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已經進入六月份,這時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氣候炎熱的夏季。夏季氣溫高,降雨多,空氣和土壤的溼度增加,容易滋生各種病蟲害,給廣大農民朋友在田間管理上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最近,有朋友諮詢我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擔心如果前期沒做好預防,後期防不住,會影響到黃瓜的品質和產量。
夏季是黃瓜白粉病發生的盛期。黃瓜白粉病又名「白毛病」、「粉黴病」,具有危害範圍廣、潛育期短、流行性強的特點。黃瓜白粉病在南北方的黃瓜上均普遍發生,一般在黃瓜生長中、後期是高發期,導致葉片枯黃、植株乾枯,條件適宜時,幾天的時間內,即可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積減產。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黃瓜白粉病的綜合防治,內容主要包括:黃瓜白粉病的病發症狀、發病規律、發生時間和防治措施,希望大家能抓緊預防,從而保證黃瓜優質高產。
一、黃瓜白粉病的病發症狀
黃瓜白粉病以葉片受害最重,其次是葉柄和莖,一般果實不受到危害。發病初始,在葉片正、背面產生白色近圓形的粉狀斑點,
逐漸擴大成邊緣不明顯的大片白粉區,表面生有白色粉狀黴層,布滿葉面,好像撒了層白粉。
抹去白粉,可見葉面褪綠,枯黃變脆。
發病嚴重時,葉面遍布白粉狀物,病斑逐漸擴大,連接成片,並且在病斑上存在許多黑褐色顆粒,白色粉狀到後期將變成灰白色,
直至整個葉片枯死。白粉病也可使葉柄和嫩莖受害,症狀與葉片上的相差無幾,但病斑較葉片小,粉狀物也少。一般來說,上部葉片比下部葉片少,
葉片正面比背面少。黴斑早期分布較遠,後期逐漸蔓延,連接陳一個大黴斑,嚴重時可覆蓋整個葉片,使光合作用嚴重受阻,正常的新陳代謝也受到抑制,造成植株早衰,黃瓜產量下降。
二、黃瓜白粉病的發生規律
(一)病原
引發黃瓜白粉病的病原菌為子囊菌亞門專性寄生真菌單絲殼白粉菌,系專性弱寄生菌,只在活寄主上存活。分生孢子梗圓柱形,分生孢子長圓形,無色,單胞。閉囊殼褐色,球形,殼內有1倒梨形子囊,內有8個橢圓形的子囊孢子。分生孢子產生的適宜溫度為15~30℃,相對溼度75%以上。
(二)發生原因
1. 溼度與發病的關係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發的溼度範圍較大,但如果有水滴在葉片上時,孢子吸水膨脹,繼而引起孢子破裂,這對孢子萌發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當周圍環境乾旱缺水,會導致白粉病發病更加嚴重,這是因為乾旱使寄主表皮細胞的膨壓下降,有利於白粉病菌對表皮的侵入。白粉病常先於霜黴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溼度的差異。
2. 溫度與發病的關係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萌發需要較高的溫度,在10~30℃的溫度範圍內都可以萌發,其中,以20~25℃最適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的抗性弱,壽命短,在26℃左右只能存活9小時,30℃以上、-1℃以下會快速的失活。溫室、大棚內比較容易滿足白粉病菌的溫、溼度條件。因此,對於種植在溫室、大棚的黃瓜來說,白粉病是一種主要的病害,發病較重。
3. 生育期與發病的關係
自然條件下, 黃瓜在苗期不發病,植株田間生長前期出現零星病葉,初花到盛花期(5~7 月)是植株發病的高峰期,10 月中下旬以後,隨著氣溫下降病情不再擴展,進入休眠期。
4. 土壤與發病的關係
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嚴重板結、管理粗放的田塊發病較重;砂壤土比粘土發病率低。
5. 栽培管理與發病的關係
田間或大棚管理粗放、施肥不平衡或施肥不足、土壤含水量低、灌溉不及時、植株長勢若、抗病性降低等致使發病較重;澆水過多、氮肥過量、植株徒長、田間通風不良、溼度增高等也有利於白粉病的發生。不同品種對白粉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同,一般來說,抗霜黴病的比較好品種也能抵抗白粉病。
三、黃瓜白粉病的發生時間
北方病菌以閉囊殼隨病殘體留在地上或溫室、塑料大棚瓜類作物上越冬。 南方病菌以在寄主上以菌絲或分生孢子的形式越冬或越夏,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落在寄主葉片上,先產生芽管和吸器,以便可以從葉片的表皮侵入,菌絲體附著在葉片表面,從萌發到侵染只需要24 小時,每天可長出3~5根菌絲,5天後在侵染部位可形成有一簇白色菌絲病斑,7天後就可成熟,並產生分生孢子快速傳播,進行再次侵染。
露地黃瓜苗期不發病,生長前期可出現零星病葉,初花到盛花期(5~7月)是植株發病的高峰期,9月中下旬以後,隨著氣溫下降病情不再擴展。
四、黃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應採取以選用抗病品種為主,加強栽培管理並結合藥劑防治的綜合防治的措施。
1. 選擇抗病品種
不同品種對白粉病抗性存在差異,有些品種露地栽培基本不發病,在生產實踐中因地制宜地選擇使用抗病和耐病品種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如魯黃瓜4號、魯黃瓜10號、濟南密刺、津研4號、津春5號、津雜1號、津雜2號、津優1號、津優30號、夏豐1號、滬雜6號、遼研白峰、日本秋綠、韓優瓜王、夏青4號等。
2. 培育無病壯苗
育苗前應對育苗基質進行消毒,1m3基質中加入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20~30g混勻,播種後可再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施在葉片表面。加強黃瓜秧苗的苗期管理,白天溫度保持在20~25℃,夜間溫度控制在16~18℃。定植前噴灑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
3. 加強栽培管理
每畝施充分腐熟的優質圈肥5000~7500千克,磷鉀肥25~30千克作基肥,有條件的地區也可以施一些雞糞、大糞幹、草木灰等。結瓜期分3~4次追施速效氮肥和追施葉面肥。溫室大棚栽培黃瓜為防止植株早衰,還要進行二氧化碳施肥,以提高植株抗病性;
栽培方式應採用高畦栽培和地膜覆蓋,使黃瓜根系得到保護;綁蔓或吊秧要抓緊,並進行中耕除草,將枯黃病葉和底葉摘除,帶出田外或溫室大棚外集中處理;適當控制澆水,露地黃瓜更應該及時中耕,並做好排水措施,尤其在雨後,能夠有效的減少田間相對溼度。溫室大棚要儘可能增加光照、加強通風。
4. 清潔田園
秋末冬初,將病株、落葉及時收集,併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菌源。 5~8 月份保持清潔衛生的栽培環境,經常及時清除病枝、老葉和掉落的殘花敗葉,消除滋生病害的隱患
5. 生物防治
發病初期,可用2%農抗120水劑200倍液或發病前噴27%高脂膜100倍液保護葉片,在葉面上形成1層薄膜,阻止病菌侵入,造成缺氧條件使白粉菌死亡。使用2%小蘇打500倍液在發病初期噴灑,每3天1次,連噴5~6次,也可獲得良好防治效果。
6. 化學防治
在病害發生前用25%醚菌酯懸浮劑1500~25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6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預防。發病初期可選用62.5%腈菌唑·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800~1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溼性粉劑+70%丙森鋅可溼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視病情5~7天噴1次;當田間病害較重時可用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500~2000倍液、40%氟矽唑乳油4000~5000倍液或30%苯甲·丙環乳油3000倍液等噴霧防治,7~10天噴1次,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