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只剩最後半年的光景,你會做什麼?縱情聲色?靜坐等死?我們很少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死亡對我們來說還太遠,或者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生命的終點到底是哪一天。
黑澤明拍攝的電影《生之欲》以另一種視角向我們闡釋了這個問題。如果明確告知你的死亡時間,剩餘的光陰,你會如何去做。
渡邊是市民課的課長,二十年來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一直沒有做過錯事,自然也沒有做過實事。每一天都在做著枯燥乏味且毫無意義的工作,似乎每一天都是為消磨時光而活。
俏皮可愛的女下屬給他取了一個綽號木乃伊,看到這裡旁邊一個網友評論說稱他為行屍更加貼切。確實,他這二十年來活得毫無意義,早就成了一個活死人。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胃癌,只剩不到半年活頭的時候。渡邊開始重新審視他這二十年來的行屍生活。他想花光五萬元,卻發現壓抑自己太久,不會花錢了,著實可悲。
他準備在剩餘的時間裡讓自己重新活一次。他和小說家度過了紙醉金迷的幾晚,卻發現這種快樂只是暫時的,快樂過後,獲得的是更大的空虛。在年輕的女下屬的身上,他發現了年輕活力,在她的身上找到了生的感覺,可是這種年輕活力始終是在別人的。女下屬很快就厭倦了和渡邊在一起的日子。在最後一次的約會中,渡邊明白了,他要為百姓做些實事,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在鄰桌人的「祝你生日快樂」聲中渡邊衝出了餐廳,這一刻他重獲了新生。
回到崗位上,渡邊開始著手處理市民們反饋已久的汙水問題,經過他的不懈努力,汙水終於被處理乾淨,一座嶄新的兒童公園矗立其上。公園完工的那一天,渡邊終於支撐不住虛弱的身體,永遠地倒下。人們對他的死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因為被副市長搶了功勞而寒心才死的,可是我知道他死前一定是極為快樂的。因為,他終於又活了一次。
仔細一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渡邊,有多少人活著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回想過往,多少次上課的時候頻繁看表,多少次盯著時間發呆。人活一生,不在這個世界留下一點痕跡,真的心甘嗎?生時岌岌無名,死後也沒有人記得,那種日子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電影的結尾是一首渡邊常常唱的歌:「少女啊,人生苦短,快去戀愛吧,趁一抹紅唇尚未褪色,趁一腔熱血尚未冰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人生不過短短百年,看似很長,實則眨眼之間。不要等到真的生命走到終點的時候,站在望鄉臺上回憶前塵的時候才發現,這一生已然虛度,那時再懊悔也沒用了。趁著自己還年輕,趁著一腔熱血還沒有冰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不同的人會對同一部電影有著不同的見解,就像莎士比亞曾經說過,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如果大家對於這部電影有著不同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