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視角論《白鹿原》田小娥愛情悲劇:當欲大於愛,越付出越卑微

2020-12-04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

大家好,我是你們熟悉的顏小二。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哲學與愛情。

哲學家的愛情,旁人看不懂;俗世裡的有些愛情,哲學家看了則儘是悲哀。

這是為何?因為著眼看生命的層次與高度不同。

哲學家的愛情裡充滿了對對方生命個體的尊重,比如莊子在其妻子死後敲翁高歌」,因為莊子知道生命最好的狀態是「回歸自然」。他著眼於宇宙,明白對妻子最好的「歸宿」是什麼。

而俗世中可悲的愛情,則近乎「自焚」的態勢卑微付出,比如《白鹿原》中田小娥對黑娃、白孝文對田小娥。三個人,兩段愛戀。在這三角關係中,都有全心付出的那一位,但無論那一段愛情,都沒有好結果。

她們的愛太「欲」了。

被偏愛方「欲」大於「愛」,付出方則為了滿足心中所愛的「欲」付出一切,殊不知苦難可能不會毀了一個人,但「欲」會。於是,在田小娥、黑娃、白孝文這三個人的愛戀中,他們在付出與被偏愛的關係中,因為「欲」,最後只剩一地雞毛般的凌亂與悲哀。

1、哲學與愛情:為妻子之死敲甕唱歌「慶祝」的莊子

首先,我們來看看哲學家的愛情觀。

要說中國哲學裡面,比較特立獨行的,當屬莊子一派的道家思想,莊子的「出世」意味,比老子更濃鬱。

言歸正傳。《莊子》一書中,有這麼一段文字記錄莊子面對妻子之死的場景: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這是在說,莊子的妻子去世後,作為莊子相愛相殺的好朋友,惠施(名家代表人物)前去弔唁。

結果到了莊子那裡,惠施氣不打一處來。本來還想著怎麼安慰莊子,結果惠施發現莊子不僅沒有傷心流淚,還在那裡敲著瓦甕歌唱。於是便呵斥莊子荒唐,說他無情。

說實話,顏小二要是見著這麼一個場景,也覺得他無情過分。那麼他是「渣男」嗎?很顯然不是,不僅不「渣」,莊子對妻子的愛,是純粹而真實的。

面對憤怒的惠施,莊子解釋到:

她是我的妻子,她離開了我,我怎麼可能不悲傷?但是,當我想到,這世間萬物生於「無」(道家思想,無可理解為「自然/道」),妻子生於「無」,她現在的離去,不過是從無生命到有生命,再從有生命到無生命

她的離去,是順從自然,如春夏秋冬的交替一般代序不盡,她安然返歸天地蒼穹,這是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符合「大道」的,是最適宜的狀態,我若哭泣,便與她符合造化流轉的事實不符。(非直譯,此段議論為顏小二依據理解,並盡力通俗的敘述)

也就是說,若是出於個人想要留住妻子的「私慾」,莊子應該哭泣。這種哭泣,就像丟失了自己「心愛的玩具」一般。當然,例子可能不太合適,大家可以意會一下其中意思。

而莊子「敲著瓦甕歌唱」則不是出於留住心愛玩具一般的「私慾」,是真心為妻子「高興」。在道家思想裡面,道家先哲一生所求無非是順應自然下與達大道合一,而莊周妻子之死,實則便是生命與大道合一的表現。莊子歌唱,是為妻子符合「道」的生命軌跡而高興。

莊子愛妻子,高於愛自己佔有心愛之物的欲。

2、田小娥的愛情悲劇:當欲大於愛,付出的那一方就會變廉價

顏小二看過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情侶,其中《白鹿原》裡的黑娃與田小娥,最是讓我印象深刻。

黑娃愛田小娥,愛的是「欲」,於是田小娥的付出,便是為了滿足黑娃的欲,以至于田小娥越付出,她就變得「越廉價」。

或許許多人和顏小二一樣,在看《白鹿原》的時候,會時常嘆息感慨,田小娥真是個可憐的女人。

田小娥對黑娃,可以說是「傾盡一切」。她因他背負「罵名」,不被村裡人接受。在旁人眼裡,田小娥「不是好女人」,但是她對「黑娃」卻是一心一意,全心為他付出。後來黑娃被追捕,讓田小娥一個人留在窯洞裡。

田小娥痴情於黑娃,但是她的痴情與無條件付出,似乎並沒有讓她獲得她期待的安寧生活。在黑娃逃走後,她被利用、甚至是玩弄,最後喪命。

要說田小娥對於黑娃,屬於全身心付出的弱勢方,那麼田小娥對於白孝文,便屬於「強勢」的一方。

白孝文為了田小娥,可以說是付出了一切,無論是家財還是尊嚴,最後為了換來田小娥一口口糧,以近乎「賣了自己」的方式投了軍。

在白孝文與田小娥的關係中,田小娥對於白孝文,也是「欲」。

白孝文的付出,以「愛」的名義,一味滿足田小娥的「欲」,最後兩個人一同沉淪,結局慘澹。

這裡拋開《白鹿原》中複雜年代下動蕩時局,拋開田小娥、黑娃、白孝文的結局,光看田小娥與黑娃和白孝文的感情糾葛,我們就可以發現,在愛情裡面,黑娃對于田小娥,欲大於愛,畢竟他們結合時,也是因為騷動的欲望,具體可以看看書或者電視劇。而田小娥對於白孝文,也是欲大於愛,畢竟田小娥接觸白孝文的初衷,有利用的味道。

圍繞著田小娥展開的兩段戀情,看似有纏綿的痴心,實則是欲望蒙住了人的眼睛,於是一方的「付出」,成了滿足另一方欲望的「食糧」。於此,感人肺腑的「付出」,便在膨脹的欲望下,成了所謂「卑微」。

3、愛情或許源於「欲望」,但必須歸於對生命個體的尊重

愛情的美好,許多人覺得,是當初雙目流轉間那一瞬的心跳,和身體裡騷動的荷爾蒙。

於顏小二看來不是這樣,這美好應當屬激情褪去以後天長地久下的相敬如賓。這種相敬如賓,一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而非滿足一方的欲望。

這種尊重應當是這樣的:因對對方真誠的愛,會設身處思考,什麼最適合對方,而不是投其所好,讓「付出」變成「捧殺」一般的存在。

田小娥以身子和卑微,滿足了黑娃的欲,卻沒能有個好結果。

莊子呢,面對妻子的離去,雖心有悲戚,但知道這生命的凋零是符合大道的適宜狀態,明白落葉歸根才是妻子最好的歸宿,所以他敲翁唱歌。

兩種愛裡面有兩種「生命高度」,那種是真美好,那種是假純粹,一眼可辯。若是懂了這一點,顏小二想,各位應當也能明白,有些打著美好愛情名義的悲劇,從一開始,就註定好了。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相關焦點

  • 《白鹿原》田小娥死後為何是變成白色么蛾子而不是彩色的蝴蝶呢?
    這裡倒並不是哥功頌德田小娥的所做所為,只是覺得她的結局白鹿原上的人應該擔點責任,而非一句「原上最淫蕩的女人終於死了」來定論她的一生。陳忠實先生對于田小娥的死還做了魔幻的處理,她的屍骨被煅燒之後,天空出現了一群白色的么蛾子……,中國自古有化身成蝶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在世為人不能喜結連理,化身成碟亦要比翼雙飛,這是一個美好的故事。
  • 白鹿原:一個女人與四個男人的情愛糾纏,權勢面前,身體一文不值
    一個女人和四個男人的情愛糾纏田小娥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之一,她這一生與四個男人有過命運的糾纏,可是在權勢面前,她的身影過於渺小,一生追逐與期盼的愛情,最終讓她成為了白鹿原上的一抹悲劇。田小娥的第一個男人,是快70歲的郭舉人。明明她的父親是一位秀才,卻把自己的女兒「賣給」快70歲的郭舉人做小妾。
  • 93版《白鹿原》:寫盡親緣關係的曖昧糾纏,道盡難以啟齒的情與欲
    1986年,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陳忠實開始反思自己的寫作方式是否正確,漸漸地也意識到問題所在,在準備《白鹿原》的時候,為了讓作品更接地氣,他回到了家鄉白鹿原,開始尋找苦難,直面苦難。他回憶起兒時的種種,一個年輕女人因逃婚被全村男人綁在樹上抽打的場景浮現在眼前,他去查閱資料,在縣誌上看到幾千個有姓無名的貞潔烈婦,他開始同情這些女人,想創作一個試圖衝破封建束縛的悲劇女性,田小娥就此誕生。陳忠實訪遍了鄉野,採訪了許多老人,走在先人走過路上,感受那時候的人與事,一個個鮮明又生動的人物誕生了:行事光明的白嘉軒,精明強悍的鹿子霖、前期憨厚,後期醜惡的白孝文。
  • 《白鹿原》:女性的思想禁錮和肉慾自由,人之初究竟是善還是惡
    《白鹿原》中比較具有描述篇幅和濃墨重彩刻畫的女性角色不多,以田小娥為代表,即能看出陳忠實對於女性肉慾自由的支持態度。最開始出場於《白鹿原》的時候,田小娥的 形象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對于田小娥來說,丈夫郭舉人的變態行徑便是使得她肉慾自由得到施展的時候。她是郭舉人的二姨太,但是卻一直受到家中正室的打壓,郭舉人平常與田小娥的性生活就是「泡棗」。這是正室規定的:田小娥每天晚上必須將一顆棗子塞入自己的身體裡,第二天再拿出來歸郭舉人吃掉。僅僅從這一點上看來,田小娥的原生生活過得並不稱心如意。
  • 為什麼越在乎,就越容易失去?|心理學:愛情中的墨菲定律
    在愛情中就是,當你越在乎一個人的時候,你就越害怕失去。因為害怕失去,你會取悅對方,給對方送禮物、討對方開心。注意,取悅對方,對於你自己而言,就是抑制自己,你不敢把真實的自己展現在她面前。因此,時間長了,你會心生不滿,特別當你看到你的付出,沒有得到你想要的回報時,你便會很生氣:為什麼我對你那麼好,你對我卻那麼一般!氣消之後,你害怕失去,所以自責、愧疚,繼而繼續取悅對方。
  • 《白鹿原》的網狀人物結構
    人物是小說敘事的核心,《白鹿原》家族秘史的構建是由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完成的。人物設置圍繞白鹿兩家來展開,由白鹿這一神秘的審美意象來統領,白鹿是虛幻的,又是實在的。白鹿兩姓之外,朱先生是白嘉軒的姐夫,田小娥是黑娃媳婦,又與鹿子霖、白孝文等發生性關係。其他次要人物則分別與白嘉軒或鹿子霖這兩個中心人物發生關係。三角關係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常見的人物關係,以劉關張桃園結義為典型模式。
  • 《白鹿原》——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陣痛中顫慄
    先來談一下《白鹿原》的起因,20世紀80年代,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興起了一番「反思文學」的熱潮,相比於「傷痕文學」,前者更側重於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忠實結合自己生活的白鹿原,經過4年的艱苦創作,《白鹿原》這一史詩級作品誕生了。
  • 白鹿原:寫這本書前,陳忠實自誡,「絕不能在女人問題上犯錯」
    也不止這一章,後來田小娥與黑娃、與白孝文,也有不少性描寫。首次發表《白鹿原》的《當代》雜誌社給出的審稿意見是,「贊成適當刪節後採用」,「對於能突出、能表現人物關係、人物性格和推動情節發展所需要的兩性關係的描寫是應當保留的,但直接性行為、性動作的詳細描寫不屬此例,應當堅決刪去。猥褻的、刺激的、低俗的性描寫應當刪去,不應保留」,最後的意見是刪去約5萬字。
  • 在十二星座中,越愛你,就越變態的幾大星座!
    那麼究竟哪些星座越是深愛就越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呢?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 雙魚座 雙魚的一生都在追尋著愛情,戀愛後的雙魚,會不惜一切為對方付出,好似對方就是他們生命的全部,這也成為了他們活著的意義。可是當結局不如雙魚的預期時,他們的精神世界便可能會因為無法接受現實而崩塌。
  • 太重感情的人,註定會越愛越孤獨
    越長大,越孤獨。大部分感情在靜悄悄的死去,只留下一個輕微痕跡。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太重感情的人,此生註定會越來越孤獨。 記住了,愛情並不是生活的全部,你可以很愛一個人,但是你也應該做到,沒有了他也可以好好活著。
  • 古代女人不能生孩子會被休,男人不育居然這樣,白鹿原給出了答案
    在《白鹿原》中我們看到田小娥一個淳樸善良的傳統女性,因為渴望過正常的生活。在和黑娃的相會中,她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和黑娃廝守終生的美好願望。當黑娃把她田小娥帶到白鹿村的時候,黑娃他爸鹿三打聽到了這個女人的來歷之後,一進門就抽了黑娃一耳光,昏倒過去,白嘉軒的態度也同樣是如此,就這樣田小娥被所謂的祠堂和祖宗拒之門外。由此可見那時候人們對於貞潔操守看的有多麼重要。
  • 越看越喜歡的句子,句句深入人心,發人深省
    5、如果一個男人真的愛你,他只會怕沒本事照顧好你而努力,如果他事事與你計較隨便對你發脾氣,那只是說明他愛自己,沒有愛你的本事和能力。6、愛情沒有想像的幸福,朋友沒有期望的真誠,於是我們痛苦、抱怨、不快樂。
  • 《白鹿原》首發只800冊,陳忠實卻狂賺455萬,多虧《廢都》
    1991年臘月廿五的晚上,白鹿原上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早早進入了夢鄉,只有陳家祖屋還亮著一絲燈光。年屆50歲的陳忠實掐滅了手上的菸頭,也為其50萬字的長篇家族式小說《白鹿原》劃上了最後一個句點。然後,他平靜地從書桌上起身,來到灶前,給自己煮了碗面。這是4年裡,他吃過的最從容的一碗麵。
  • 從打工人到小丑人,為什麼我們越活越卑微了?
    同樣,在學習中,小丑人們通常也是身不由己。在帶專人、打工人等一系列自嘲稱號相繼被奪走和曲解以後,自曝這副言不由衷身不由己的笑容,其實是卑微的年輕人們防衛機制再度運作的結果。通過今年這一系列自嘲稱呼,通過無害化甚至醜化我們自己,來達到「我黑我自己黑到底,你們其他人別再罵了」的卑微目的。誠如弗洛伊德說的,最能引起共鳴的幽默往往和對別人的攻擊有關。
  • 莊子:不要用愛的名義傷害愛你的人!
    儒家是一種熱情的哲學,它提倡仁者愛人,最好是你愛我我愛你,然後把愛灑向全世界;而道家是一種冷靜冷酷的哲學。它認為人的溫度就是自然的溫度,而自然是沒有愛的,所以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孔子提倡一種愛的哲學,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道家對此不以為然,特別是莊子。在莊子看來,難道己所欲就能施於人嗎?莊子不是愛的哲學家,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了如何去愛這個方法論。
  • 《白鹿原》①:白嘉軒連娶六妻,卻接連發生意外,這讓他感到害怕
    01導讀我們很多人熟悉《白鹿原》,大多數是因為王全安導演、張雨綺主演的電影版《白鹿原》。張雨綺演田小娥,田小娥是小說裡面很有爭議的一個人物,而張雨綺又是現實生活中很有爭議的一個女明星,她的主演給電影帶來了很多的話題和流量。於是,我們即使沒有真正看過這部著作,但對書名和裡面的一些人物還是非常熟悉。
  • 陳忠實《白鹿原》為何只能在中國「風攪雪」,卻登不上世界舞臺?
    「三駕馬車」的作品已拜讀有二,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陳忠實的《白鹿原》。陳忠實先生似乎如現在的網紅,一夜便紅遍大江南北,這便緣於他創作六年之久的《白鹿原》,很多讀者是因這部被譽為「民族秘史」的作品而認識了他。
  • 張愛玲的愛情哲學,飛蛾撲火的愛情,到頭來只是鏡花水月一場空!
    但我一直在想,她筆下的葛薇龍是不是在冥冥之中預示了她的一生,淡漠到涼薄的親情,卑微到塵土的戀愛,以及孤苦伶仃不得善終的結局。二、失去理智的愛,是可怕的小說中葛薇龍的悲劇是在原始生存欲望和原始愛欲的雙重壓力下必然要發生的悲劇。就像《傲慢與偏見》中韋翰和莉迪亞的愛情,在一個女人的生存必須要依附男人的社會裡,為了生存下去,為了稍微生活的好一點,她不得不這樣選擇。
  • 你的過度付出,才是你親密關係的「元兇」
    全心全意的愛,換回的不應該也是同等的愛和守護嗎? 答案是「很多時候不是!」 愛情永遠沒有道理可講,如果說在職場中「越努力,越幸運;越付出,越收穫」,那在愛情中則剛好相反。 往往「越努力,越不得;越付出,越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