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北極和南極,嚴格來說都是寒冷的沙漠,而且降水量很少。這兩個地方的冬天都是冰天雪地,夏天也仍然有些寒冷,儘管由於全球變暖,南北兩極也只能用「越來越不那麼寒冷」來形容……
看起來南北兩極似乎沒什麼不同,其實不然。南北兩極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季節,在一年中南極正處於夏天時,北極則正好相反是冬天,而且南極通常比北極更冷。這是海洋性氣候使北方氣溫變暖的結果。
南北兩極還有其他更微妙的區別。北極大部分是海洋,北極極點距離最近的陸地有700多公裡遠。南極洲主要是一個冰原,南極極點距離最近的公海約1300公裡。
南極幾乎全是冰,而北極有高山、丘陵、平原、河流、苔原和針葉林。換句話說,北極有豐富的植物生命,而南極在只有2%沒有冰的地方,生長著稀疏的植物。
北極野生動物和南極野生動物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北極有植物和直飲淡水,它能夠養活幾種大型陸生哺乳動物以及較小的齧齒動物和昆蟲。而在南極,植物群落很少,直飲淡水更少,所以陸生動物相對稀少,在那裡最大的陸生動物被稱為「南極洲的大象」,要比企鵝小很多很多。至於是什麼?我們先不急著揭開答案。
北極橫跨歐洲、亞洲和北美,動物們可以在冬天遷徙到溫暖的地區,然後夏天再回來享受那裡的多產和陽光。大多數北極動物生活在苔原(針葉林以北的開闊平原)。
北極野生動物很多,比如生活在海洋裡的虎鯨、白鯨和海豹等,還有雪鴞、海雀和其他耐寒的鳥類,陸地上的動物更多,比如旅鼠、松鼠和北極野兔,還有北極狼、駝鹿、麝牛等等,其中最大的陸生動物當屬北極熊,但嚴格意義上的最大純陸生動物,應該是體重可以達到410公斤的麝牛。
與物種豐富的北極相比,南極就顯得沒有那麼「好客」了。由於南極植被少,多是大面積被冰凍的虛無,也只有原始的海岸線附近才能給野生動物們一線生機。
沿著這些海岸線,更多看到的南極動物是久負盛名的企鵝、曬太陽的海豹和一些其他遷徙鳥類,其中有一種鳥被稱為「最強遷徙者」,它就是北極燕鷗。北極燕鷗以每年從一個極地地區遷移到另一個極地而聞名,它們每年在北極和南極之間往返飛行超過40000公裡,是已知遷徙路線最長的動物。
在南極最大的陸生動物是南極蠓,也被稱之為南極搖蚊,是一種不會飛的蚊子。它是在南極發現的唯一真正意義上的昆蟲,也是唯一可以全年生存在南極的昆蟲,同時還是截至2014年已知昆蟲基因組最小的。
其實原本南極蠓並非是南極最大的陸生動物,但在1876年南極狼被人類滅絕之後,它才被迫登上「南極最大陸生動物」的王座,後來更被人們戲稱為「南極洲的大象」。
南極蠓很小,小到需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仔細。它們成年體長只有2-6毫米,這種細小的、六足的節肢動物通常還不到一毫米長,與其他昆蟲相比它們更原始,很可能與現代昆蟲的遠古祖先相似。它們生活在沿海地區附近的巖石下,以真菌和細菌為食。
昆蟲在地球上隨處可見,但生活在想要在南極生存,南極蠓就必須有一些應對嚴酷環境(極寒、乾燥、大風和高鹽度、高紫外線輻射)的生存手段。它們可以主動減慢新陳代謝以節省能量,當冬天臨近時,它們體內開始產生一種甘油(類似於防凍液),這種甘油可以降低它們的冰點,讓自己儘可能的不被凍上。
但這並不意味著南極蠓不會被凍死,如果太冷,它們就會被凍成固體,那就完了。事實上南極蠓不能在零下15攝氏度的溫度下生存,溫度高於10攝氏度也會在一周之內將它們曬死。
而南極蠓卻能在有時低至零下40攝氏度的區域生存,因為它們會躲在地下一米以下的地方,那裡的常年溫度穩定在0 - 2攝氏度之間,全年很少低於零下攝氏度。
接下來我們在聊一聊企鵝,它要比南極蠓打了不知多少倍,為啥卻不是南極最大陸生動物呢?因為企鵝並非是陸生動物,它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
在南極冰原上因為沒有掠食者,企鵝翅膀進化的只需要划水而不需要飛行,這也正是「冰原無猛獸,蚊子稱霸王」的原因所在,而且這種「蚊子」還不會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