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9月17日下午六點,一年一度的科學頒獎典禮如期召開。
「搞笑諾貝爾獎」
這是每年關注度最高的科學界頒獎之一,雖然名字裡帶了搞笑,但是這個諾貝爾獎的總獎金金額,達到了驚人的100萬億。
——辛巴威幣
當然,也簡單給大家換算一下……
100萬億,分給10個獲獎者,每人10億:10萬億辛巴威幣的鈔票,大約相當於4美元。
但因為2009年辛巴威停止使用本國貨幣,這可憐巴巴的10萬億……還是仿造的假鈔!
咳。
就像搞笑諾貝爾的宗旨一樣——「讓人發笑,然後思考。」
今年是搞笑諾貝爾獎的第三十屆,卻也是不同尋常的一年:頒獎大會沒有在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院進行,而改為了線上。
舉辦方提前製作好了精美的動畫,把每年的紙飛機傳統改成了參與者的視頻——
形式雖然改變,內容依然精彩!
今年的搞笑諾獎主題是:Bugs
所有獲獎者,都會獲得一個「獎盃」需要自己列印組裝的六面盒!
五面都印著各種各樣的「bugs」——跳蚤、蟑螂、計算機bug、諾如病毒、和甲殼蟲轎車……
還有一面,是粘貼指南。
不過,當我們看到這些稀奇古怪的研究時,還是要由衷的感慨一句——
他們值得。
吸了氦氣的鱷魚也會發出高亢的搞笑聲音
我們都知道,人類吸入氦氣之後,聲音會變得又尖又細,就像是搞笑視頻中的配音一樣。
因為,人在說話的時候,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本身並不大,而是靠著聲道共振才讓聽眾得以聽到。
但在吸入氦氣之後,密度很小氦氣的存在,讓聲速增加。震動頻率不一樣,人們聽到的聲音也會變得完全不同。
而鱷魚,也是一個十分喜歡吼叫的動物。
科學家僱傭了一隻特別喜歡吼叫的中國揚子鱷,並將其放入氦氣氧氣混合的密閉空間,混合氣體能讓它們正常呼吸。
而後,科學家開始放錄音,誘導鱷魚也開始吼叫。
嗯。
鱷魚的聲音也和人類一樣變尖了。
而這個實驗的意義?
證明鱷魚也有聲道共振,它們會利用聲音在發情期判斷其他鱷魚的體型……
我們可以通過眉毛判斷一個人是否自戀
有些人明明那麼普通,卻那麼自戀。
在心理學家論文的導言中,他們寫道:自戀者最初看起來迷人而誘人,但交往起來卻往往帶來十分負面的效應,所以,識別和避免自戀者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情。
但很多人,明明還沒有過任何交流,卻一眼覺得他是個自戀者,所以,心理學家想知道:我們是通過什麼部位,判斷出一個人是否自戀的呢?
他們招募了39名大學生擺出中性表情拍照,並且填寫了調查表,確定他們是否自戀。
在一系列研究後,他們得出了結論:
眉毛是面部最富表現力的特徵之一。
在頒獎的時候,科學家特意,把自己的眉毛也遮了起來……
誰都不可以猜測我是不是自戀人▼
印巴關係緊張時
外交官:凌晨3點,按完門鈴就跑。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係長期以來一直很緊張,但2018年情況特別嚴肅,頭兩個月就有434次交火。
我們想像的國家對抗:高風險的談判、互放間諜,核威脅……
實際上的國家對抗:
半夜3點,切斷對方水電、狂按對方門鈴,按完就跑。
2018年,印巴雙方都抱怨自己駐對方的大使館是這種小學生行為虐待的受害者。
這次的獲獎者,是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
不過,兩方都拒絕到達頒獎現場……
蚯蚓也可以醉酒蹦迪
自然界也有高頻率振動的時候——遇到地震的時候,蚯蚓會如何行動?
作為一個身體內部充滿液體的直線動物,在地震時,它們會變成波浪線動物嗎?
它們會跟著地震一起搖晃嗎?
科學家把蚯蚓用20%的酒精麻醉了一下,讓它平平躺下,不要亂動。
而後,在塑料板上來一點上下振動的正弦波。
實驗證明,蚯蚓會以法拉第波震動!
蚯蚓:我啥也不知道,突然就喝醉了,突然就開始跟著音樂蹦迪了......
貧富差距越大,人們越喜歡接吻
接吻幾乎可以算是普世文化了,在表達愛意的行為上,接吻一直十分重要。
然而……
科學家根據過敏健康狀況、GDP、相對財富,測試了六大洲13個國家的受訪者對於接吻擁抱等互動關係的態度。
結果證明:
收入不平等與接吻的相關關係,是與擁抱的五倍以上!
當貧富差距明顯,人們就傾向於用親親維護關係穩定。
(づ ̄3 ̄)づ╭❤~
僱兇殺人層層外包,200萬到殺手變10萬
殺手:我選擇不殺
首先,恭喜這次獲得諾貝爾管理學獎的五位中國人!
雖然最後獲獎者不願意領獎,但是他們的行為,已經讓全世界人民為之驚嘆……
故事是這樣的:
2014年,大哥找到二哥,要用200萬殺一個人。
二哥找到三哥,200萬變100萬。
三哥找到四哥,100萬變27萬。
四哥找到五哥,27萬變20萬。
五哥找到殺手:給你10萬,幫我殺個人。
(圖源:南國早報新媒體中心)
殺手:就10萬啊?這太虧了。
他找到被暗殺的對象:要不你小子跟我合作一下,配合照兩張照片,然後躲一躲。
被暗殺對象同意了,但是他三個月後報了警。
最後,從大哥一直到殺手,都被判進了監獄……
非常具有管理學意義了。
昆蟲學家也怕蜘蛛
科學家發現,自己的同事明明也是昆蟲學家,每日與蟲子相伴。
但是!
有一天午餐的時候,他拿出一隻密封在袋子裡的活的棕色蜘蛛:
五秒後,同事原地消失。
另外,他在野外工作的時候,同事還會警告他。
「不要過去,那裡有蜘蛛。」
他擰開蜘蛛的蓋子,同事尖叫著跳走,就像是蜘蛛要殺了他一樣……
所以,這位科學家的研究方向,從研究「昆蟲」變為了研究「昆蟲學家」。
為啥都是昆蟲學家了,還會害怕蜘蛛呢………………
「吧唧嘴恐懼症」
2013年,三個患者因為聽到別人吧唧嘴要瘋了,被送到強迫症研究中心。
而醫學獎得主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精神類疾病:恐音症。
就像是討厭指甲划過黑板的聲音一樣,有些人一聽到別人咀嚼就會出奇暴躁、感到崩潰。
他們研究了42位恐音症患者,發現觸發的聲音都是人為產生的。
比如81%的患者討厭吧唧嘴,64%的人討厭別人呼吸困難時粗重的鼻音,59%的人討厭鍵盤打字聲。
所以有可能是討厭人類而已。
順帶一提,他們提出了解決方案。
如果別人吧唧嘴實在讓你要當場發瘋的話,嘗試一下把吧唧嘴的聲音想像成鞋子走在溼噠噠的泥土上的泥巴聲,也許會好一點。
疫情中,政客比醫生更能影響到人們的生死
獲獎者:巴西、英國、印度、墨西哥、白俄羅斯、美國、土耳其、俄羅斯和土庫曼斯坦的國家領導人(從左到右,不分順序)
恭喜各位領導人,雖然他們都沒有出席這次的頒獎典禮,但相信他們獲得獎項也會感到榮幸。
畢竟,這是對他們制定的災難性政策的一種肯定——足夠災難,甚至導致全球50多萬人死亡。
諾貝爾醫學教育獎:學醫救不了地球人。
冰屎刀切不了東西
外國有個傳說:一個因紐特人被家人搶走了工具,自己被困在風雪。
於是他用自己的糞便做成刀,用刀殺死狗,用狗的屍體做成雪橇,並且讓另一隻狗拉著他走出風雪。
這次的科學家,從高中開始就迷戀這個因紐特人的傳說。
所以,他真的用了八天的時間模仿因紐特人的飲食,並且把自己的大便冷凍起來,做成刀具。
實驗證明——不行。
刀子融化了,並且在豬皮上面留下了便便的痕跡。
科學家:戒驕戒躁、不氣不餒,未來會嘗試在更低溫度下的冰屎刀。
這些研究,一個個也是沙雕中透露著嚴肅了……
在疫情之中,雖然沒有在哈佛大學的禮堂舉行,但今年的頒獎典禮,卻更加有新意。
可以看出來,大家是真的很愛這個搞笑諾貝爾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