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產結構比例持續優化 數字經濟迸發強大活力

2020-11-26 浙江在線

2019-09-26 16:47 |西湖報

新中國成立70年是杭州市西湖區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完善的70年;是從速度導向轉為質量導向、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70年。回首70年發展歷程,西湖人民篳路藍縷、櫛風沐雨、披荊斬棘、砥礪奮進,匯聚了邁入新時代的磅礴之勢。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杭州市西湖區以轉型升級貫穿發展始終,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轉變。產業結構向高層次演進,農業向現代化發展,工業向中高端邁進,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積極把握省市重大戰略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機遇,立足自身稟賦和歷史條件,如今的西湖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第二產業提檔升級,第一產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產業內部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數字經濟、文創經濟等新興產業活力迸發,更加協同、更具活力的產業體系逐步構建形成。

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西湖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34.4億元,增長18.9%,連續五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6億元,增長25%。高端裝備製造業、時尚製造業、數字經濟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5.5%、55.8%和283.2%。工業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幅等指標均高於杭州平均水平。

作為以第三產業為支撐的西湖區,在工業發展上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而它的背後也折射出了西湖區產業結構之變。70年的發展,西湖區的經濟總量不僅在擴大,產業結構也實現優化升級。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湖區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產業基礎十分薄弱,全區個體手工業年生產總值僅有5萬元,第一產業當時佔據區域經濟的主導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魚頭、豬頭、石頭為核心的「三頭經濟」,分別代表了漁業、農業、採礦業,曾是帶動西湖區經濟發展的引擎。隨著上世紀50—70年代工業化大力推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西湖人憑藉著敢闖敢試的勇毅,叩響了區域迅猛發展的大門,至1984年,西湖區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6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1億元。

進入21世紀以後,西湖區服務業優勢更加凸顯,服務業比重迅速上升,2010年,西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76.40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381.26億元,比2009年增加13.7%,三次產業結構為0.80:19.17:80.03,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首次突破80%。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湧現,服務業進入繁榮活躍的「黃金時期」。到2018年,西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2.27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088.67億元,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0.3:9.2:90.5。服務業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5.22億元,對地方財政貢獻率達到89.8%。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西湖轉型發展的主動力,經濟增長的「壓艙石」。經過70年的不懈奮鬥,西湖區形成了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特色產業體系,轄區內集聚了以螞蟻金服、阿里云為代表的一大批優質企業,以雲計算、大數據為重點發展方向的雲棲小鎮成為浙江省特色小鎮發源地。2019年上半年,西湖區數字經濟成績格外亮眼,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70億元,同比增長26.4%,增速居全市第二位;核心產業營業收入443.12億元,增長44.3%,增速全市第一,跑出了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數字經濟也帶動城市服務、社會治理等變革和升級。落戶在雲棲小鎮的杭州「城市大腦」入選國家四大人工智慧創新平臺,疏解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城市病」,促進群眾生活高品質。

(記者 袁靜文。編輯:陳宜)


1569487631000

相關焦點

  • 習近平時間|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釋放數字經濟潛力
    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創新是亞太經濟騰飛的翅膀。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指出,中方提出倡議,推動各方分享數位技術抗疫和恢復經濟的經驗,倡導優化數字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釋放數字經濟潛力,為亞太經濟復甦注入新動力。
  • 第五屆新經濟智庫大會:創新和競爭是數字平臺的活力之源
    第五屆新經濟智庫大會:創新和競爭是數字平臺的活力之源 2020-01-05 11:32:33  創新和競爭讓數字平臺創造巨大價值  高頻創新和動態競爭為數字經濟注入了巨大活力,並帶來了日益顯著的經濟社會價值。卡蘿塔•佩蕾絲看到了新技術的巨大潛力:「新技術助力新的變革。讓一種更好、更健康、更令人興奮的生活方式成為可能,讓更先進、更安全、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的經濟也成為可能。」
  • 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研究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十四五」及中長期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轉型升級將成為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產業動力。「十三五」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實體經濟活力不斷釋放。各地區各部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發展主線,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全力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三去一降一補」成效顯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微觀主體活力持續增強,市場供求關係顯著改善,經濟運行質量效益不斷好轉。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對外經貿逆勢增長。
  • 5G安全護航數字經濟發展
    數字世界是高效的,但數字世界也是脆弱的,更好的數字世界需要更安全的加持。重視5G安全、提升數字世界的防護水平刻不容緩。5G拉動數字經濟發展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產業網際網路布局加速,國內開始發力工業網際網路、5G、AI等新基建領域,為數字經濟浪潮注入可持續增長動能。
  • 抓住歷史機遇發展數字經濟(勢所必然)
    製圖:郭祥數字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出的一種新經濟形態,如今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不少國家和企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全力搶佔經濟增長新高地。不同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有效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作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核心驅動力。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獲得了高速蓬勃發展。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2.9%,數字經濟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
  • 讓數字經濟釋放更大潛力(觀象臺)
    發展數字經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所趨,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正在大力建設『數字中國』,在『網際網路 』、人工智慧等領域收穫一批創新成果。分享經濟、網絡零售、行動支付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深刻改變了中國老百姓生活。」
  • 海南優化產業結構,十二大重點產業推動整體經濟發展
    特別是去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4·13」重要講話以來,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背景下,海南省進一步優化產業機構,現代化產業發展取得可喜成績。網際網路產業:去年營業收入增長40%海南生態軟體園有關負責人介紹,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以及中央12號文件精神,海南生態軟體園重新定位再出發,重點發展「一區三業」,即海南自貿區(港)區塊鏈試驗區、數字文體產業、數字金融產業、數字健康產業,致力於打造數字貿易策源地、數字金融創新地、中高端人才聚集地,培育和發展千億級數字產業集群
  • 用電量持續攀升 折射經濟新動能
    202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勾勒出了一條總體上揚的曲線,從側面印證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日子,百姓生活用電量實現較快增長,一季度增速為3.5%。1月至10月,城鄉居民生活用電持續較快增長,用電量同比增長5.9%,增速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 王欽敏:數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時代符號
    就數字中國的發展,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王欽敏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願景。首先,他認為數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數字經濟的時代符號,習近平主席在大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中國正在實現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推進數字中國的建設,發展分享經濟,支持基於網際網路的各類創新,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數字中國建設方面,在經濟社會信息化上。
  • 數字經濟:必須面對的「算力時代」——安慶趕考數字經濟系列報導之一
    據安慶日報報導  防控疫情、復工復產、脫貧攻堅……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場景裡,數字經濟正顯示著越來越亮眼的強大生機與活力。   從誓爭數字經濟「第一城」到數字治理「第一城」,杭州,在數位化技術引領的時代浪潮裡,不斷奮勇爭先,闊步向前。
  • 上半年我市經濟穩中有升穩中向好態勢持續鞏固
    上半年我市經濟穩中有升穩中向好態勢持續鞏固 2020-07-21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縣召開「十四五」規劃三產及社會領域調研座談會
    1月7日,縣委"十四五"規劃三產及社會領域調研座談會召開,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我縣"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繪製高質量發展藍圖。座談會上,縣發改局介紹了《永昌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三產及社會領域規劃初步成果;各相關單位負責人和社會領域相關專家結合自身發展實際和行業動態,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 堅持改革開放 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三論紮實做好2021年經濟...
    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堅持改革開放是搶抓新時代重大機遇的具體舉措。強化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調動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才能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細化「放管服」改革。
  • 寧吉喆談今年經濟工作: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正處在關鍵階段
    認識、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把握這個大邏輯,需要深入理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速度變化意味著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實現了經濟年均增長近兩位數的高速度。在新常態和國際國內複雜經濟形勢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從近兩位數轉為一位數既有必然性,也有合理性。
  • A股市場投資者結構持續優化 年內監管層多次發聲「引」中長期資金...
    更多長期資金入市不僅會進一步優化投資者結構,同時也是股票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今年以來,引導長線資金持續入市的聲音和舉措不斷,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得到逐步改善,市場的穩定性也進一步增強。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資本市場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重大投資項目需要穩定長期的資金來源,資本市場自身長期健康發展也需要穩定長期的資金來源。從這個角度看,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既有利於資本市場自身發展,也有利於資本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並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 羅貞禮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三個基本屬性
    當前,數位技術日新月異,應用潛能全面迸發,數字經濟正深刻改變傳統經濟的發展方式,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新引擎,並在重塑我國社會治理格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數字經濟發展直接關係到從人人互聯邁向萬物互聯平臺的快速成長、治理規則和治理責任,關係到從側重消費環節轉向更加側重生產環節等政府監管的多維度政策取向。
  • 吉林:工業經濟穩住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轉型升級迸發活力2020年我省以優化產業生態為核心,持續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奮力開創吉林工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傳統人造絲產品不斷迭代升級,以碳纖維為代表的「高精尖」產品已形成新的效益增長點。
  • 要素有效聚合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強大動力
    但總體而言,目前農村仍然存在產業發展比例不協調、農產品供給滯後於消費變化等問題。  首先,人才要素引進留下難。,出現流轉或入市糾紛,將阻礙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為大學生紮根基層營造良好環境;改革突破鄉村技術人才職稱的「天花板」,激發釋放人才活力。
  • 對數字經濟推動民航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討
    數字經濟的「綠色」,是指採取有力措施保障信息通信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保證數字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民航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則根據自身的特點提出以航空器節能減排、機場環保建設等多方面綠色理念與措施,堅持綠色持續發展。
  • 2020-2025年四大數位技術對數字經濟的影響
    數字產業化內部結構持續軟化,軟體業和網際網路行業佔比小幅提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三個新型「硬科技」領域,基本達到普惠應用水平,並呈現出交融趨勢;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十三五」期間,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纖網、4G/5G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