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內,有一個毗鄰首都機場,佔地面積15.7萬平方米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以下簡稱「基地」),從外部看與其他產業園相去不大,但在功能定位上卻差異化明顯。借政策創新之勢,經過3年多的發展,這座園區正逐步成為我國文化「引進來、走出去」的前沿陣地。
用得天獨厚來形容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並不為過,該園區享有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天竺綜合保稅區「三區」政策疊加紅利。作為基地的建設運營方,北京文投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海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近日,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商務服務片區的掛牌成立,進一步對文化貿易領域產生了強推動作用,也正是看準這一新機遇,很多企業向我們表達了想在基地落戶的想法,今年進駐園區的企業已經達到24家,在疫情影響下,這個數字可以說十分令人驚喜,文化貿易產業集聚效應也加速顯現。」
企業加速聚攏
隨著北京自貿區方案出爐,多項惠及文化貿易的新舉措正加速落地,這讓佔據區位優勢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如磁石一般,吸引更多文化企業落戶。
從盧海紅向北京商報記者曬出的基地入駐名單來看,該基地已引入的72家企業可謂星光熠熠,包括國家文物局負責文物進出境展覽的直屬事業單位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國內最大的文物修復企業樂石修復中心、北京市知名老字號文化貿易企業懋隆文化、國內技術領先的AR/VR內容開發巨頭當紅齊天等。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多項新政對外資文化企業的吸引力也在持續加大。盧海紅介紹,此次自貿試驗區方案明確,在投資主體放寬方面,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開展面向全球的文化藝術品(非文物)展示、拍賣、交易業務,「以往,外資文化企業不能在國內設立獨資公司,如今隨著投資主體放寬,此前的限制也被打破,可以預計,基地接下來將迎來更多外企」。
盧海紅進一步指出,除了允許外資文化企業設立獨資公司外,政策在人才引進方面也給予便利,「目前,新規提出試點開展外籍人才配額管理制度,探索推薦制人才引進模式;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居留許可審批流程;探索建立過往資歷認可機制」。
已經出臺的多項措施,已經吸引了大批文化企業和人才快速向基地匯集,而正在醞釀中的新政則更讓人遐想無限。
文物回流清障
在約6000字的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文化」「文創」共被提及8處,其中鼓勵文物回流的表述更是引人矚目。
「鼓勵海外文物回流,是北京乃至全國都在做的事情,對此,天竺綜保區內已經進行了創新探索,甚至將北京文物進出境鑑定所直接進駐基地辦理業務。」盧海紅說。據她講述,以往,文物進出境審核工作,需前往文物進出境鑑定所辦理,不僅時間周期較長,而且每次搬運都增加了損壞風險,「如今,區內的文物可以直接進行相關審核工作,在縮短文物進出境審核時間,降低藝術品、文物運輸風險的同時,審核效率也大大提升」。
不過,盧海紅也提到,綜保區對其他貨物存儲是沒有時間要求的,但根據相關規定,臨時入境的文物卻不能長期在綜合保稅區存儲,只能在境內停留半年(延長兩次後最多不超過一年半),這讓境外文物在綜保區內存儲與展示等都受到限制。她舉例說:「在我們文物修復平臺上有一個十六善神圖絲織品,是一名日本個人收藏家送過來修復的,經過評估,需要近五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修復,如果按照現有規定,每半年就得辦理一次出境復入境手續,這不僅給相關企業增加了運輸成本、時間成本,給監管部門和企業帶來繁複的人工成本,同時也給文物增加了損害風險。」
對此,業內也呼籲,在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希望能繼續推進文物進境貿易便利化措施,參照去年年底海關總署與文化和旅遊部關於簡化綜保區內藝術品監管的辦法,針對在綜保區開展保稅存儲和保稅展示的文物,文物行政部門不再核發批准文件,海關不再驗核相關批准文件,給入境文物停留時間鬆綁。
多個大招待發
除了一批已經試點的新舉措,結合本次北京自貿區方案,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還在積極爭取探索新路徑。
盧海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文化貿易從業者都在關注,自貿試驗區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發展思路,包括設立智慧財產權交易中心,審慎規範探索開展智慧財產權證券化;探索國際數字產品專利、版權、商業秘密等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建設;建設數字版權交易平臺,帶動智慧財產權保護、智慧財產權融資業務發展;打造國際影視動漫版權貿易平臺,探索開展文化智慧財產權保險業務;開展寶玉石交易業務,做強「一帶一路」文化展示交易館等。多個大招齊發,無疑會促進文化貿易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駛入快車道。
但另一方面,盧海紅也提出,雖然有了政策指引,但對於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偏弱的一眾文化企業而言,還需給予真金白銀的幫扶。「特別是在今年疫情之下,基地給企業減免了多個月的房租,同時拿出5000平米麵積,免費提供給中小微企業使用,折合資金超過300萬元。
「因此,呼籲政府主管部門能夠針對中小微文化企業給予資金扶持,比如租金補貼、稅收減免等,」盧海紅說,「同時,身為基地的建設運營主體,其實文投國際也有巨大的財務壓力,建議設立北京市對外文化貿易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投入1億元,連續扶持五年,用於支持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北京對外文化貿易服務能力,持續推動國內外文化貿易企業在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聚集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肖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