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傳說的獸原型探秘
龜鱉目我們通常分為龜類和鱉類,鱉俗稱甲魚,龜類俗稱烏龜,鱉與烏龜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於其甲殼退化為柔軟的肉墊。鱉科目前約7屬23種,以外表為皮膚而非角質盾片為特徵,以亞洲為分布中心,非洲和北美洲也能見到,而澳洲只有化石。玄武作為中國傳統的神獸,其人間原型自然少不了鱉類,這些長相怪異而日益罕見的爬行動物。
鱉科分為盤鱉亞科3屬6種和鱉亞科9屬22種。盤鱉亞科的種類鱉腹甲上後肢內側兩片半月形皮瓣,能部分遮擋後肢,這種構造在鱉類乃至全部龜類中都是絕無僅有。圓鱉屬包括歐氏圓鱉(見上圖)和贊比西圓鱉和盤鱉屬包括努比亞盤鱉和塞內加爾盤鱉,二者共同構成盤鱉族,僅分布於非洲,均不為人類熟知。塞內加爾盤鱉(見上圖),體長35釐米,背甲前部帶有諸多圓形突起;幼體的背甲長常有突出的脊椎骨,色彩較深,成體的背甲光滑,顏色較淺,分布於蘇丹、乍、中非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加納、幾內亞、塞內加爾、甘比亞等非洲大部分地區。
緣板鱉屬分布於亞洲,僅2種,其獨特之處在於該屬種類有大多數龜鱉類沒有的緣盾下面的骨板,如緬甸緣板鱉(見上圖)。代表種印度緣板鱉(見上圖),別名緣板鱉、印度箱鱉、平滑池龜,一般體長約25釐米,最大近40釐米,體盤橢圓形,體表有柔軟的皮膚。吻長,形成吻突,其長約與眼徑相等;鼻孔位於吻端,腹部有黃白色的斑紋,四肢較扁,指、趾間蹼發達,具爪,頭和頸可完全縮入甲內,廣泛分布於南亞、尼泊爾和緬甸等地但不常見,亞種2種,即南印度緣板鱉和安德森氏緣板鱉,也有的認為緬甸緣板鱉是該種的亞種。印度緣板鱉棲息於帶有柔軟泥底的淡水水域,常見於溪流深處。主要以水中其他小動物為食,偶爾也吃些植物。
鱉:路在何方
類別:水棲爬行動物
科目:龜鱉目鱉科
產地:亞洲、非洲、美洲
瀕危:瀕危
鱉科是遊動迅速的淡水肉食性龜鱉類,性情比較兇猛,其皮膚有在水中輔助呼吸的功能,可以在水下保持較長的時間。鱉屬僅非洲鱉(見上圖)1種,別名三爪鱉、尼羅鱉,甲長可超過1米,已記錄長95釐米,大小與亞洲的黿、小頭鱉相似,幼體背甲圓形,深棕色,滿布黃色斑點,成體斑點褪去,分類上與幼發拉底斑鱉及美洲鱉類關係較近,是鱉亞科中唯一產於非洲的成員,分布廣泛,遍布除撒哈拉沙漠以外的非洲各地及西亞和土耳其。亞洲鱉屬僅亞洲鱉(見上圖),別名亞洲巨鱉、中南半島大鱉,體長70釐米,最大1米,重50千克,吻部突起如豬鼻,幼體四肢及頭呈深藍色,有黃色斑點。成年後全身灰褐色或橄欖綠色,頭部以及四肢處斑點依然保留,分布於亞洲南部,棲息於江河、沼澤、溼地,以魚類、蛙類、甲殼類等為食。
山瑞鱉屬僅山瑞鱉(見上圖)1種,別名山瑞、瑞魚,一般背甲長7~16釐米,重10千克以上,形態與鱉相似,主要區別是頸基部兩側及背甲前緣有粗大疣粒。頭背皮膚光滑,頭前部瘦削,吻突出,形成吻突等特點,背盤呈橢圓形,背、腹甲骨板不發達,表面覆以柔軟的革質皮膚,周邊有較厚的裙邊。頭部前端突出,形成吻突,前端有鼻孔,眼小而瞳孔圓。頸長,肢扁平,僅頭、頸可縮入殼內。山瑞鱉分布於我國南部及越南,棲息於江河、山澗、溪流中,以軟體動物及魚、蝦為食,因過度被捕食和環境汙染,已淪為極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馬來鱉屬獨有物種馬來鱉(見上圖),背甲長35釐米,頭大,吻部較突出,背甲呈扁平的橢圓形,邊緣明顯筆直,呈橄欖色或褐色,幼體有1條暗黑色的中央條紋和2或3對黑心的眼斑,成體淡化或褪去,成體在甲殼上會長出鉸鏈結構,腹甲淡黃或灰色,分布於東南亞,棲息於清澈的多巖石高山溪流,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等為食。
鱉科不少物種體型巨大,但都瀕臨滅絕,如地球上最瀕危物種就是斑鱉屬的斑鱉。該屬僅2種,另一種為分布於伊拉克幼發拉底河的西亞斑鱉(見上圖),也稱幼發拉底斑鱉,瀕臨滅絕。斑鱉(見上圖),別名中華斑鱉、斯氏鱉、太湖鱉,成體體長可達2米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鱉,軀體扁平,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澤,暗橄欖綠色,布滿密集的黃色斑紋,在相當於骨質背甲部分,黃色斑紋形成橫豎交織的線紋或放射狀紋。頭、頸及四肢背面亦為黑綠色,具不規則的大小黃色斑。斑鱉主要分布我國太湖流域,國外發現於越南等地,目前全球僅存4隻,比大熊貓還要珍稀,也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黿與小頭鱉同為亞洲出產鱉科巨人,成體體長都在1米以上。黿屬包括褐黿3種,分布於紐幾內亞及澳洲北部的花背黿(見上圖),別名紐幾內亞黿,幼體及成體頸部有似小頭鱉一般的黃色縱斑紋,背甲上也滿布斑紋,背甲在幼年期密布疣粒,且疣粒連綴成行,顯得很粗糙。代表種黿(見上圖),別名藍團魚、銀魚、癩頭黿、鱉斑等,背甲長達1.29米,體重約50-100千克左右,最大100千克以上,是體型最大的鱉類之一。黿外形似中華鱉,但吻部較短,幼體有沙石色小斑點,成體背甲光滑,呈橄欖棕色或棕灰色,無斑,分布於中國南方和東南亞,棲息於江河、湖泊中,善於鑽泥沙,以水生動物為食,數量已極為稀少,和近親斑鱉同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小頭鱉屬包括緬甸小頭鱉等3種,也是鱉科體型與斑鱉、黿相媲美一類最大型的淡水龜鱉之一,如瀕危的泰國小頭鱉(見上圖),成體一般甲長1.2米,頭窄長,頭頸部和背甲上有清晰的花紋,背甲橢圓形。印度小頭鱉(見上圖),又名紋背鱉,頭較小,喙很長,成體一般灰色,但少數保持幼體美麗斑紋,背甲光滑扁平,可長1.8米以上,體重可達180-200千克,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馬來西亞西部的河流中。印度小頭鱉是一種極其神秘的鱉,白天大部分時間裡躲藏在深河底的沙子中,主要以魚類為食。
滑鱉屬也稱美洲鱉屬,共3種,分布於北美地區,如美國鱉(見上圖),又名滑鱉,甲長35釐米,背甲光滑而得名。東部刺鱉(見上圖)又稱美國角鱉、刺鱉,甲長可達54釐米,背甲呈圓形,但表面觸感有如砂紙般,粗糙,背甲前緣有圓錐狀突起,背甲呈橄欖綠或褐色,分布於加拿大最南部至墨西哥北部間,亞種7個,不少亞種瀕臨滅絕。該屬最常見也最著名的為佛羅裡達鱉(見下圖),別名珍珠鱉、美國瑞魚,甲長可達60釐米,背甲呈橢圓形;前緣較為圓滑,且有數列疣瘤並排其上,具有暗色斑紋。分布於美國南部,棲息於江河、湖泊等淡水水域,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為世界著名的經濟鱉類,我國已引進。
麗鱉屬也稱孔雀鱉,共5種,如黑鱉,主要分布於東南亞至南亞一帶,恆河鱉(見上圖),別名印度孔雀鱉,上腹甲稍微分開,形成一個鈍角或直角,胸甲很大,幼鱉的背部皮膚有細小的結節。頭部中等大小,吻約與眼窩直徑相等。眼間距離比鼻孔細小,背部呈橄欖色,頭部至頸背間有黑色斑紋,下身呈黃色。恆河鱉分布於恆河流域、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和默哈納迪河及孟加拉國和尼泊爾等地,棲息深水中,主要以魚類、兩生類、昆蟲類、甲殼類等為食,也吃水草。
麗鱉(見下圖),學名為尼氏鱉,別名緬甸孔雀鱉,甲長65釐米,甲殼呈圓形,體色橄欖灰色到橄欖黑褐色,腹板後緣有鈍圓,主要特徵背甲上有四個像孔雀眼的圓環型斑紋,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印度一帶。宏鱉(見上圖),別名孔雀鱉、印度古鱉,甲長可達60釐米,幼時背甲有疣狀突,背甲上4-6個眼狀斑明顯而排列整齊,但會隨著成長這些圓形環紋將日漸黯淡,成體顏色變深,為墨綠色,腹甲藍色,邊緣幾近白色,分布在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及巴基斯坦,棲息於當地河川或湖沼地帶,主要以魚類及小型軟體動物為食。
華鱉屬包括砂鱉等2種,砂鱉(見上圖,外形與中華鱉極為相似,但個體較小,不超過500克。該屬代表種為著名的中華鱉(見上圖),別名鱉、甲魚、元魚、王八、團魚、腳魚等,身軀扁平,呈橢圓形,脖頸細長,頸基兩側及背甲前緣均無明顯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綠色或黃褐色,背腹具甲,通體被柔軟的革質皮膚,無角質盾片,體色基本一致,無鮮明的淡色斑點。中華鱉沒有有效的亞種分化,卻存在著地理變異,在我國廣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產;國外分布於越南,被引入日本、帝汶島和夏威夷群島。中華鱉棲息於江河湖沼地帶,也見於山溪,主要以小魚小蝦、蝌蚪、螺、蚌、水生昆蟲為食,是非常珍貴的水生生物,因被人類過度捕捉供食用和藥用,野生種群數量急劇下降,急需人類保護這一中國珍貴物種。
欣賞圓鱉屬的歐氏圓鱉
欣賞盤鱉屬的塞內加爾盤鱉
欣賞緣板鱉屬的印度緣板鱉
欣賞非洲鱉屬的非洲鱉
欣賞非洲鱉屬的亞洲鱉
欣賞斑鱉屬的西亞斑鱉
欣賞山瑞鱉屬的山瑞鱉
欣賞馬來鱉屬的馬來鱉
欣賞黿屬的褐黿
欣賞黿屬的花背黿
欣賞滑鱉屬的美國鱉
欣賞小頭鱉屬的印度小頭鱉
欣賞小頭鱉屬的菲律賓小頭鱉
欣賞滑鱉屬的美國鱉
欣賞滑鱉屬的東部刺鱉
欣賞麗鱉屬的恆河鱉
欣賞麗鱉屬的黑鱉
欣賞華鱉屬的中華鱉
Author:左左302
Editor:rl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