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白粉病是一種危害山楂生長的病害,給農戶造成極大損失,及時發現和預防白粉病,是減少農戶損失的一大措施,那麼,山楂白粉病有什麼發病特徵?如何預防山楂白粉病呢?
山楂白粉病有什麼發病特徵
1、發病特徵
山楂白粉病又稱彎脖子或花臉。主要危害葉片、新梢及果實。發病部位初期產生白色粉狀斑,嚴重時白粉覆蓋整個葉片、新梢及果面。病梢節間縮短,葉片扭曲縱卷,嚴重的枯死,病果硬化、果面粗糙或畸形,後期發病部位表面長出黑色小粒點。
山楂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閉囊殼在病葉或病果上越冬,第二年春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侵染。春季溫暖乾旱、夏季有雨涼爽的年份發病重,偏施氮肥、栽植過密發病重。
2、發生規律
(1)越冬場所。過去多認為山楂白粉病病原菌以子囊殼在落葉、病枝和病果上越冬。但據筆者觀察,在病果上未發現病原菌的子囊殼;室內檢測證明新梢上也無越冬病原,病葉經室內檢測,可檢出大量的病原菌子囊殼。因此,筆者認為感染山楂白粉菌的葉片為該病病原菌子囊殼的惟一越冬場所。
(2)消長規律。調查表明,4月初在落葉上越冬的子囊殼遇雨後放射的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侵染根櫱、新梢、嫩葉、幼果,引起發病,後隨氣溫升高,發病部位的病原菌陸續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新梢生長、開花、坐果期是病害流行期,新梢停止生長、高溫來臨時,子囊殼開始形成,侵染危害逐漸減輕。4月下旬至5月下旬為病害流行期。進入6月份發病緩慢,6月中旬病葉上的菌絲收縮逐漸形成子囊殼越冬。
(3)病原菌孢子萌發的溫度。結合氣象資料分析表明,子囊孢子萌發溫度為11~14℃,17~21℃為分生孢子侵染的適宜溫度,超過23℃不利於白粉病發病。
(4)病害流行條件。春季溫暖乾旱,並伴有小量降雨,夏季多雨,氣候涼爽的年份有利於病害的發生與流行;生長衰弱的山楂樹易感病,且發病較重;生長勢強者發病晚,且危害輕;楂園偏施氮肥,栽植過密,載果量過大、管理粗放的果園發病重;根櫱及實生苗易感病,也是當年重複侵染的主要病原。
(5)發病與品種之間的關係。2004年6月中旬,筆者對不同品種的發病情況進行系統調查,每品種隨機調查10株樹,共調查1 000片葉和果實的發病率。結果表明:大金星、大綿球較抗病,病葉率分別為5.1%和10.7%,病果率分別為1.6%和6.3%。較抗病品種的葉片受白粉侵染後,病斑擴展緩慢,形成褐色枯死圈,菌絲層薄;果實發病多在果實胴部侵染,病斑小,多不形成畸形果。大敞口抗病性差,病葉率為34.5%,病果率高達10.6%,病斑擴展快,很少形成褐色枯死圈,菌絲層厚,侵染果實多在果柄處,常造成畸形果。
3、傳播途徑與發病條件
以閉囊殼在病葉或病果上越冬,翌春釋放子囊孢子,先侵染根藻,並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春季溫暖乾旱、夏季有雨涼爽的年份病害易流行。偏施氮肥,栽植過密發病重。實生苗易感病。
4、定植後的管理 1. 肥水管理
(1)秋施基肥
山楂果實採收後至落葉前畝施有機肥3000~4000千克或生物菌肥500千克,並加施尿素20千克、硫酸鉀20千克。施肥方法:盛果期樹為放射狀溝施或全園
撒施,幼樹為環狀溝施,開溝深度30~40釐米,施肥的同時應結合刨樹盤,徹底清除樹冠下根櫱。上凍前及時澆封凍水,以利樹體安全越冬。
(2)追肥
①土壤解凍後至萌芽前
株施尿素0.5~2千克,補充樹體營養,提高坐果率,同時灌透萌芽水。
②果實膨大期
應追施氮磷鉀複合肥,每株施肥1~1.5千克,或者每株追施生物菌肥1.5千克;土壤乾旱及時灌水,有利於增大果個,提高果實品質。
③葉面噴肥
生長季節新梢速長期每隔10天噴1次0.3%的進口尿素水溶液,共噴施2次;8月份果實膨大期噴施2次0.3%磷酸二氫鉀溶液。
2. 修剪
(1)冬剪
①培養合理的高光效樹形
根據隆化縣山楂果園現狀,採用雙層五主枝疏散分層形或一層主枝自然開心形。株、行距為3×4米的果園,樹高控制在2.5~3米,開心形主幹上合理配置2~4個主枝。選留兩層主枝的,上層主枝長度不超過下層主枝的2/3,層間距80~120釐米。
②疏枝回縮培養結果枝結
修剪中應採取疏枝、回縮和培養結果枝組相結合的原則疏除病蟲枝、枯死枝、交叉枝、重疊枝、並生枝、輪生枝、三叉枝和密擠枝。疏除後,既解決了光照又集中營養、同時減輕病菌蔓延。只要兩側枝量夠用,一般不留背上枝組,兩側空虛需要選留背上枝組的,其高度不超過15釐米,粗度不超過主枝的1/2。一個結果枝上花芽量大時,直接剪留到距骨幹枝最近的一個花芽處,防止內膛光禿,結果部位外移。冗長細弱的結果枝芽不飽滿,每年生長量小,既使有花芽也很少坐果,這些枝多採用回縮修剪,以復壯結果枝組。如果當年落頭開心、去大枝量比較多時,小枝要儘可能多留些。
(2)夏季修剪
及時清除骨幹枝上的萌櫱,冬剪刺激隱芽萌發的徒長枝;有生長空間的,每隔15釐米留一個枝,儘量留兩側枝;當徒長枝長到10~15釐米時及時摘心,促生新的分支,培養成緊湊型的結果枝組,沒有生長空間的徒長枝儘早直接疏除。
3. 生長調節劑的使用
盛花期和花後10天各噴一次50毫克/千克「九二O」,可提高坐果率,增加單果重,促進果實著色和提早成熟。
病蟲害防治 1. 春季及時刮除主、側枝上的粗皮和老翹皮,樹萌芽前噴一次波美5°的石硫合劑(加0.3%的洗衣粉做粘著劑),要求噴勻、噴細,噴藥達到水洗狀,用於防治白粉病、蚜蟲、紅蜘蛛、蚧殼蟲及食心蟲等病蟲害。
2. 紅蜘蛛的防治:當樹冠內膛葉片背面紅蜘蛛的蟲口密度達到2頭/片葉時用藥,噴2次阿維菌素或蛾蟎靈等殺蟲,要求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時期為6月初至6月上中旬。
3. 蚧殼蟲防治:當蚧殼蟲蚧殼內一半為粉狀時及時用藥(此時正是若蟲孵化期),為6月底至7月初,可使用菊酯類或波美0.5°石硫合劑、柴油乳劑(塗抹枝幹)和阿維菌素等噴霧防治。
4. 進入7月後,每隔15天噴一次藥,可使用菊酯類、阿維菌素、滅幼脲3號等殺蟲劑,同時混配甲基託布津、大生M45、多菌靈等殺菌劑,主要防治蛀果害蟲、食葉害蟲、山楂白粉病、山楂花腐病和果實水銹病。
如何防治山楂白粉病
1、加強栽培管理。控制好肥水,不偏施氮肥,不使園地土壤過分乾旱,合理疏花、疏葉。
2、清除初侵染源。結合冬季清園,認真清除樹上樹下殘葉、殘果及落葉、落果,併集中燒毀或深埋。
3、藥劑防治。發芽前噴波美5。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倍液,落花後和幼果期噴灑波美0.3度石硫合劑或45%晶體石硫合劑3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超微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4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2500倍液,15-2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如何防治山楂銹病
發病症狀 為害葉片、葉柄、新梢、果實及果柄。葉片發病時先產生橘黃色小圓斑,直徑1-2mm,後擴大到4-10mm,稍凹陷,有黑色小粒點。發病後1個月葉背病斑突起,產生灰色至灰褐色毛狀物,破裂後散出褐色鏽孢子。最後病斑變黑,嚴重的乾枯脫落。葉柄染病,初病部膨大,呈橙黃色,生毛狀物,後變黑乾枯,葉片早落。
病原 梨膠鏽菌山楂專化型 Gv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 f. sp. crataegicola 和珊瑚形膠鏽菌G. clavariiforme(Jacq.)DC.,均屬擔子菌亞門真菌。
發生規律 1.侵染循環
病原以菌絲在檜柏針葉、小枝及主幹上部組織中越冬。春天遇充足的雨水,冬孢子角膠化產生擔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為害。展葉20天以內的幼葉易感病。展葉20天以內的幼葉易發病;展葉25天以上的葉片不再受侵染。
2.發生因素
(1)寄主抗性:目前國內絕大多數栽培品種均發病。(2)環境:該病的發生與5月份降雨早晚及降雨量正相關。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砍除轉主寄主。山楂園附近2.5-5km範圍內不宜栽植檜柏類針葉樹。若有應及早砍除。
(2)藥劑防治:①發芽前後,可噴灑波美5度石硫合劑除滅檜柏上的冬孢子。②冬孢子角膠化前及膠化後噴50%硫SC 400倍液,或15%三唑酮WP 1000倍液,或25%敵力脫EC 3000倍液,或15%三唑酮WP 2000倍液加25%敵力脫EC 4000倍液,或15%三唑酮WP 20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WP 1000倍液。隔15天噴1次,連續1-2次。
山楂白粉病對山楂的生長及結果有重大影響,因此,種植戶要多加用心,及時做好山楂白粉病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