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承天寺現「鱉王」 初步判斷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黿
泉州承天寺放生池清淤,體形碩大的「鱉王」終於現身。昨日,眾多市民前往承天寺一探究竟。對於「鱉王」的真實身份,一些專家學者在看過圖片後初步判斷,「鱉王」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黿。目前,因天氣炎熱,「鱉王」已被轉移至承天寺正殿前的放生池中。
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到現場看「鱉王」
反響 市民前往圍觀
昨日上午9時30分,記者再次來到承天寺,在為「鱉王」臨時搭建的水池邊上,眾多好奇的市民紛紛拿出手機對著「鱉王」拍照。似乎知道有人在拍照,「鱉王」不時伸長了脖子,在池子裡來回爬著。在現場,不少家長特地帶著自己的孩子過來。記者看到,幾位四五歲大的小孩目不轉睛地盯著「鱉王」,不時露出驚嘆的表情。
由於圍觀市民絡繹不絕,加之天氣炎熱,承天寺方面擔心「鱉王」不適應,昨日下午,工作人員將「鱉王」移至正殿前的放生池裡暫住,待到清淤工作結束再轉移至原來的放生池中。
專家 初步判斷為黿
「鱉王」的真實身份是什麼?記者聯繫了多位動物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其「驗明正身」。泉州東湖動物園趙園長昨日特地到現場查看,但是看到「鱉王」後,他依舊不能確認其身份。漳州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徐建剛看到圖片後,他認定該「鱉王」就是黿,很有可能是印尼一帶的品種。
擁有20多年淡水甲魚(鱉)養殖經驗的蘇先生看到圖片後認為:「『鱉王』的背部及頭部、吻部的形態,像極了山瑞鱉。但山瑞鱉的體長一般在30釐米—40釐米,體重20公斤左右。」
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科研人員妙星看到照片後認為,「鱉王」有點像斑鱉,但這一答案很快就被其否定了。他說:「斑鱉背扁圓滑,跟這『鱉王』還是有點差別的。」隨後,記者又聯繫了集美大學水產學院的黃永春教授,黃教授說:「通過圖片看,這很有可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黿,若要確定仍需到現場做進一步判斷。」
泉州市海洋與漁業管理局水技站的萬站長說:「中華鱉的體態是不可能這麼大的。通過觀察『鱉王』,除了體形較大之外,其吻部極短,不像中華鱉那樣長而尖,所以初步推斷它可能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黿。」
昨日,杭州艾綠環境發展中心的環保志願者在看到相關報導後,已從浙江趕來泉州。今日,他們邀請了專家將在現場鑑定,為進一步更好地保護「鱉王」提供相關的指導。
傳說 黿是吉祥的象徵
據悉,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黿的種群數量日趨銳減,1989年,它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民間,黿被認為是吉祥的動物,古代寺廟的放生池裡經常可以看見。
而在泉州,關於巨鱉或者黿的報導也有過多次。2012年2月20日,在南安市英都鎮一水庫中,一隻55公斤重的巨黿被發現,但遺憾的是,該巨黿被發現時已死亡。2015年4月,承天寺放生池中曾發現一隻重約15公斤的老鱉被卡死在放生池的石縫中。
黃永春教授表示:「不管『鱉王』的身份是否就是黿,但體形如此之大,確實十分罕見,必須好好對其進行保護。」(記者 蘇凱芳 文/圖)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