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科學」二字,人們的本能反應不是頂禮膜拜,就是嚴謹枯燥。科學家們也都是智商超高,不食人間煙火的存在。
但實際上,當科學家們搞笑起來,那畫風轉變也是讓人令人猝不及防......
在科學界,毫無疑問諾貝爾獎象徵著最高的榮譽,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科學界還有一個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s),憑藉一己之力支撐著整個科學界的沙雕畫風。
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 Prizes)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其名稱來自Ignoble(不名譽的)和Nobel Prize(諾貝爾獎)的結合。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這些五花八門的研究證明了:科學家一旦騷起來,段子手都得集體失業!
今天烤鴨君就精選整理了幾個經典搞笑諾獎,咱一起看看「清奇的腦洞+嚴謹的精神」都搞出過啥子「大新聞」。
吸貓有害身體健康
貓咪這種毛茸茸的生物,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治癒界的NO.1,憑藉其可愛的外表和傲嬌的性格已經成為了當代青年生活的標配。
但是科學家們發現,貓咪可能還會「致鬱」。
據美國醫學教授漢諾瓦的奇怪發現,同樣是被咬,被貓咬過的人,41%都患了抑鬱症。而被狗咬過的人,只有29%,就是這樣一個貓奴看了想打人的結果,讓他獲得了搞笑公共衛生諾獎。
但是,他也沒有說到底是抑鬱症的人愛養貓還是貓體內的寄生蟲會損害大腦,反正,貓主子們注意一下就行啦。
袋熊便便,你為何很方
袋熊,作為和袋鼠一樣的有袋類動物,也是澳大利亞的一種特產。它最大的特長是,能生產立方體的便便。這是地球上絕無僅有的技能,從未在第二種動物身上發現過。
2018年,喬治亞理工學院的一群勇士,在隊長妹子Patricia Yang的帶領下,找出了這項神秘技能的來源:袋熊腸道的最末端,是一段擁有獨特彈性的組織。當它擴張的時候,橫截面就會變得近似正方形。
不過,便便有多方,還是和袋熊生活的環境有關係。
野外的袋熊,大多是在乾燥的地帶活動,便便就更方一些;而動物園裡的袋熊,生活條件更加溼潤,獲得的水合作用更充分,便便就沒那麼方了。
這是今年的搞笑物理學獎。
窮盡一生證明媽媽是錯的
小時候我們總是愛學電視裡的「大佬」掰手指,媽媽總是罵我們會得關節炎。
但有個叫昂格爾的美國青年偏偏不信,自從23歲起,他每天都會倔強地扳自己的左手指關節,一共扳了21915天,結果證明,左手依舊啥事沒有。
最後,他站在搞笑諾獎的頒獎舞臺上,不忘反諷母親當年的錯誤教導。隔空喊話:「媽媽,你錯了!你看到了吧,我可以不吃花椰菜了嗎?」。
ps:花椰菜有助於預防關節炎
全世界共通的語言
除了自然科學外,人文社科也沒能逃離搞笑諾獎的魔爪。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各個國家或者民族的語言都不同,語言互相不通簡直是大型尷尬現場。
但是荷蘭的心理學家研究出了「huh」,他發現沒有人會不理解這個「huh」所代表的的意思。
畢竟,一聲「huh?」就能代表「Sorry,我沒聽清楚,也不大懂」的爪哇語。既不會因用錯措辭顯得無禮又通俗易學,兼具人性化和親近感。
騙也能騙到獎
中國人民最熟悉的搞笑文學諾獎當屬「奈及利亞郵件」。
自上世紀80年代起,世界各地陸續收到同一封電子郵件,對方聲稱自己是奈及利亞富人,因局面混亂需要轉移巨額財產,需要你先支援小額資金,最後一定以厚禮報答。
用詞誠懇禮儀滿分,故事劇情都有,真的比一般的網絡詐騙用心多了。而且時至今日依然有人上當。
此外,還衍生了各種短小精悍的段子,什麼沒死的秦始皇,朱元璋的私生子還有在山上拍戲的霍建華......一時間紛紛跑出來借錢周轉。
其實,每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都很精彩,比如,今年獲得和平獎的「撓痒痒到底有多快樂?」;獲得心理學獎的「咬筆能不能讓人開心?等等。
科學家們對自己的興趣進行更深的挖掘,為他們賦予更高的意義,讓科學不再以晦澀示人。
不管你的興趣愛好是什麼,儘管大膽去做,去研究就好。像是因「無用發明」走紅的手工耿以及清華的段子手博士畢導,誰能說他們做的就不是科學?
堅持自己,放手去做吧。
稿件來源:北京新東方雅思
學好雅思的關鍵在於了解,北京新東方學校大英國協項目部針對學生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方案制定,幫助學生查漏補缺,指引學生避開考試陷阱,完成目標分數,更多雅思考試信息請關注「北京新東方雅思(nosya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