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分鐘橫穿地球,1天17個來回,這條隧道究竟應該怎麼修?

2020-12-04 科學塢

《流浪地球》火了,劉慈欣的其它作品也被陸續挖了出來,《地球大炮》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這是一條貫穿地球的隧道。「它是走切線,還是穿過地心?」沈華北問,只是思維以語言的形式冒了一下頭。「聰明的頭腦,這麼快就想到了!」鄧洋驚嘆道。「很像他兒子。」有人跟著說,聽上去可能是中部斷裂災難留下的孤兒。「是穿過地心,由中國的漠河穿過地球到達南極大陸的最東端南極半島。」鄧洋回答沈華北說。「剛才那座城市是漠河?!」「是的,它因作為地球隧道起點而繁榮起來。」「據我所知,從那裡貫穿地球應該到達阿根廷南部。『』「不錯,但隧道有輕微的彎曲。「「既然隧道是彎曲的,我會不會撞上井壁呢?」「如果隧道筆直地直達阿根廷,你倒是肯定會撞上,那種筆直的地球隧道只有在貫穿兩極之間的地軸上才能實現,這種與地軸成一定角度的隧道必須考慮地球的自轉因素,它的彎曲正好能讓你平滑地通過。」「呵,偉大的工程!」沈華北由衷地讚嘆道。「它是走切線,還是穿過地心?」沈華北問,只是思維以語言的形式冒了一下頭。「聰明的頭腦,這麼快就想到了!」鄧洋驚嘆道。「很像他兒子。」有人跟著說,聽上去可能是中部斷裂災難留下的孤兒。「是穿過地心,由中國的漠河穿過地球到達南極大陸的最東端南極半島。」鄧洋回答沈華北說。「剛才那座城市是漠河?!」「是的,它因作為地球隧道起點而繁榮起來。」「據我所知,從那裡貫穿地球應該到達阿根廷南部。『』「不錯,但隧道有輕微的彎曲。「「既然隧道是彎曲的,我會不會撞上井壁呢?」「如果隧道筆直地直達阿根廷,你倒是肯定會撞上,那種筆直的地球隧道只有在貫穿兩極之間的地軸上才能實現,這種與地軸成一定角度的隧道必須考慮地球的自轉因素,它的彎曲正好能讓你平滑地通過。」「呵,偉大的工程!」沈華北由衷地讚嘆道。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有沒有為這樣的奇思妙想而感到讚嘆呢?老郭作為一個物理系的畢業生,看完這段文字,除了跟大家一樣的驚嘆劉慈欣的腦洞以外,更想知道的是,這種事情在理論上的可行性。接下來我們就來考慮一下這個超級工程的理論支持。

一、確定邊界條件

雖然不想對實際的工程問題進行討論,但是在正式進入話題之前,這是我們無法繞開的問題。面對真實的、擺在我們面前的地球,我們應該如何去挖這個洞?除了假設我們有能力挖這個洞,我們別無他法。現在讓我們做進一步的假設:

第一、假設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動是慣性運動。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運動並不是完全的慣性運動,除了太陽的引力潮汐作用,地球更受到月球引力潮汐的影響。無奈啊,多體運動現在連天文學家都解決不了,我這裡也就放棄了,只能做如此假設。

第二、假設地球是一個均質剛體。地球並不是一個均質剛體,地球不同底層之間密度差異很大,現在的科學界針對地球不同層次的密度模型也只是一個(假說)還遠沒有達到可以百分百確定的程度。

第三、不考慮地心溫度問題。如果真能打通這樣一條隧道,這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什麼樣的材料能抵抗那樣的溫度而不損壞,這其實是個大問題,但現在為了做進一步的理論計算,我們只能將之忽略。

第四、不考慮空氣阻力。如果我們真的有能力修建這樣一條隧道,我想抽成真空也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樣可以進一步減小空氣阻力,增加這條隧道的通過能力。

二、物理過程分析

一個質點m在自轉的地球通道中運動,我們可以把地球的公轉近似看做是慣性運動,所以我們選擇地球作為參照物,此時質點m受到地球的引力、科裡奧利力(圖3)和慣性離心力的共同作用。這裡我們要特別說明一下科裡奧利力和慣性離心力之間的區別:

1、只有運動物體才會受到科裡奧利力,而慣性離心力不管物體運動還是靜止都有;

2、方向不同,慣性離心力方向是從物體所在位置自轉的小圓圓心指向物體所在位置,方向一般有垂直於地表向上的分量;科裡奧利力方向是垂直於運動方向,如果物體沿地表運動,科氏力平行於地球表面;

3、效果不同,慣性離心力抵消了一部分重力,使得重力略微改變大小和方向。科裡奧利力使得運動物體會發生橫向偏移或造成圓周運動,或造成運動物體對阻礙其橫向運動的物體的作用力。

三、數學建模

有了前面的假設,我們的項目總算是可以開工了。現在可以把物理模型描述為:質點m在地球內部真空通道中的運動。那麼我們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要從哪開挖,然後去哪的問題。為了考慮我們計算的通用性,還有我們國家的實際地理位置,我覺得,在北緯45度線上選一個點還是比較適合的。而且,這樣的計算更具有代表性。

我們結合前面的假設,首先以地球為參照物,建立三維質心坐標系(見圖2),通過建立這個坐標系,我們就可以利用數學工具,對質點m的運動過程進行定量分析。

質點m在地球內部受到地球的引力(圖4-1)、科裡奧利力(圖4-2)和慣性離心力(圖4-3)的共同作用則可以有公式(圖4-4),其中沿著三個軸不同的力的分量為(圖4-5)。我們帶入北緯45°這個初始條件可以得到公式(圖5)

四、質點m的運動軌跡函數

可能很多同學看到這裡都以為,我會去求出方程中的數值解,其實這裡面完全可以先把公式(圖4-5)中看作是一個四階矩陣方程,然後套用一下傅科擺的解法。我是不建議解方程的形式的,因為求出這種解析解需要很高的精度,如果我們的計算精度不高,誤差太大,最後的方程就沒有什麼參考意義。所以我選擇的方式是求出質點m的位置與緯度關係的運動函數,此處我略去了中間的變換過程,得到質點m在x軸和y軸上的投影函數,如圖6。

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出,質點m在x軸,y軸平面上的投影就是一個閉合的橢圓運動與一個圓周運動的疊加,而在z軸方向上就是一個簡諧振動,質點m的軌跡是這三個運動的疊加。

五、在不同緯度挖隧道的情況分析

可能這個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內容吧。我們從上面質點m的運動函數可以看出:質點m穿越的這條地球隧道是一條弧線彎曲的隧道,出口和入口並不是地球上對應的兩個點,隧道的彎曲程度,跟隧道入口的緯度有關,當緯度為0時,即在赤道位置挖掘入口時,弧線最大,在地球自轉軸的極點處挖隧道就是一條通過地心的筆直隧道。圖7為隧道形狀參考圖。

六、穿越通道需要的時間

其實這個是最容易計算的,我們用質點m在x軸和y軸上做橢圓運動的角頻率除以地球自轉的角頻率就可以得到這兩種運動的周期之比。然後我們再用一天24小時除以這個周期就能得到質點m完成一個周期運動的時間,我們再將這個時間除以2,就得到了質點m從入口進入到達出口的時間。計算過程見圖8。

我們從圖8的計算中可以看出,從質點m從入口進入到達出口大約需要42分鐘,一天內大約是17個來回。

總結

我們關於在地球上挖出一個貫穿隧道的問題就分析完了,從我們的分析中可知:不論在什麼緯度挖穿地球,穿過這條通道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大約是42分鐘;另外這條通道應該是一條偏離地心彎曲的弧線。當然了,這樣的大工程什麼時候能實現,還得看我們基建狂魔的本事了,咱們要說不行,地球人也就挖不出來。讓我們一起期待,這條穿越地球的隧道早日完工吧。

小夥伴們,大家看明白了嗎?如果您喜歡科學類的話題,請關注我的帳號,我將持續為大家提供優質的科普內容。

相關焦點

  • 全球最長的一條公路:橫穿17個國家,相當於繞赤道一周還長
    全球最長的一條公路:橫穿17個國家,相當於繞赤道一周還長如今我們的交通獲得了很好的改善,不僅是我們國家,連全球各地都在致力於交通網絡的完善,高速公路,跨海隧道,不一而足,人們的出行也是越來越方便了。這條線路穿越了17個國家,那就是泛美公路。這條路線橫穿了整個美洲大陸,幾乎把所有的公共系統都串在一起了,北邊起自於阿拉斯加,南邊到火地島,這可是非常長的一條線路。在這條路線當中,最先修建好的是墨西哥路段,如今基本上已經全線竣工了。
  • 世界「最深」的隧道,建17年才完成,深到火車跑1個小時都跑不完
    我們今天說的鐵路建設不簡單, 這需要面對像挖隧道一樣複雜的環境和挑戰, 這可以大幅縮短兩地之間的距離,但山體的距離確實無法掌握, 中國國內有很多隧道, 今天主要是世界上最深的隧道,但這不是我國, 一起理解吧。
  • 引力列車,到達地球任一地點僅需42分鐘
    我們利用球體相關公式和萬有引力定律,可以很容易的求出物體在地球任意深度時所受的重力加速度大小,而加速度又是位移對時間的二階導數,因此這就是一個二階微分方程,再加上一些先提條件,可以很順利的求解出位移同時間的關係,並且發現物體在這條貫穿地心的隧道內,進行的就是簡單的簡諧振動,也即是物體會不斷往返於地球兩端
  • 中國臺灣海峽並不寬,為何不修一條海底隧道?工程師給出答案
    其實我們細心看一下就會知道大陸和臺灣之間的海峽最窄處只有100多公裡,如果在陸地上正常開車的話這段距離可能只需要一個多小時,如果是高鐵的話可能一個小時都不用,所以修建海底隧道還是比較划算的,只不過一直都沒有動工。那麼中國臺灣海峽並不寬,為何不修一條海底隧道?
  • 為何多修條路反而更擁堵,多了個明星球員反而會輸球?布雷斯悖論
    在第一條路中,WB段道路寬闊,不受車流量影響,固定需要花費1小時時間通過,而AW段相對狹窄,通過時間會根據車流量發生變化,如果所有人都選擇走這條路,那麼需要花費50分鐘,如果只有一半人走這條路,通過則花費25分鐘,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半人選擇走第一條路,那麼通過時間總共要花費1小時25分鐘。而第二條路與第一條路相反,前半段AM路段寬闊不受車流量影響,但路程較長,固定花費1小時。
  • 【地理探究】海底隧道是怎麼建的?來看看英吉利海峽隧道的故事,附...
    而de Gamond的方案是:預先打造一批大鐵管,用分段組裝的方式在海底連接,待到整條線路鋪設完成後,再從地上入口進入這條預置管線,抽空積水並加設防水用的砌體層。他又花了一年的時間去修改這個方案:先用磚塊鋪設巨大的海底構築帶然後在內裡鑿洞的方式來修建隧道,從而省掉了預置鐵管這道工序,並把工程造價壓在了1億7千萬法郎,即七百萬英鎊以內。工期將是30年。
  • 能在地球打出無底洞嗎?橫穿地球只要90分鐘
    能在地球打出無底洞嗎橫穿地球只要90分鐘 2018-06-13 08:38
  • 擊穿地球的奇幻數學之旅——只需要42分鐘!
    探索地球內部秘密的渴望也許和探索恆星一樣。事實上,地球的奧秘並不像儒勒·凡爾納小說中所想像的那樣不可思議,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進行一次非常簡單的數學之旅,深入地球內部,遵循一套基本的規則。讓我們想像一下,我們掉進了一條穿越地心的隧道,從地球表面的另一端出來。我們使用牛頓經典力學加一點數學來思考這樣的問題。
  • 泉州將建首條海底隧道:4分鐘從晉江直通東海
    這是前天上午,泉州市政府召開東海通道前期工作會議確定的消息,項目怎麼建、何時開工竣工等核心課題仍有待明確。【規劃設想】4分鐘穿越海底 聯通晉江與東海據了解,東海通道起於晉江雙龍路東拓二期(鞋都路至沿海大通道)最東端,再橫穿晉江岸沿海大通道、晉江江底、泉州岸沿海大通道,止於泉州東海濱海街。
  • 外星人曾來到地球考察?4000公裡長隧道究竟是何人挖掘?
    因為這條隧道的長度根據測量,大約在4000公裡長,其深度也達到了200米左右,要知道,到目前為止,全球也沒有哪個國家建造過這樣的超級隧道,無論是從建設成本還是從功能用途方面,我們都難以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為什麼要建造這樣一個巨大的地下隧道這件事情在當時立馬引起了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眾多考古專家從全球各地前往這條隧道的所在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沒想到這次考察的結果更讓考古學家們大吃一驚
  • 貴州現「時空隧道」?80%穿越者手機時間倒退1小時,究竟怎麼回事
    這條「時空隧道」,位於一座峰林環伺的遵義,地處滇、黔、桂三省交匯之地,有80多萬人生活在這裡。再往前行駛一段距離後,手機時間又顯示恢復正常,這讓人非常困惑。本來時空穿越就謎團重重,難道貴州這條「時空隧道」又要讓大家迷上加迷嗎?
  • 那條靠近中印邊境的「世界第一」隧道,真相來了……
    :前幾天,印度總理莫迪親自剪彩通車了阿塔爾隧道(Atal Tunnel),這條號稱「世界第一」的隧道因靠近中印邊境,引起了國人的關注。這個隧道原名叫洛塘隧道(Rohtang Tunnel),新名字是在2019年12月25日紀念瓦傑帕伊誕辰時剛剛改的。洛塘山口(Rohtang-La)是從印度內地喜馬偕爾邦通往拉達克的戰略公路——馬列公路(Leh-Manali Highway,從馬納利到列城)上的第一個山口。大家別看到Highway就覺得這條公路很牛逼,這級別在印度國內確實榮列「國道」,但擱中國也就是「鄉道」級別。
  • 中國修這條隧道像在豆腐腦裡打洞 美德直呼不可能
    這條鐵路就是途經甘、陝、川、渝22個縣、市、區,可扶持13個國家級和4個市級貧困縣的第三條縱貫中國南北的鐵路大動脈——蘭渝鐵路。2017年9月29日,這條曾讓世界專家束手無策的「天塹」鐵路,全線通車。其中更有被稱為蘭渝鐵路「鬼門關」的「胡麻嶺隧道」。這條隧道雖然全長只有13.6公裡,但地質條件極其複雜。
  •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開通 單程只需要8分鐘
    來源:人民日報第一條跨海隧道海底蛟龍 橫亙碧波(新中國的「第一」·交通篇)廈門翔安隧道右線於2009年6月13日15時58分勝利貫通,相向開挖施工人員握手慶賀。李鸞漢攝2010年4月26日,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車。過去,人們是這樣形容廈門翔安區的:「風頭水尾、土地貧瘠、交通閉塞。」島內外只有廈門大橋和廈門海堤兩條通道,乘坐班車單程就要兩個多小時。廈門翔安海底隧道開通後,單程只需要8分鐘。
  • 地下穿越9條道路+4條軌道+3條河道!副中心這條大隧道迎重大...
    副中心這條大隧道迎重大進展 2020-12-02 17: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人有點期待穿過隧道的世界
    橫穿日本本州的計劃,因為趕上三年一次的後越妻友大地藝術祭,索性從日本海開始,一路往回,穿過新瀉廣闊富饒的土地,再返回東京。因為假期有限,所以沒有去新瀉市,選了柏崎做為眺望日本海的地點,周邊玩樂之後,回到新瀉的十日町地區,津南地區,再從越後湯澤上高速回家。從東京出發,一路高速直奔日本海,大約需要車行五小時。
  • 世界上最炫酷的27條海底隧道!日本最長、挪威最多、中國最……
    如今超長、超大隧道早已不是新鮮話題了,在2017年5月我國科學院眾多專家在舟山普陀準備建設世界首條海底真空懸浮隧道。這種項目一旦做成將會非常大的方便人們的出行,從福州到臺北只需要13分鐘,從上海到日本也僅需2個小時,這種速度連飛機都追不上......當然這些都還處於試驗研究階段,那麼真正意義上的海底隧道又有哪些呢?
  • 「地下王國」有7條秘密隧道 通往世界各地出入口
    據說德國著名探險家兼作家馮‧丹尼肯曾進入過拉坎頓人守護的隧道。在隧道中,他極其驚訝地見到了寬闊筆直的通道和塗著釉面的牆壁,多處精緻的巖石門洞和大門,加工得平整光滑的屋頂與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的大廳,還有許多每隔一定距離就出現的平均1.8米至3.1米長、80釐米寬的通風井。隧道內還有無數奇異的史前文物,包括那本許多民族遠古傳說中都提到的「金書」。
  • 世界上最長最深的海底隧道:日本青函隧道長54千米深達240米
    日本的本州島和北海道島中間是津輕海峽,長期以來,這兩個島的人來往只能靠飛機和海上輪渡,從青森到函館,海上航行要四五個小時,到了颱風季節,每年至少要中斷海運80次,因此人們迫切需要一條隧道溝通這兩大島。但想要修這條隧道絕非易事,因為津輕海峽雖然不寬,最窄處只有18千米,但一般水深有200米,最淺處131米,最深449米。
  • 上海第17條越江隧道開工 有望於2020年底建成通車
    上海第17條越江隧道——江浦路隧道昨天開工的消息。作為市重大市政工程,江浦路隧道全長2.28公裡,總投資約33.1億元,有望於2020年底建成通車。請聽報導: 楊浦區15.5公裡的黃浦江岸線目前建成的越江通道僅有4處,即大連路隧道、楊浦大橋、軍工路隧道和翔殷路隧道。這些通道平均間距為5.1公裡,與中心城區平均水平1.95公裡差距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