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雲陽縣用無人機噴灑防治草地貪夜蛾對玉米等農作物的危害。(資料圖,圖片來源:ic photo)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日訊 最近,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沙漠蝗,因為受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等高海拔寒冷地區天然屏障阻隔,一時難以進入中國。但一種來自美國的「么蛾子」卻從2018年底2019年初開始入侵我國,這種叫做草地貪夜蛾的飛蟲與沙漠蝗有一點比較相似,就是特別「能飛、能吃、能生」,一夜能飛150公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要求穩定糧食生產、抓好重大病蟲害防控時,唯一提到具體名稱的害蟲就是這個草地貪夜蛾。
中國經濟網記者從中國農科院、全國農技中心等獲悉,草地貪夜蛾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全球預警的跨洲際、跨國界、跨省區的遷飛性重大農業害蟲,原產美洲亞熱帶、熱帶地區,首次在原產地之外被發現,是2016年初在非洲;其後經阿拉伯半島傳到印度,開始在亞洲國家蔓延;2018年底2019年初我國雲南首次發現,目前正呈從南往北蔓延之勢。
據去年入冬前的調查,草地貪夜蛾初來乍到的第一年,我國就有26個省區市發現了其身影,包括四川巴塘、雲南迪慶、西藏林芝等2400米以上高海拔地區都有發現,發現位置最北的點為北京市昌平區。只有青海、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5省份未見。
據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農業昆蟲基因組學創新團隊,聯合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全國農技中心進行的生物型分子特徵鑑定,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群體是來源於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地理種群。
中國經濟網記者查詢的相關資料顯示,一般認為,草地貪夜蛾的適宜發育溫度為20~30℃。由於沒有滯育現象,在美國,草地貪夜蛾只能在氣候溫和的南佛羅裡達州和德克薩斯州越冬存活,而在氣候、寄主條件適合的中、 南美洲以及近年入侵的非洲大部分地區,可周年繁殖。
據介紹,草地貪夜蛾主要危害對象是玉米,而玉米又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我國南方畢竟玉米不多,主產地在北方,這種「么蛾子」自南向北蔓延,一旦在玉米主產區暴發,後果不堪設想。
據此前相關專家發表在《植物保護》雜誌上的論文介紹,草地貪夜蛾分為玉米品系和水稻品系兩種單倍型,前者主要為害玉米、棉花和高粱,後者主要為害水稻和各種牧草。
根據基因研究結果表明,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都屬於「玉米型」,其中10%左右為純「玉米型」,90%左右為攜帶了少量「水稻型」基因組的「玉米型」。這個佔90%的種群由「水稻型」母本和「玉米型」父本雜交後演化而來,在繁衍擴散過程中更多保留了「玉米型」的背景基因組,是一種特殊的「玉米型」。
中國經濟網記者看到的資料顯示,雖然成蟲壽命只有兩至三周,但一隻雌成蟲一生可產卵900~1000粒(最近備受關注的沙漠蝗蟲也以「能生」著稱,一隻雌性沙漠蝗蟲一生的產卵量約是300粒,只相當於草地貪夜蛾的三分之一)。 在適合溫度下,卵在2~4天內即可孵化成幼蟲。
草地貪夜蛾特別能吃,其肆虐過的玉米田輕則減產,重則絕收。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草地貪夜蛾2017 年造成衣索比亞玉米減產29.1%,坦桑利亞減產29.2%,烏幹達減產28%,加納減產26.6%,尚比亞減產35%。
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了《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指出草地貪夜蛾作為遷飛性害蟲,已在我國南方定殖,同時境外蟲源持續遷入,2020年發生態勢更加嚴峻,防控任務更加艱巨。
據預案描述,去年11月至今年1月,西南、華南六省冬季玉米種植區持續監測到草地貪夜蛾發生危害。雲南、四川等地小麥局部見蟲。截至2月10日,上述地區見蟲面積超過60萬畝。今年草地貪夜蛾發生面臨境內外蟲源雙重疊加,加之越冬基數大、北遷時間提前、發生代次增加,有利於該蟲向黃淮海等北方玉米區擴散蔓延,威脅區域佔玉米種植區域的50%以上,預計全年發生面積1億畝左右。
據了解,農業農村部已經下達了全面監測、全力撲殺,分區施策、聯防聯控的要求,具體防治措施包括理化誘控、生物生態控制、應急化學防治等。
據報導,草地貪夜蛾的天敵很多,為生物防治提供了條件。比如,去年夏天,山東滕州進行了螟黃赤眼蜂防治草地貪夜蛾的田間試驗,效果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