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進行時】山西農谷 打造現代農業「矽谷」(上)

2020-12-01 澎湃新聞

谷城院一體化發展、深度融合,政產學研用融會貫通、互相依存,成為山西農業的創新高地、人才窪地,輻射帶動全省現代農業發展。

2017年,作為推動山西農業現代化的戰略之舉,山西農谷正式掛牌成立;2018年5月,省政府批准山西農谷成為全省唯一的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2019年,國務院批准依託農谷設立山西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山西農谷成為全國四大農高區之一,農谷建設也從省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按照「三年成勢、五年成型」的發展目標,今年,山西農谷建設取得關鍵性突破性進展。

拆牆不止為「透綠」

今年4月,山西農業大學西校門附近一道780米的圍牆被拆掉了,這是晉中市太谷區打造的一項「拆牆透綠」工程。但事實上,拆掉大學圍牆,絕不止為了「透綠」,背後還隱藏著更大的深意。

昔日藏在圍牆裡的校園美景如今每一個太谷人都能領略到,而拆掉的也不僅僅是一道物理圍牆。

早在去年10月,山西農業大學就與山西省農科院進行了合署辦公,意味著雙方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山西農谷發展。今年這項「拆牆透綠」之舉,也意味著農大與農科院合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實現谷、城、院三方的一體化發展。谷城院中的「谷」就是山西農谷,「城」就是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主導的大學城,「院」就是科研院所。目前,山西農業大學創新創業學院已落地晉中國家農高區科創城,農大繼續教育學院也將落地農谷。未來,山西農大還會有更多專業學院走進農谷,實現產學研用貫通融合。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副校(院)長王娟玲說:「說起這個拆牆,得從新農大說起。農大農科院合署辦公,實際上就是把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結合起來了,把農業科教和創新之間的那堵牆拆掉了、打破了。」但要想真正實現谷城院三方深度融合的話,恐怕拆掉的就絕不僅僅是這堵物理的牆了。王娟玲表示,看起來拆掉的是一堵物理的牆,但實際上它更是思想觀念的牆,體現了新農大人要走出高牆、走出象牙塔、走向社會,真正實現谷城院融合,服務社會、服務經濟的意志和決心。

太谷區委書記、山西農谷黨工委書記劉偉說:「3月25日,樓陽生書記在調研山西農谷時明確指出,建設山西農谷,要打破三個圍牆,一個是觀念的圍牆,一個是物理的圍牆,一個是體制的圍牆。物理的圍牆比較好拆,關鍵是觀念的圍牆和體制的圍牆。觀念的圍牆實際上首先要樹立一個新發展理念,使科技人才真正走出校門,把真正的科技成果寫到大地上。體制機制的這個圍牆,必須是多部門聯動的體制機制創新,比如說農業部門和科技部門聯手形成農業科技創新的一個高地,完善市場化配置要素的體制機制改革,走市場化的道路。」

多向互動促進成果轉化

谷城院一體化就是高校與產業園區以及區域內產業經濟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在許多國家都有成功先例,世界知名學府劍橋大學的學院就分布在劍橋小鎮的各個角落,美國史丹福大學是享譽世界的矽谷的孵化器和奠基者,他們之間的雙向互動也成為世界範圍內大學與高校科技園區成功融合的典範。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範永茂說:「矽谷的主要模式是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更好地做好產學研以及市場化,這種成熟的矽谷模式就是如何把高校的現實科技轉化為產業和生產力,讓他們實現有效優勢互補,真正使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

王娟玲說:「谷城院融合正是要拆掉一些無形的牆,形成政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讓他們各自發揮優勢,實現雙向互動、多向互動。現在,農大的創新創業學院、技術教育學院已經進入農谷了,這些學院靠著創新和人才的吸引力,把相關企業和產業凝聚在它周圍,星星之火最終要形成創新發展的燎原之勢。」

在太谷區小白鄉白燕村,千畝苗海是當地老百姓發家致富的一張「王牌」。正是這千畝苗海,使白燕村成為晉中市的百裡鄉村振興示範廊帶之一。為了尋求突破,綠美園林綠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隆德開始謀求與山西農谷、山西農大的合作。2018年,張隆德與農谷生物研究院合作成立了「新特優」品種研究所,通過這個平臺,教授們直接與張隆德的公司對接合作,把農大的研究成果引進給當地的農戶。不到3年時間,「新特優」品種研究所就研發、引進了20多個新品種、新技術,張隆德的公司也一躍成為北方最大的苗木種植基地之一,與張隆德合作的1000多農戶,人均增收1.9萬元。「我們的蘇丹玫瑰比普通葡萄早兩個月上市,當時是30塊錢一斤,能多賣兩三倍的價錢。」農戶們很滿意。

3年以來,山西農業大學不僅有12項科研成果在白燕村苗木基地安家落戶,還成功研發了5項新成果,校企合作讓農大農谷農戶實現了多贏。

「還有兩個最重要的項目也都建在農谷,一個是有機旱作農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另一個是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有機旱作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培養團隊、培養人才,還可以幫助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培養研發團隊。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就是讓大家都來到這個平臺上談問題、談交流、談合作、談轉換,是一個多項互動互促的局面,能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省級戰略,為我們的生產發展、產業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王娟玲介紹說。

劉偉說:「對於農谷來講,科研成果在這裡得到轉化、優化和孵化,一些科學技術也在這裡得到了應用、示範和推廣,延長了整個產業鏈,也提升了價值鏈,能夠實現由原來的賣產品向賣技術、賣品牌、賣服務轉變,一些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在農谷實驗示範,也使農谷成為新型農民的培育地和輸出地。」

深度融合顯現集聚效應

山西農谷如今成了全國四大農高區之一,農谷建設也從省級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按照「三年成勢、五年成型」的發展目標,今年農谷建設取得關鍵性突破性進展,谷城院一體化無疑是這個關鍵中的關鍵,而谷城院一體化的深度融合創新模式也很快顯現出了它的集聚效應。

如今,已經有多家農科企業集聚山西農谷總部基地。剛剛竣工的山西農谷總部基地,目前已與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研究所、中農投控集團(深圳)有限責任公司、貴澳集團等30餘家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達成了進駐協議。未來將有150餘家龍頭企業落戶這裡,山西農谷總部基地將形成一個國內外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的集聚地。

今年4月,農高區六大基地開工建設,除了山西農谷總部基地外,還有農高區科創基地、功能食品加工基地、有機旱作農業示範基地、青農聯創新創業基地和種苗花卉培育基地。六大基地涵蓋科技創新、有機旱作農業示範種植、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新品種新技術試種推廣等方方面面,合力打造一個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投資興業窪地、高新人才聚集地和技術轉化集散地。

劉偉表示,六大基地作為農谷建設特別是國家級農高區建設的主要標杆性項目,已經成為農高區的四梁八柱。除了這些,農谷還有30多個標杆性項目也在同步建設當中,未來的農谷就是所有涉農人員、涉農企業、涉農科研團隊、涉農領軍性企業匯聚的地方,他們在農谷能夠找到政策、人才、資金、信息等各種要素配套,共同形成山西農業的矽谷,最終將山西農谷打造成現代農業的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開放高地,成為農業改革的先行區,引領帶動示範輻射全省的現代農業發展。

王娟玲說:「如此一來山西農谷就成為一個創新高地、人才窪地,很多優勢資源向這個地方流動,這裡就會成為創新大平臺、成為興業的熱土地。」

山西日報記者王秀娟

本欄目內容源自山西衛視「轉型進行時」

原標題:《【轉型進行時】山西農谷 打造現代農業「矽谷」(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一行在山西農谷等地...
    、省高校園區和太原市等地,就與山西農谷開展合作等事宜進行考察對接。考察中,黃三文一行深入怡園酒莊、番茄小鎮、陽邑小鎮(杜潤生舊居)、晉中國家農高區科創基地、山西巨鑫種苗培育產業園區、山西廣譽遠國藥有限公司、山西福晉園食品有限公司、山西農產品國際交易中心、晉中喜蓉食業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學明向校區和山西農大(省農科院)品種資源研究所、太谷校區、果樹研究所等地,實地查看了解農業科技創新、深化農村改革,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建設成效亮點和谷城院一體化發展等情況
  • 徐州賈汪拓展農業價值鏈 打造產業金字塔
    伴隨著機器低沉的轟鳴聲,機械手把一袋袋麵粉碼放整齊,放入傳送帶,走馬燈似地裝上貨車。 這是記者日前在華升麵粉公司採訪時,看到的一幕生產場景。華升麵粉公司位於賈汪區塔山鎮,每天,1300噸優質麵粉從這裡發往全國,走上百姓餐桌。這家企業之所以選址塔山,背後另有深意。塔山鎮是農業產業強鎮,特色農產品種類多、品質優,而華升麵粉公司是一家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在此建廠,利產利銷,互利互惠。
  • 山西農業大學北京校友會正式成立
    與會校領導山西農業大學校友會副會長齊向民宣讀了山西農業大學校友會關於同意成立山西農業大學北京校友會的批覆。北京校友會首屆會長王有年代表山西農業大學北京校友會發言,表示北京校友會一定不負眾望,全力以赴做好工作。一是要抓住母校在山西農谷和山西太谷北方農高區建設中的發展機遇,為山西發展服務,報效祖國;二是要不斷創新創業,不斷進取,發揮校友在各行各業的集群優勢,建好校友會平臺;三是希望有更多優秀傑出的校友加入校友會,為母校的發展群策群力、建言獻策。
  • 轉型進行時招商引資「強磁場」 轉型發展「加速跑」(下)
    緊抓「六新」項目建設 堅定率先轉型發展在華為山西(呂梁)大數據中心,900多臺伺服器機櫃同時運行,它們發出的聲音,如同高速列車呼嘯而過。超快的計算速度、超大的存儲功能,讓數據中心的年產值達到5億元。在大運新能源汽車集團,每兩分鐘,一輛新能源汽車從這裡下線。組裝線上忙碌的機械臂,如變形金剛發出舒肢展臂的聲音。2020年創造了超過500億元的產值。
  • 調新調優農業產業結構 打造現代農業強市
    在謀劃和部署今年秋播工作中,我市把調新調優農業產業結構作為重點,大力培育和發展一批設施高效農業項目,通過突出高效農業發展、農業載體建設和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土地效益和農民收入「雙提高」,全力打造現代農業強市。
  • 在山西,共話能源轉型大發展
    圍繞「八個變革、一個合作」深入推動能源革命試點任務,山西以綠色低碳為方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努力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目前,山西能源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化石能源清潔化和非化石能源規模化發展並舉,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已見雛形。  胡玉亭指出,現階段,降低碳排放強度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大規模發展非化石能源。
  • 打造率先轉型 新路的「火箭軍」
    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站在未來產業發展高度,深度謀劃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將陽煤集團更名為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對於匯聚創新資源要素,形成規模集群效應,打造新材料領域領軍企業,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轉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對於我市打造七大產業板塊,重塑競爭新優勢,傾力打造晉東區域中心城,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來具有深遠影響。
  • 轉型進行時丨「搶灘」碳纖維,山西為什麼要力爭「下遊」
    聚焦高端碳材料,山西加快碳纖維的產業化培育和市場化應用,積極布局打造晉東南、晉中、晉北三大碳基新材料集聚區,推動以碳纖維為代表的碳基新材料產業搶佔先機、贏得未來競爭優勢。山西交通科技研發有限公司碳纖維材料首席專家李登華率領團隊用碳纖維新材料對橋梁進行加固。他說:「整個工程,我們用了1200米的碳纖維板,對橋梁15個梁板進行底板加固,碳纖維板和橋梁底板形成一個整體。一塊碳纖維板,它只有幾頁紙的重量,卻可承受35噸拉應力。」
  • 集約化託管「託舉」現代農業
    當前,隨著高新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物聯網農業、現代農機具、現代農業科技關鍵技術等已經打響農業現代化第一槍,栽植果樹用上了挖坑機,打藥用上了無人植保機,農田澆水用上了自動噴灌,農產品營銷走上網絡銷售。吉縣結合蘋果產業發展實際,鼓勵引導相關企業、專業合作社,在不改變農民土地承包權、收益權和國家惠農政策享有權的基礎上,以「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層組織+聯合體+金融保險機構+果農」的參與模式,對有需求的果農進行果園生產、技術、管理、銷售、農資等環節集約化託管,引領小農戶向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邁進。集約化託管,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
  • 惠新安到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調研時強調—構建靈活高效機制 聚...
    惠新安到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調研時強調—構建靈活高效機制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0-08-13 15: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惠新安到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調研
    惠新安到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調研時強調構建靈活高效機制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轉型進行時】石墨烯: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下)
    趙建新認為,山西是裝備製造業的基地,石墨烯發展能促進裝備製造業的升級換代,充滿前景的應用場景和應用市場,給石墨烯開發提供了廣闊空間。 如何把這種先發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劉兆平認為,山西有資源工業傳統優勢,例如,煤炭產業的化工優勢,可以跟石墨烯的產業化應用進行很好的結合。
  • 衢江:清流澆灌轉型花 治水催生現代循環農業樣板
    當養殖總量與環境承載力不匹配時,第一要解決的問題便是「養多少」。2013年年底,浙江打響了「五水共治」攻堅戰,衢江區曾在浙江日報「五水共治百城擂臺」專版上承諾:到2016年削減生豬65萬頭。  循環農業再升級:  沼液變廢為寶 汙水「零排放」  養豬再不能以汙染環境為代價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的共識,「怎麼養」成為了畜牧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位於衢江區蓮花鎮的衢州寧蓮牧業有限公司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化養殖、全產業鏈經營的轉型升級路,並獲得了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的點讚。
  • 山東博興:「現代生物技術」助推農業轉型升級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11月18日電(陳彬) 近年來,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呂藝鎮發揮位於該鎮的高效生態農業示範企業的帶動作用,在當地推廣使用生物組培、無土栽培等現代生物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助推農業生產轉型升級。
  • 現代農業轉型發展與食物安全供求趨勢研究
    導 讀 在全球背景下釐清我國未來農業轉型方向、生產方式轉變路徑和食物供求變動趨勢,提出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戰略和政策建議。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六大挑戰,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產品產業結構,改善農產品供求結構,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通過大樣本農戶調研數據分析發現,應不斷完善土地流轉市場和社會化服務體系來保障現代農業轉型發展。
  • 濱州:「現代生物技術」助推農業轉型升級 (/6)
    2020年11月17日,山東省濱州市,近年來,博興縣呂藝鎮發揮位於該鎮的高效生態農業示範企業的帶動作用,在當地推廣使用生物組培、無土栽培等現代生物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助推農業生產轉型升級。
  • 「富硒多倍體高產蒲公英新品系」銘賢1號試種成功 - 山西晚報數字報
    7月7日,山西晚報記者從山西農谷獲悉,「富硒多倍體高產蒲公英新品系」銘賢1號在晉中市太谷區範村鎮試種成功。範村鎮南田受村村民薛文柱的蒲公英試種基地裡,綠油油的蒲公英苗已經有一尺多高。  今年,山西智創園科技有限公司在太谷區範村鎮推廣蒲公英種植。薛文柱一家人試著栽了一畝蒲公英苗。
  • 山西「十四五」規劃:鞏固電力外送基地國家定位,提升跨區域配置...
    我們要牢記領袖囑託,堅定不移把轉型綜改進行到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中,奮力實現轉型出雛型的重要階段性戰略目標,完成好轉型發展蹚新路的歷史使命。(四)「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加快布局新基建、突破新技術、發展新材料、打造新裝備、研發新產品、培育新業態,積極發展藍色經濟,成為信創產業、碳基新材料、特種金屬材料、合成生物產業國家級研發製造基地。——特色優勢有機旱作農業科研和功能食品生產基地。依託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山西農大(農科院)、重點骨幹企業等,加強區域公共品牌創建,加快構建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和示範推廣機制,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