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我是科學家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收錄於話題#我是科學家 · 演講合集99個
我的工作就是去挖掘地質遺蹟的美——尋找和發現美的地質景觀、現象,然後進行科學解讀,再評價它的科學價值,最後把它開發成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
在我眼裡,每一塊石頭都有生命。我看見每一塊石頭都想解讀它,看到每一個地層都想了解它形成時的環境,看到所有生長在石頭上的花草植物,我都想知道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這也是我未來要繼續研究的一個工作。
2020年6月13日,「我是科學家」第21期演講現場,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遺蹟調查監測室主任董穎,帶來演講《如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董穎演講視頻:
以下為董穎演講實錄:
大家好,我是董穎,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
我是學地質的。以前,大家覺得地質和生活相距很遠,但我學的是水文地質,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比如說礦泉水、大家喝的地下水,還有我們熟悉的溫泉,以及現在正在找的乾熱巖、地熱能,另外,一些基礎工程,像調水工程、隧道等等,都需要水文地質的知識。
除此之外,鐵路線規劃也和水文地質相關。高速鐵路要很平穩,就要保證地面不能沉降——平原地區涉及到地面沉降的問題,都和地下水有關係。
所以,我學的都是和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地質知識。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精神世界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就要去尋找詩和遠方——而為大家尋找詩和遠方也成了我後來的工作。
那什麼是「詩和遠方」?
在地質人眼中就是地質遺蹟。下面幾張圖片是地質遺蹟的不同類型,都很美吧?
我的工作就是到這些地方去挖掘美——尋找和發現美的地質景觀、現象,然後進行科學解讀,再評價它的科學價值,最後把它開發成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
每個認識我的人都很羨慕我的工作,但實際上我的工作有時候也有危險性,也很艱苦。
我要經常去野外,把地質和風景融合在一起,再展示給人們,讓人們認識這裡最好的美景是在什麼時間。
比如,你想看仙境一般的景觀,就要把山和雲結合在一起;你想看最美的山,就要在花開的季節;你想認識火山,就要研究火山噴發後留下了什麼樣的跡象、景觀。
所以我這份工作聽起來非常美,這也是我特別喜歡這份工作、享受其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許多地質景觀都在地面以上,今天我來帶大家認識一下地面以下的景觀——天坑。
2016年,我們在北緯32-33度發現了陝西漢中天坑群,它是全球同緯度地區唯一存在的天坑。如果再早幾年,我們沒發現這個天坑群,你去跟巖溶地質學家說這個緯度存在天坑,他們不會相信,因為天坑存在有條件:
首先,它必須在灰巖地區;其次,它和地下水有很大關係。
而在以前,普遍認為這個緯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我們現在證實了在這個緯度存在天坑,是一個重大發現。《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認為它是「21世紀地理大的發現」,發行過一期專門報導。
那麼,什麼是天坑?在專業的術語裡,它是直徑和深度都大於100米的大型巖溶漏鬥。
天坑這個術語,也被收錄進了《世界洞穴百科全書》裡。
在地表從上往下看,有很多這樣小小的坑,但是小的不叫天坑,達到一定規模的才叫天坑。
標準的天坑四壁垂直,整個形態非常圓。
天坑的形成有很多不同原理:有的是從底下塌下去的,還有一些是水從上面,一點點溯源侵蝕過去。
這張圖中,上面的水從天坑流下來。水大時,就像天女散花一樣,一朵一朵噴下來;水小時,就像珍珠散落一樣,一滴一滴濺起來。
這樣的景觀會給我們一種很美妙的感覺。尤其是特別熱的天氣,到這些地方去,會給人一種特別舒心的感覺,就想在那裡不走了,很涼爽。
大家知道洞穴裡溫度比較低,比如我們去溶洞遊覽,哪怕夏天也要穿一件厚一點的衣服。它裡邊會很涼爽,其實它能保持一個固定的溫度——18度左右。在天坑底下也會有這樣的感覺,一下去就感到很涼爽。
後來,我們在漢中鎮巴圈子崖也發現了天坑,號稱海拔最高天坑——1700多米。而且它頂上的形態像一個腳掌。在遙感圖上看的會更清晰,因為周圍都是綠色的,只有它是裸露的。
這個天坑從下面走的時候會聽到水聲,因為它越過峰叢窪地,有地下河通過,能聽到叮咚的泉水聲和水流潺潺聲。人經過就不想離開了,只想躺在那,感受這種寂靜和美妙的聲音。
我們還研究了一個當時被稱為「最美天坑」的落水洞天坑。「最美」的評價來自法國洞穴探險專家讓——他說這是他見過的最美的天坑。
我也曾去過落水洞天坑,而且是我帶著一隊人下到這個天坑。
其實下天坑的路,是有點痛苦的,需要老鄉前面開路,幫我們把荊棘砍去,開出道路來。
穿紅色衣服的就是我。我每次出去都裝備特別全,要戴著護膝、帶著拐杖,到洞裡要戴安全帽,還會準備一雙好鞋子。
有的地方要拴繩子,因為它很滑,會摔跟頭。上圖是陝西地調院的工程師在幫我們拴繩子。後面有一大堆人,在前面走的人要把繩子拴起來。
我們要下到天坑裡,走不下去、沒有路可走的時候,就只能用懸索下去。懸索是一個很專業的工具,需要專業的培訓。
下到坑裡就有很多驚喜了,會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左邊這張是落水洞的坑底,右邊這張是伯牛坑的坑底。
這個飛貓是在天懸天坑發現的,杜鵑花是伯牛坑底的,剛好我同事張老師去的時候趕上了,我去的時候只能看到一棵樹,並沒有看到花。
但我看到了「藍瘦香菇」和豆芽,我覺得也是很有意思的。
尤其這個香菇,大家看它萌萌的很有意思。這顆豆芽能長到60公分那麼長,這在平常是不可能的,在家裡養都不太容易養這麼長。但在洞穴裡,溫度和溼度合適就能長到這麼長。
說了天坑,我們再來說說巖石。這兩張照片是我2020年4月份,在瓊中拍的一個照片。
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解讀,左邊這塊花崗巖是2.5億年左右的,右邊這塊變質巖就是10億到16億年前中元古代的(距今約1600百萬年前——1000百萬年前)。我們通過這兩塊巖石,能把整個景區的地質年代史延伸到更遠以前,給人們更多的想像空間。
說到中元古代的巖石,就不得不說薊縣剖面。薊縣剖面是中元古代剖面裡邊最完整的,在全球體系裡邊也研究得最深,有100多篇論文來研究它。從20世紀30年代,我們的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它。
它整個長度有24公裡,厚度有9000多米,裡邊有疊層石。最明顯的就是疊層石了,它有生物沉積,還有灰巖、白雲巖、瘤狀灰巖,以及竹葉狀的灰巖,在這套地層裡都能看見。
薊縣地層的巖石,還能解讀出不同的巖石的年齡。
廣東韶關丹霞山是中國丹霞地貌的命名地,也是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而且現在它的科普,也是所有地質公園裡做的最好的。不僅能認識這些巖石,還能去識別各種鳥類,認識各種植物。
丹霞山非常高大,但丹霞地貌裡還有非常小的、特別漂亮的景觀——龜裂紋和玫瑰花瓣。
當巖石形成球狀,且這種球狀結構形成一個剖面的話,看上去就會像玫瑰花一樣。這些龜裂紋形成的原因與巖石本身的結構性質相關,也和形成地貌的環境相關。
很多我們做的地質公園,都是對地質遺蹟和地質科學的挖掘。這就是真正地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像我前面說到的薊縣(現在叫薊州區),從地質公園建立以後,農家樂已經發展到1300多家。它的常州村現在已經非常富有了,那個村書記也是很有情懷的人,他自己還建了一個地學博物館。
我們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地質遺蹟開發、利用,變成地質公園,然後推動地方的旅遊業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僅是一句話,它需要很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人的付出。我們地質學,我覺得是走在最前面的。
我們先把綠水青山的科學意義解讀出來,讓它具有更深的科學內涵,然後把它變成一個景區,讓更多的人去感受它、認識它,然後去保護它,形成人們心中的詩和遠方。
這就是我今天要給大家傳遞的一個信息,也是我感到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因為當你看到一塊原來什麼都不是的,原始的生態環境,通過你的打造,通過你的參與,讓它變成了人人皆知的美景,讓它變成了世界級的景觀公園,你這種自豪感、成就感和你的這個快樂無法用語言來表述。
我85年大學畢業,從事這個工作已經30多年了。
當年學這個專業的原因,是我父親說我性格很簡單直爽,不會拐彎抹角,要學這些男生多女生少的專業,這樣我容易生存下來。
我們學校——長春地質學院是李四光親手建立的,曾經非常重要,就像現在的211大學一樣。但現在沒有了,它和吉林大學合併了。合併的時候,我們都有找不到家的感覺,其實有點遺憾。
但是我們這個學校曾經出過很多人才,很多搞石油煤炭等礦產的專家。還有一些國務院參事,勘察大師及二院的院士!
在我眼裡,每一塊石頭都有生命。我看見每一塊石頭都想解讀它,看到每一個地層都想了解它存在、形成時的環境。看到所有長在石頭上的花草植物,我都想知道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這也是我未來要繼續研究的一個工作。
用我們地調局前任的王昆副局長的一句話來說:地質工作,就是要有一雙「慧眼、情懷、創意、執著」。
這8個字就是——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讓更多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我的演講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聆聽。
演講嘉賓董穎:《如何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攝影:VPhoto
作者:董穎
監製:吳歐
策劃:麥芽楊
編輯:範可鑫
排版:夏曉茜
在「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後臺回復「演講」,或者點擊菜單欄「演講」,即可看到更多科學家演講。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本文版權屬於「我是科學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iscientist@guokr.com
原標題:《在我眼裡,每塊石頭都有生命 | 董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