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6 16:47 |西湖報
新中國成立70年是杭州市西湖區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完善的70年;是從速度導向轉為質量導向、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70年。回首70年發展歷程,西湖人民篳路藍縷、櫛風沐雨、披荊斬棘、砥礪奮進,匯聚了邁入新時代的磅礴之勢。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杭州市西湖區以轉型升級貫穿發展始終,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轉變。產業結構向高層次演進,農業向現代化發展,工業向中高端邁進,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積極把握省市重大戰略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機遇,立足自身稟賦和歷史條件,如今的西湖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第二產業提檔升級,第一產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產業內部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數字經濟、文創經濟等新興產業活力迸發,更加協同、更具活力的產業體系逐步構建形成。
一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西湖區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34.4億元,增長18.9%,連續五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6億元,增長25%。高端裝備製造業、時尚製造業、數字經濟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5.5%、55.8%和283.2%。工業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幅等指標均高於杭州平均水平。
作為以第三產業為支撐的西湖區,在工業發展上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而它的背後也折射出了西湖區產業結構之變。70年的發展,西湖區的經濟總量不僅在擴大,產業結構也實現優化升級。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湖區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產業基礎十分薄弱,全區個體手工業年生產總值僅有5萬元,第一產業當時佔據區域經濟的主導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魚頭、豬頭、石頭為核心的「三頭經濟」,分別代表了漁業、農業、採礦業,曾是帶動西湖區經濟發展的引擎。隨著上世紀50—70年代工業化大力推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西湖人憑藉著敢闖敢試的勇毅,叩響了區域迅猛發展的大門,至1984年,西湖區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64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1億元。
進入21世紀以後,西湖區服務業優勢更加凸顯,服務業比重迅速上升,2010年,西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76.40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381.26億元,比2009年增加13.7%,三次產業結構為0.80:19.17:80.03,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首次突破80%。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湧現,服務業進入繁榮活躍的「黃金時期」。到2018年,西湖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2.27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088.67億元,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0.3:9.2:90.5。服務業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5.22億元,對地方財政貢獻率達到89.8%。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西湖轉型發展的主動力,經濟增長的「壓艙石」。經過70年的不懈奮鬥,西湖區形成了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特色產業體系,轄區內集聚了以螞蟻金服、阿里云為代表的一大批優質企業,以雲計算、大數據為重點發展方向的雲棲小鎮成為浙江省特色小鎮發源地。2019年上半年,西湖區數字經濟成績格外亮眼,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170億元,同比增長26.4%,增速居全市第二位;核心產業營業收入443.12億元,增長44.3%,增速全市第一,跑出了數字經濟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數字經濟也帶動城市服務、社會治理等變革和升級。落戶在雲棲小鎮的杭州「城市大腦」入選國家四大人工智慧創新平臺,疏解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城市病」,促進群眾生活高品質。
(記者 袁靜文。編輯:陳宜)
156948763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