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豐喜出生時右腳自膝蓋以下左右彎曲,左腳自膝蓋以下萎縮,足板向上突起,家境困難,後憑自學自修考上高中,進而考上「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於初中擔任教職,結識同校老師吳繼釗,進而結為連理。(中時資料照片)
中新網3月23日電 1977年的3月23日,鄭豐喜自傳《汪洋中的一條船》正式發行,內容描述天生肢障的有為青年鄭豐喜,殘而不廢的奮鬥歷程,作者原本將書名取為《汪洋中的破船》,後因蔣經國建議而改為現名。臺灣《中國時報》23日刊文特此來紀念這位曾經激勵了無數臺灣人的鄭豐喜。文章稱,長達30年之久,鄭豐喜的故事已成為許多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文章說,鄭豐喜一生坎坷,只活到31歲,他生於1944年,出生時右腳自膝蓋以下左右彎曲,左腳自膝蓋以下萎縮,足板向上突起,家境困難,後憑自學自修考上高中,進而考上「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於初中擔任教職,結識同校老師吳繼釗,進而結為連理,育有兩女,1974年獲選為第12屆十大傑出青年,來年因肝癌病逝。
《汪洋中的一條船》出版後在全臺造成轟動,更獲《讀者文摘》摘錄,《中國時報》選為「40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之一。出版當年即拍成電影,由李行導演,秦漢、林鳳嬌主演,2000年由公共電影改編為電視劇,由林清介製作,李泉溪導演,翁家明、陳美鳳主演,溫馨勵志的情節,受到廣大觀眾歡迎。
文章稱,殘而不廢的故事總是激勵人心,近年乙武洋匡、力克•胡哲等人現身說法,相關傳記暢銷全球,但《汪洋中的一條船》始終在臺灣書市細水長流,長達30年之久,鄭豐喜的故事已成為許多臺灣人的共同記憶。鄭豐喜身有殘疾,卻不向命運低頭,好手好腳的人,還抱怨什麼?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鄭豐喜的奮鬥故事,特別激勵人心,鄭豐喜的奮鬥精神,就是臺灣人打斷跤骨顛倒勇的拼戰精神。
然而這樣的精神還存在臺灣社會嗎?鄭豐喜稱自己為「破船」,是勇敢面對自身殘缺的謙卑與自信,臺灣人面對困境,更應勇敢面對問題,力求突破,迎向汪洋挑戰。(邱祖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