必然有他家族家人的影響因子,但我認為這些說法是因果倒置,大可不必。一個作家的寫作內容和價值取向是很難改變的。就像一個喜歡吃辣的人不習慣吃算一樣,所以才有了地方特色八大菜系。方方呢,喜歡寫社會的負面陰面喜歡批判揭露不喜歡唱讚歌,這也很正常。
  •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百家爭鳴,道、儒、墨、法爭出了啥結果?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這是一個折磨了中國思想家兩千多年的問題。從百家爭鳴這個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起,這個問題就被擺在了檯面上。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因為家庭倫理和社會規範的確立,都有賴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正是從人性善惡的不同認識出發,才形成了道、儒、墨、法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礎。
  • 如何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或許,在世人的眼裡,很多人認為是美的,那它就是美的;很多人認為是好的,那它就是好的。因為,人大多有從眾心理和盲從心理。
  • 白鹿原:一個女人與四個男人的情愛糾纏,權勢面前,身體一文不值
    在那段波瀾壯闊的鄉村民族秘史中,陳忠實把人性和情慾都撕開了寫,絲毫沒有避諱,在寫下那句不明原因的開篇後,白家和鹿家的兩代子孫就開始了50年的爭鬥不休: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陳忠實用小人物的視角,寫出了中國親緣關係裡的糾纏和掙扎,展現了複雜的人性和難以啟齒的情與欲,更寫盡了封建社會的厚重隱秘和隱痛。
  • ...學的改造及其意義辨析——兼論奧古斯丁與康德自由意志思想的張力
    康德開宗明義指出,為了期望善的原則對惡的原則的勝利,「只能通過建立和擴展一個遵照道德法則、並以道德法則為目的的社會來達到。」這個「社會」就是「持久存在的、日益擴展的、純粹為了維護道德性的、以聯合起來的力量抵制惡的社會」。這是一個「倫理的社會」,是一個遵循德性法則的聯合體,如果這些法則是公共的,就叫「倫理共同體」。換言之,單個人無力使自身改惡遷善,因為人的本性中有「趨惡的傾向」。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生必讀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做一個善良的人,永遠不會錯。這世界上,如果沒有了善良,就沒有了溫暖和美好,善良的人,用自己的愛心,給這個世界帶來震撼和感動,讓我們相信人間有真情。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良的人,終究會有好的報應,心存善良,就是在自己的心田裡,種下了幸福的種子,終有一天會有不期而遇的花開和驚喜。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做一個善良的人,才會心安理得,白天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叫門。
  • 《白鹿原》——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慄
    但是,在讀完之後,每個人基本上都會有幾點比較深的感悟:一、《白鹿原》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傳統的儒家禮教文化對於廣大地區的深遠影響。前五章在這個不受波及的平靜農村,任何的活動都是離不開傳統儒教思想,從娶妻生子、土地種植到翻修宗祠和興辦學堂,整個白鹿原被納入舊生活的常規生活中。
  • 《地獄神探》:以天神和惡魔為支點,淺析「善與惡」的真正定義
    這世上除了利益共存之外,還有另一種共存、共生就是「善與惡」,今天善壓過了惡,明天惡又強過了善。此消彼長各領風騷,正因為每個人對善與惡的理解不同,亦或是被雙方同化,以及環境使然等因素才導致人們不能和諧地生活。
  • 殘忍之為首惡——讀《平常的惡》| 好奇心日報年度圖書推薦
    但是,人們為了避免最大的惡——毀滅,彼此締約,放棄自然自由,即作惡的自由,將之轉讓給國家。於是乎,唯有國家才保有自然自由,換言之,唯有國家享有「作惡」特權。用霍布斯的話來說,國家超然於善惡之上,善惡由國家定。但是,國家無非是一些以國家名義行事的人,因此,兜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回到馬基雅維利:那些以國家名義行事的統治者,享有做一切事的天賦自由。
  • 自由意志、存在還是倫理道德《銀翼殺手2049》還有什麼想說?
    複製人K(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飾)是新一代的銀翼殺手,在如今的世界裡,人類和複製人之間的界限劃分的更加明確,複製人從剛一製造出來就被灌輸了服務於人類的思想,絕對不被允許產生人類的感情。
  • 茅盾記述《北歐神話》:冰與火、善與惡、毀滅與重生的神話故事
    02、與惡——北歐神話的主要骨骼奧丁和弗麗嘉生了一對孿生兄弟,光明神巴德爾和黑暗神霍德爾,這兩個人無論是體格還是性情,都是絕對相反的,巴德爾光明之化身,英俊、天真、愉悅,萬物皆愛他,霍德爾的性格與他的兄弟相反,陰沉、憂鬱、寡言少語,總是獨自一人呆在旁邊。雖然巴德爾太過矚目,而霍德爾不受關注,但是他們從來不曾有過一次矛盾。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人心本天性(天命之謂性),天性是天賦與我的本性,即是「心」。我的心性是自然的、天賦的,無善惡可言,也絕不帶有「原罪」。「善」、「惡」,都是人意念造作的價值觀。人為的造作,不該用來規範自然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