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曾因為解釋了光電效應,而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我們更加熟悉的,應該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奇怪的是,相對論卻沒有讓愛因斯坦再次得到諾獎,是因為相對論的價值不配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嗎?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實發表的時間很早,狹義相對論在1905年就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則是在1916年。遠在愛因斯坦得到諾獎之前。相對論中提出的質能方程、質速關係、時間膨脹、尺縮效應,還有時空彎曲、黑洞、引力透鏡、引力波等,幾乎改變了人類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概念。
現代物理學的開創,有一半的功勞要記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上,憑這樣的成績,怎麼就不配拿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實際上是因為當時愛因斯坦的理論過於高深,幾乎沒人能懂!
想要得到諾貝爾獎,首先要得到諾獎評審委員會的提名,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幾乎沒人能理解愛因斯坦的理論,許多人甚至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成荒誕不經的「神話」。在不被理解的情況下,相對論自然得不到諾獎委員會的認可。
其次,愛因斯坦提出了一系列理論研究成果,這些都需要通過實際觀測才能得到證實,比如愛因斯坦的引力波理論,也是在前幾年才被科學家發現。以當時人類的觀測條件,想要證實愛因斯坦的理論,也是極為困難的。
到20世紀後半葉的時候,愛因斯坦的理論才一個接一個被證實,傳統的牛頓力學觀點被徹底顛覆了。可惜的是,愛因斯坦1955年就離開了人世,就算諾獎委員會想頒給他,也沒有機會了。
這對於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科學地位,絲毫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