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色問題」困擾數學界60年,這個生物學家的方法是終極答案嗎?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在平面著色問題問世 60 多年後,一位業餘數學愛好者近日取得了新的突破。

平面著色問題可以追溯到 1950 年,當時,芝加哥大學學生 Edward Nelson 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的圖形問題,卻讓數學家們花費了幾十年去解答。

假設有一個圖形,圖形上是一系列由長度相同的線段連接起來的點,且所有點與線都在同一平面上。我們要做的是給這些點塗顏色,相連的兩個點顏色不可以重複。Nelson 的問題是:給這樣的圖形上色,最少用幾種顏色就可以完成?當圖形延伸到無限多個點時,情況又如何?

圖丨這個圖形有826個相連的端點,必須使用至少5種顏色來填塗,才能保證相鄰端點的顏色不重複

這個問題後來被稱作 Hadwiger-Nelson 問題,或「填色問題」,令無數數學家興致勃勃、爭相研究,包括當時活躍多產的匈牙利數學家保羅64厄多斯。研究者們很快就縮小了顏色數量的範圍,發現延伸到無限的圖形的顏色數量應該不少於4種,不多於7種。後續的研究中,一些人證明了部分結果,卻沒有改變4~7這一範圍。

就在上周,生物學家 Aubrey de Grey,在科學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平面上的顏色數至少是5種》。

文章指出,圖上僅用4種顏色著色是不夠的。這一發現是「填色問題」被提出以來的第一個重大進展。Grey說,「我真是幸運,為一個已經問世60多年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可是稀奇事!」

圖丨Aubrey de Grey,他作為聯合創始人在美國加州建立了SENS研究基金會——一個研究和推廣永生理念、試圖通過再生性藥物阻止衰老的NGO組織

Aubrey de Grey看起來不像是數學先驅。他是一個旨在開發「扭轉衰老負面影響」的技術組織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在玩棋盤遊戲時,他想到了「填色問題」的解決方案。

對於一個業餘數學家來說,在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是不尋常的,但並非前無古人。

20世紀70年代,Marjorie Rice——一位沒有數學背景的家庭主婦,靠著在「凸五邊形密鋪」問題上做出的貢獻,紅遍了美國的科學專欄。她在可以無縫連接的五邊形中添加了4種新的形狀。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數學家吉爾卡萊說,非專業數學家取得重大突破是令人欣慰的,因為這樣可以多角度增加人們的數學經驗。

圖丨Marjorie Rice發現的4種「凸五邊形密鋪」圖形

最著名的填色問題當屬「四色定理」——任何一張地圖只用4種顏色就能使具有共同邊界的國家著上不同的顏色。這些國家的確切大小和形狀並不重要,所以數學家們可以將「四色定理」轉化為圖論問題。即將每個國家都轉化成端點,有共同邊界的國家就是由一條直線連接的兩個點。

圖丨解釋填色問題的圖表

Hadwiger-Nelson 問題與「四色問題」稍有不同。它不考慮地圖上有限的端點,而是會延伸到平面上無限個端點。如果兩個端點恰好相隔一個單位長度,就表示兩個點像地圖上的國家那樣「接壤」。要找到顏色數的下限,需要先構建一個具有有限端點、需要一定數量顏色的圖形。這就是Aubrey de Grey做的工作。

Aubrey de Grey創建圖形的靈感來自於「莫澤圖」(Moser spindle),該圖以數學兄弟Leo Moser和William Moser的名字命名。「莫澤圖」只有7個端點和11條邊,其端點的最小顏色數為4。 通過少量的計算機輔助, Grey將「莫澤圖」和其他一系列端點融合成一個有著20425個端點的龐大圖形,這個圖形無法僅用4種顏色著色。後來他將圖形縮小到1581個端點,並用計算機檢查發現,的確用4種顏色是不夠的。

圖丨莫澤圖

任何需要5種顏色的圖形的發現都是一項重大成就,數學家希望找到一個滿足這一點的小一點的圖形。也許找到一個更小的或最小的五色圖可以讓研究人員更深入地了解Hadwiger-Nelson問題,從而可以證明五種顏色(或六、七種)足夠填塗平面上的所有點。

Aubrey de Grey已經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數學家陶哲軒提出申請,希望將尋找最小五色圖納入群體合作項目中,這個群體合作項目大約在10年前就開始了,當時劍橋大學的數學家Timothy Gowers想找到一種方法來促進大規模的數學在線合作。群體合作項目的工作是公開完成的,任何人都可以為之做出貢獻。最近,Aubrey de Grey又參與合作,在孿生素數問題的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

圖丨Aubrey de Grey的有著1581個端點的圖形

陶哲軒說,並非每一個數學問題都適合成為群體合作項目,但是Aubrey de Grey可以參與解決填色問題,畢竟它易於理解並能迅速展開研究,而且其中還有一個明顯的成功標準:降低非四色圖中端點的數量。果然很快,俄亥俄州立大學數學家Dustin Mixon和他的合作者Boris Alexeev發現了一個有1577個端點的圖。上周六(4月14日),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計算機科學家Marijn Heule將圖形縮小為874個端點,之後端點數量又減少到了826個。

研究人員的努力給60年前的Hadwiger-Nelson問題帶來了全新的展望。西澳大學數學家Gordon Royle說:「像這種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可能得運用非常有深度的數學理論,或者只是某個人的奇思妙想。」

相關焦點

  • 這個天才青年還解決了困擾數學界近80年的「簡單問題」
    而就在拿下柯爾獎前不久,這位來自牛津大學的青年數學家James Maynard,又和另一位數學家合作,攻下了一個困擾數學家們將近80年的難題——Duffin-Schaeffer猜想。這一用有理數逼近無理數的問題,對於丟番圖逼近領域的數學家來說,幾乎可以說是最基礎、最關鍵的問題之一。
  • 困擾數學界80年的問題被天才青年「簡單」解決了
    這兩天數學界出現了一爆炸性新聞,困擾數學界80年的問題終於被攻下了,同時摘下了「數論界最高獎」柯爾獎,他就是來自牛津大學的青年數學家James Maynard。在1900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了23個有待解決的重要數學難題和猜想,他把黎曼猜想、孿生素數猜想與哥德巴赫猜想等一起列入了這23個數學問題中的第八問題。160年裡,數學家在這一方面幾乎沒能取得任何進展。但在過去十年間,數學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展。比如既然證明有無窮多個差值為2的素數如此困難,那麼是否可以證明差值為7000萬的素數有無窮多個?
  • 一個困擾生物學家50年的問題,被AI突破了
    就算是天天研究蛋白質的科學家們,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了50年。如今有隻AI,能以前所未有的準確率預測蛋白結構。首先,標準答案是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等等學界標配的實驗方法檢測蛋白質本身,得出的相對精確的三維結構。然後,對比標答和選手答案之間的相似度,利用的方法叫做Global Distance Test(全球距離測試,簡稱GDT)。
  • 一個困擾生物學家50年的問題,被AI突破了
    就算是天天研究蛋白質的科學家們,也被這個問題困擾了50年。 如今有隻AI,能以前所未有的準確率預測蛋白結構。 首先,標準答案是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等等學界標配的實驗方法檢測蛋白質本身,得出的相對精確的三維結構。 然後,對比標答和選手答案之間的相似度,利用的方法叫做Global Distance Test(全球距離測試,簡稱GDT)。
  • 數學接力賽:費馬大定理困擾數學界350年,高斯和歐拉都失敗了
    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列出了23個數學問題,他說未來的數學家,應該以解決這23個問題為使命。除了這23個問題之外,數學界還有三大猜想沒有解決,費馬大定理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發現者是法國數學家費馬,一個業餘的數學家,主業是法官。
  • AI再發力,解決困擾生物學家近50年的一個基本問題
    這是生物學領域的一個重大挑戰,已經困擾科學家們近50年時間。而就在最近,谷歌開發的人工智慧系統 AlphaFold 將蛋白質結構預測的準確度提高到了原子水平,可以說基本解決了這個「蛋白質摺疊問題」。 這比許多科學家的預期還要早幾十年,顯示出 AI 對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潛力。 01.
  • 地球算了一千萬年的終極問題,終於被兩位科學家一百萬小時解決了
    ,那麼這個答案的終極問題又是什麼呢?宇宙中最強大的電腦深思,為此為泛維度生物——老鼠們設計了一臺更偉大的有機電腦——地球,在運行了1000萬年,即將得到這個終極問題前5分鐘的時候,地球「砰」的一聲,被沃貢人給摧毀了。這個終極問題是什麼,也就誰不得而知了。
  • 困擾數學界159年的黎曼猜想被證明 會有什麼意義
    黎曼猜想困擾數學界159年1859年,德國數學家黎曼發表了《論小於已知數的素數個數》論文。這個推測也被稱為黎曼猜想,即一種假說。提出一個假說似乎容易,但證明它卻要花費極大的力氣,這個假說困擾了數學界整整159年。現在,被譽為本世紀最偉大數學家之一、也是菲爾茲獎和阿貝爾獎獲得者的英國數學家麥可·阿蒂亞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公開了他證明黎曼假設(猜想)的預印本,並將在24日的海德堡桂冠論壇上以45分鐘的演講形式展示他的成果。
  • 地球算了1000萬年的終極問題,終於被兩位科學家100萬小時解決了
    ,那麼這個答案的終極問題又是什麼呢?宇宙中最強大的電腦深思,為此為泛維度生物——老鼠們設計了一臺更偉大的有機電腦——地球,在運行了1000萬年,即將得到這個終極問題前5分鐘的時候,地球「砰」的一聲,被沃貢人給摧毀了。這個終極問題是什麼,也就誰也不得而知了。
  • 困擾數學界159年的黎曼猜想被證明,會有什麼意義 |新京報專欄
    黎曼猜想困擾數學界159年1859年,德國數學家黎曼發表了《論小於已知數的素數個數》論文。在文章中,黎曼定義了一個函數:黎曼ζ(zeta)函數,並推測,ζ函數會在某些點上取值為零,在這些點中,有些被稱作是非平凡零點,這些非平凡零點都分布在一條特殊的直線上,這條直線通過實軸上的點(1/2,0)並和虛軸平行,非平凡零點的實數部分(實部)都是1/2。
  • 數學家破解「宇宙生命終極答案」:42的三立方數和問題
    眾所周知,42是科幻名著《銀河系漫遊指南》(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關於生命、宇宙和一切問題的答案。該書作者、已故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一直堅稱,他在系列小說中隨機選擇了42這個數字。然而,幾十年來,42一直是困擾數學家的一個難題。現在,數學家終於為這個難題給出了解答。
  • 宇宙終極問題的答案是68 貓頭客mitomk Cypher評測
    「42」,但並沒有言明這個答案所對應的問題是什麼。對於鍵位數量的終極問題,你有了自己的答案嗎?本文屬於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來源:宇宙終極問題的答案是68 貓頭客mitomk Cypher評測http://diy.zol.com.cn/734/7349941.html
  • 已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該校教授陳秀雄、王兵在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證明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這兩個困擾國際數學界20多年的核心猜想。微分幾何學起源於17世紀,主要用微積分方法研究空間的幾何性質,對物理學、天文學、工程學等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 42,人類破解宇宙生命終極答案,竟是3個整數的立方和!
    在被問到「你們解決這個問題後,有沒有興奮得跳起來」時,Booker說:「我這次倒是沒有跳起來,但是你知道,解決一個三、四十年來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實在是令人很滿足!MIT的網頁截圖在道格拉斯·亞當斯著名的《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中,42是「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終極答案」。茫茫宇宙中,一個 「具有超級智慧的泛維度種族」 對關於生命意義的無休止的爭論感到厭煩了,他們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
  • 這個宇宙的終極答案
    另一方面,我們現有的關於自然的理論,儘管難稱完美,對改變我們人類生活的那些技術和創新所起到的支撐作用,卻是意義非凡。因此,我們是否該有此一問:萬物理論所為何來?至少從牛頓時代開始,統一就一直是物理學前進的驅動力。對17世紀60年代的觀天者而言,天體的運動是一個至上謎題。為何天球上某些星光居留不動,夜夜相循,而其他一些星光卻穿越其間,遊走蒼穹?
  • 兩百多年前,生物學家給出的答案是:超級海怪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如何正確將生物進行分類困擾了生物學家們很多年,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特別的物種,比如鯨魚。鯨魚是鯨還是魚呢?成功解答出這個問題,生物學家們花了數百年時間,其中,有的生物學者還給出了一個有趣的答案:超級海怪。
  • 困擾數學界160年!若是被證明 黎曼猜想會帶來什麼影響?
    1859年,德國數學家黎曼發表了《論小於已知數的素數個數》論文,並認為所有素數都可以表示為一個函數,ζ(s)=0位於一條垂直直線上,ζ函數所有非平凡零點的直線也被稱為臨界線。這個推測也被稱為黎曼猜想,困擾了整個數學界整整159年。
  • 《銀河系漫遊指南》裡關於宇宙終極問題的答案42,有人總結出來了
    在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的經典科幻小說《銀河系漫遊指南》(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中,一臺名為「深思」(Deep Thought)的超級計算機經過700萬年的思考,得出了關於「生命、宇宙和萬事萬物終極問題」的答案,這個答案就是「42」。但亞當斯一開始並沒有說明那個「終極問題」究竟是什麼。
  • 數學界的3次危機,最後一個難題困擾人類100年,至今未被解決
    引言:世間萬物的發展道路都不可能是平坦的,人類的發展道路也是如此,無論是在什麼領域裡總會出現一些人類無法解決的問題。其中有部分問題和現有的理論體系是相悖的,它們被人類定義為悖論。數學界曾經發生過三次數學危機,最後一次與悖論有關。
  • 宇宙終極是「42」:但關鍵是,終極問題到底是什麼?
    不幸的是,人們還不知道這個問題究竟是什麼。) 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可謂是最有趣的科幻小說中之一,其中有臺超級計算機設定為可揭曉終極問題。據稱,這臺電腦的設計是為了給出關於生命、宇宙和萬物終極問題的答案,它花了750萬年的時間來計算答案,並且最後把答案算出來了——42。只是當答案最終揭曉時,無人知曉「終極問題」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