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還對宇宙一無所知的年代裡,月亮有著與太陽同等的地位,因為從地球上看起來,太陽和月亮就是一般大的,一個統治白晝,一個主宰黑夜。
現在人類對於宇宙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也知道了月亮和太陽所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是怎麼一回事,其實原理很簡單,太陽的直徑大約是月球直徑的400倍,而地月之間的距離大約為地日之間距離的1/400,所以在地球上看起來,太陽和月亮自然就是一般大的了。月球現在已然成為了人類最為熟悉的地外星球,人類不僅已經親身踏上了月球的土地,而且也已經一覽了月球背面的風貌,但這並不是說月球對於人類而言就沒有秘密了,事實上關於月球還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而最為典型的一個就是月球太大了,作為一顆衛星,它甚至超過了主星的1/4。
月球的直徑為3476千米,算不上是一顆很大的天體,但問題在於月球所繞行的主星,也就是地球的直徑也不過1.27萬千米而已,也就是說月球的直徑超過了地球直徑的1/4。
這有什麼問題呢?問題就在於這種比例在太陽系的行星之中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是非常離譜的。先來看看木星,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其質量比其餘七大行星加總的2倍還要多,它就像一顆不會發光發熱的小太陽一樣,擁有諸多的追隨者。木星的衛星數量達到了79顆,而其中最大的一顆就是木衛三了,它的直徑大約為5200千米。顯而易見,木衛三是一顆比月球更大的衛星,但關鍵在於木星也比地球大多了,木星的直徑約為14.3萬千米,也就是說木衛三的直徑只有木星的1/25左右。
比地球大的木星是如此,比地球小的火星也是如此,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直徑只有6900千米,約為地球的一半,但它的衛星數量是地球的一倍,它擁有兩顆衛星。
火衛一是火星最大的衛星,它的直徑大約為12千米,快接近火星的1/600了。木星和火星是如此,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和它們的衛星大小之比也大體如此,就無需再一一舉例了。為什麼這些行星與衛星的比例都如此小呢?其實這才是正常的,因為行星的衛星無非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原生的,另一個是捕獲的。原生的衛星就是與行星一同形成的衛星,它們與行星的關係就和行星與恆星的關係非常類似。在恆星形成的時候,大量的物質凝聚坍縮成為恆星並吸附周圍的物質,只有外圍極少量的邊角料會組成行星,所以太陽自己就佔據了太陽系物質總量的99.86%。
恆星如此,行星也是如此,先形成的天體會佔據絕大部分的資源,所以能夠留下來組成衛星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衛星與行星的比例不會太大。
原生的衛星不會大,被捕獲而來的衛星就更不會大了,甚至於它們會比原生的衛星更小。這是因為如果一顆天體過大,那麼行星是無法將其捕獲的,最好的例子就是火星,它的兩顆衛星都是捕獲而來的,所以它們和火星相比,個頭也非常的小。現在明白為什麼直徑超過地球1/4的月球顯得那麼不正常了吧?不過一個天體既然存在,那麼就必然有它的道理,不正常的比例必然意味著一種不尋常的誕生方式,科學家們認為月球很可能是被撞出來的。
科學家們認為在地球形成早期,地球軌道上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天體,並將這個假想的天體命名為忒伊亞,而忒伊亞這個名字是希臘神話中月神的母親。
由於天體之間存在著相互的引力作用,所以兩顆軌道過近的天體是無法相安無事穩定運行的,於是在某一時刻,二者相撞了,相撞所產生的碎片在地球的周圍形成了一個類似於土星的行星環,之後,這個行星環中較大的碎塊開始合併周圍的物質,最終形成了一顆新的星球,它就是月球。忒伊亞撞擊說雖然是一個假說,但它也是關於月球形成最合理的解釋。其實在太陽系中大比例的衛星並不止月球一個,雖然太陽系中其它行星的衛星與主星相比都很小,但太陽系中有一顆矮行星,也就是冥王星,它就擁有一顆很大的衛星,卡戎。卡戎圍繞冥王星運動,而它與冥王星的比例比地月之比還要大,它的直徑達到了冥王星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