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條靠近中印邊境的「世界第一」隧道,真相來了……

2020-12-04 網易新聞

(原標題:那條靠近中印邊境的「世界第一」隧道,真相來了……)

編者按:前幾天,印度總理莫迪親自剪彩通車了阿塔爾隧道(Atal Tunnel),這條號稱「世界第一」的隧道因靠近中印邊境,引起了國人的關注。然而目前關於這條隧道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從印度媒體轉引而來的,定居南印度的中國紀實攝影師莫希智為此專門撰寫一篇文章,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對網傳的四種說法逐一進行分析講解,本網特刊登此文(刪節版),供廣大讀者閱讀參考。

莫迪參加隧道開通剪彩儀式(圖片來源:網絡)

阿塔爾隧道入口(圖片來源:網絡)

網上關於阿塔爾隧道的信息有以下幾點說法,我來幫大家逐一分析講解一下。

首先,阿塔爾不是一個地名,而是用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的名字命名的——Atal Bihari Vajpayee。這個隧道原名叫洛塘隧道(Rohtang Tunnel),新名字是在2019年12月25日紀念瓦傑帕伊誕辰時剛剛改的。洛塘山口(Rohtang-La)是從印度內地喜馬偕爾邦通往拉達克的戰略公路——馬列公路(Leh-Manali Highway,從馬納利到列城)上的第一個山口。

大家別看到Highway就覺得這條公路很牛逼,這級別在印度國內確實榮列「國道」,但擱中國也就是「鄉道」級別。馬列公路我一共走過6次,這段公路風光絕美,但路況也是絕險。一般拉達克當地人都會避免走陸路,而是坐飛機進出,因為從列城陸路去德裡有1000公裡,費用和時效性上划不來,只有遊客、貨運、軍事調用會走這條路。我對這條路比除了當地司機之外的大多數人都更熟悉,我太太看我拍的馬列公路照片非常驚訝,她從來不知道這條公路這麼美,要我下次帶她走一次——看,連拉達克人都要中國人帶著走馬列公路。

阿塔爾隧道是瓦傑帕伊當總理時候立項的,2000年6月3日宣布開建,當時預算50億盧比,計劃2007年完成。然而邊境公路組織(BRO)光是把現有公路延伸到預設的隧道入口就花了好幾年,2003年之前一直在山上砍樹。到了2004年,預算漲到了90億。2007年曼莫漢·辛格政府終於跟一家澳大利亞私人公司籤了合同,可之後三年都沒動靜,因為內閣安全委員會一直到2009年才終於批准項目,這樣一來原本2007年要完成的項目,變成2010年才開工。

有一說一,洛塘隧道的施工難度極大,因為洛塘山口降水充沛,兩邊掛滿瀑布,山體含水量極大,需要不斷排水。隧道的挖掘部分2017年就完成了,之後一直在做排水和防水。2018年9月,一場大雪讓洛塘拉山口道路癱瘓,我一個拉達克朋友當時被困在山口下面好幾天,最後政府不得不緊急開放允許被困車輛通過隧道。他算是第一批走過這個隧道的老百姓,說山下等了三天,結果20分鐘就過去了。

前期準備搞了10年,2010年開始正式挖隧道,2017年隧道合攏,2020年9月全面竣工,總共花費320億盧比——因此關於阿塔爾隧道的修建時間要吹牛逼可以說10年;要抹黑印度政府的低效率,也可以說20年,比計劃晚了13年才建成。

從洛塘的半山往下看馬納利

這座山由於地理位置關係,水汽非常重,常年雲霧繚繞

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至少有幾十條,山體內有含水層

說法二:這條隧道修成可以縮短46公裡,節約4到5小時時間——大致正確。

這種說法大致正確,但46公裡只佔整條馬列公路十分之一,原本翻越洛塘拉的總路程是473公裡。這473公裡如果一切順利且中途不停車的話,最少需要18個小時,平均時速不到30公裡。

我走這段路從來都是分兩天的,路上玩一玩休息一下,遇到塌方、修路、車子拋錨之類再耽擱幾小時也很常見,總共耗時通常都在20小時以上。我一般會在基隆(Keylong)這個地方過一夜,從馬納利經洛塘山口到基隆是117公裡,耗時6、7小時左右;現在走隧道的話,從馬納利到隧道南入口是25公裡,隧道9公裡,出了隧道還有37公裡才到基隆,總共71公裡,但這71公裡按我對當地路況的了解也得要3小時。要說能節約5個小時那是洛塘山口嚴重堵車的極端情況(117公裡走8小時的水平),正常情況下節約3小時沒問題。

馬列公路剛好翻越了喜馬拉雅山脈(估計的時間並無參考意義)

馬納利到基隆117公裡,現在有了隧道之後,可以縮短46公裡,途中Burwa這個地方就是阿塔爾隧道的南入口

截止2009年,基隆是馬列公路上最後一個有網絡有洗澡的地方,再往裡走就沒有網絡可用了

說法三:隧道開通就能確保對拉達克地區全年的後勤保障——做夢!

作為一個拉達克女婿,我幻想列城可以一年四季通車已經幻想了很多年。我曾在拉達克越冬,缺乏物資補給的日子真心痛苦,一整個冬天沒見過新鮮綠葉蔬菜,搶到幾根空運過來的茄子能開心得跟過節似的。假如一年四季通車,能夠極大改善拉達克當地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條件。

我是看著阿塔爾隧道修起來的,盼它通車盼了很多年,每年走那邊都會問一聲隧道通車了沒,萬萬沒想到居然會在如今中印敵對的情況下通車。僅僅修通一個阿塔爾隧道對改變拉達克現狀根本沒什麼用,洛塘山口就相當於川藏公路上的折多山,老川藏線上超過4000米的山口有12個(現在很多都有隧道了),翻過折多山只是萬裡長徵第一關。

馬列公路長度只有川藏線的四分之一,山口數量也只有四分之一——

洛塘山口(Lohtang La,3980米);

巴拉拉恰山口(Bara-lacha La,4890米);

塘朗山口(Tanglang La,5328米)。

洛塘山口

大家注意下海拔高度,現在通隧道的洛塘山口是這三座大山裡面最矮的。不過呢,這個山口雖然不高,卻是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確實是「木桶效應」中最短的那塊板。由於地處喜馬拉雅南麓,天氣變幻莫測,經常會有毫無預兆的暴雪。Rohtang這個名字據說是波斯語中「一堆屍體」的意思,因為有太多人死在穿越這個山口的途中。這三個山口到了冬天都會封山,只是通行時間長短不同而已,光修通一個洛塘隧道作用有限。

並且從基隆之後的Darcha村到拉達克的Rumtse村之間有250公裡左右,基本上是無人區。夏天的幾個月商販們支起帳篷做生意,入冬之前就全部撤走了。我有一年11月走的馬列公路,商販已經撤空,路上什麼補給都找不到,一直翻過塘朗山口下到Rumtse才找到吃飯的地方。因為萬一下了雪,兩頭的路被封上,他們再想撤就來不及了。果然抵達列城三天後,便下雪封山了。

因此拉達克真的想要一年四季通車,這三個山口都得修隧道。但按照印度人的效率,五十年內能不能修好都成問題。與其指望印度政府修隧道,可能指望全球變暖縮短冰雪期更具有現實意義。

有人覺得大雪封山把雪鏟了不就行了?這就是很典型的紙上談兵,實地去看一下才會明白,山路鏟雪和平路鏟雪完全是兩回事兒,幾米厚的雪積在路邊的山坡上,你要是把下面路上的雪鏟掉,怎麼保證山坡上的雪不崩下來?只能耐心等雪被壓實了之後才能鏟,這通常都要到四、五月之後。

就算把物資運到了列城,到加勒萬河谷還有一座大山要翻——卡東山口(Khardung La)。印度人長期以來都把這個山口吹牛逼吹成世界第一高的公路山口,官宣海拔5602米(印度的官宣材料經常錯漏百出,博物館裡都會亂寫,要打折扣來聽);實際上只有5359米,目前世界第11高,也算是段天險。這座山口通常冬天會關閉,由於不讓中國人去那邊,我沒有實地勘探過。

話說這個卡東山口,過去是連接拉達克與新疆的重要商道,有資料說二戰時期盟軍曾試圖通過這裡往中國戰場輸送物資,因為路上條件太艱苦惡劣而未能成功。那時候全靠馬幫運貨,光是從斯利那加運物資到列城需要16天,物資還沒運到中國就被路上消耗完了。

卡東山口(圖片來源:網絡)

馬列公路五月底剛剛通行時候的洛塘山口

巴拉拉恰山口五月底的積雪,這種雪要是沒壓實就鏟,有很大風險

七月底,塘朗山口的鏟雪作業

這是我五月份路邊看到的一處積雪,當地人對上面被埋掉的路完全無能為力,只好在低一點的地方開一條輔道

印度的道班工人

整個馬列公路上,用的都是這種鋼梁工兵橋,一座混凝土橋都沒有。注意看頂上的兩個工人,鞋子都不穿,施工方式有點野

2015年我碰到這個橋的橋面被山洪衝掉了,於是印度人民這樣爬過去

2018年,在這同一個地方,新橋沒修完,還在對老橋繼續修修補補。為了等他修橋,路上耽誤2小時

洛塘山口的堵車盛況,基本上是夏季常態

還是洛塘山口

印度人民的後備箱也有點野

碰上長時間的道路中斷,乾脆就埋鍋造飯。我只問你,有木有見過自駕遊帶煤氣罐的?!

煤氣罐屬於長途車司機的日常標配

卡車就是他們移動的家,又是臥室又是廚房

道路中斷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泥石流衝毀道路

每年有大量印度遊客摩託車騎行馬列公路,在道路中斷處等候通行

印度石油的油罐車

道班工人的作業

水毀路段

洛塘山口上的印度遊客下餃子,對印度人民來說,看雪也是一種剛需

無人區路段的帳篷飯店

我在這種帳篷大通鋪也住過幾次

阿塔爾隧道全長9.02公裡,海拔3100米,印度媒體大吹特吹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位於一萬英尺以上的隧道,我們也有媒體跟風說印度將成為新一代「基建狂魔」。我只想說,請了解一下青海花久高速的「雪山一號」隧道,平均海拔4400,雙洞總長9065米。雖說是雙洞,其實就是中間有一小段露天,工程難度不在其下——海拔足足高出一千多米;工程質量和工程效率遠在其上——施工三年貫通。阿塔爾類似水準的隧道,在藏區早已遍地開花,我們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下面放一組馬列公路的沿途風光——

路上遇見的那些人與事——

無人機拍巖羊

當時從未想過,我竟會娶一個這樣頭戴綠松石的新娘

再放一組馬列公路上的公路——

以下幾張請橫屏觀看——

洛塘山口的正面

洛塘山口的背面

馬列公路上的22拐

無人區公路

秋季的洛塘山口

圖文作者:莫希智

網名隨水,紀實攝影師,專注印度社會文化、喜馬拉雅傳統文化等主題。自2012年起深入印度社會拍攝專題,駐地印度田野調查。2018年迎娶印度拉達克姑娘為妻,目前定居南印度。

來源: 隨水文存 

本文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覃肄靈_NB17208

相關焦點

  • 藏南,中印攻防戰每天上演
    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結束至今,達旺一直在印度實際控制下。在靠近達旺的中印邊境採訪時,《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印方從未在這一地區停止做小動作,在邊境上印軍對中國的邊防軍警顯得很客氣,但只要看到空子,他們就會尋機「蠶食」。邊境爭議的實質是領土爭議,看來,印方還是根深蒂固地認為,多往前拱一點,在將來的劃界中就能多一點優勢。
  • 中印邊境局勢緊張之際,印度為何頻繁挑釁中國?印媒揭露深層動機
    據環球時報9月27日報導,自中印邊境對峙發生以來,印度就開始全方位打壓中國企業、科技以及投資等。 對此,《印度快報》25日刊登印度網際網路基金總裁阿尼如斯·蘇芮的文章分析稱,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印度的這一舉動可能是為了迎合美國。
  • 樹欲靜而大風不止:中印邊境和臺灣問題高度聯動,考驗中國定力!
    9月7日,印軍非法越線進入中印邊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印軍在行動中悍然對前出交涉的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威脅。8月31日的越境事件尚未解決,印度邊防軍人再次越線,而且,這次開槍了,性質變了,不開槍的原則已被打破,45年來中印邊境不聞槍聲的歷史結束了,印度是否知道這一槍的嚴重性。 一、西南邊境已經越來越滑向熱戰的方向。
  • 從美方租回兩架「捕食者」後,印媒又來添堵:可用於監控中印邊境
    但對於鎮守邊境的解放軍戰士來說,他們面對的環境比這惡劣一百倍。值得欣慰的是中印邊境對峙情況,在第八次中印雙方軍長級會談後開始有所緩和,並且雙方還達成了共識,將會在近期再一次進行軍長級會議。但是印度剛剛展現出進步的一面後,馬上又開始給中印邊境問題添堵。
  • 印度緊急租借捕食者無人機,將部署在中印邊境,解放軍如何應對?
    中印邊境目前還處於緊張局勢之中,而中印雙方也已經舉行了八輪軍長級別的會談,印軍在國內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之下又在邊境搞起了小動作。根據最新的消息顯示這兩架捕食者無人機已經被投入使用,印度高層沒有透露將他們部署在哪裡,不過根據印媒的報導來看,這兩架無人機極有可能會被部署在中印邊境。圖 捕食者無人機捕食者部署在中印邊境,解放軍如何應對?解放軍已經提前做好充足準備。早在今年的九月份和十月份就有相關的衛星拍攝到在中國新疆和田某機場有彩虹無人機和殲-20出現,這意味著什麼?
  • 西部戰區回應中方士兵在中印邊境迷路走失
    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就中方1名士兵在中印邊境地區迷路走失發表談話中國軍網10月19日電 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就中方1名士兵在中印邊境地區迷路走失發表談話指出,10月18日晚,我1名應牧民請求幫助尋找犛牛的士兵迷路走失。
  • 【中印邊境局勢最新消息!南華早報:嚴冬將至 中國和印度為邊境軍隊...
    【中印邊境局勢最新消息!南華早報:嚴冬將至 中國和印度為邊境軍隊運送過冬物資】根據《南華早報》周五(9月25日)最新報導,陷入數十年來最嚴重邊境對峙的中國和印度軍方,已將重點轉移到後勤支持上。雙方都競相在嚴冬來臨之前為喜馬拉雅偏遠地區的軍隊運送物資。中印雙方現在都在為未來的惡劣天氣做準備,向與西藏接壤的拉達克地區運送物資。
  • 事關中印邊境,中國專家給出說法,不能慣印度的壞毛病
    最近這段時間,印度似乎有些過於活躍了,接二連三與多個國家在邊境地區發生衝突,當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與中國之間的邊境問題。為了在邊境地區形成一定的威懾力,印度不斷往邊境地區派兵,引起多國媒體的爭相報導。
  • 「捕食者」無人機已到位,印媒:或監視中印邊境
    導讀:據印度媒體的報導,兩架租賃美國的「捕食者」無人機已經到位,預計將布置在中印邊境或印度洋為作戰部隊提供信息支持 同時在「opindia」報導的最後提及了目前中印邊界關係現狀,它稱考慮到現今中印邊界局勢的愈發緊張,未來印度購入的無人機可能會重點布置在中印邊境,而現有租借的兩架無人機將為印度軍隊提供相關操作經驗。
  • 中印邊境的解放軍:無人機送火鍋 氧氣隨時吸
    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中國士兵在享用火鍋 報導稱,在喜馬拉雅山區的中印邊境地區部署的中國士兵正在享用無人機送來的火鍋和床邊制氧機產生的氧氣
  • 用於監視中印邊境?印度從美國租借的2架「捕食者」無人機到貨
    而印媒稱,這款無人機也可被用於監視中印邊境地區。印度政府高層人士透露,從一家美國公司租借的兩架「捕食者」無人機於本月第二周抵達印度,21日在印度東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拉賈裏海軍基地開展飛行任務。無人機採用了印軍塗裝,租賃期為一年。
  •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回首:藏南離我們越來越遠
    印度卻不滿足於此,它還聲稱中國境內的阿克賽欽地區也屬於印度,從而引發了邊境持續不斷的衝突。(攝影/Nevada Wier/c)。但在英國殖民統治印度期間,一個叫詹森的英國人認為沙俄當時必然會佔領新疆的西部地區,為了與沙俄爭奪中亞的勢力範圍,詹森在地圖上越過喀喇崑崙山,將中印的邊界線往北畫到了崑崙山脈,這條線即「詹森線」。這樣,位於崑崙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之間的阿克賽欽地區就被畫到了印度。但這只是畫在地圖上的一道線,沒有起過實際作用,印度從未在此派駐一兵一卒。
  • 事關中印邊境,美大使親口承認:美國參與了印度與中國的對峙
    近段時間以來,隨著印度軍方頻繁出現的單方面行動,導致如今中印兩國邊境地區的局勢變得有些緊張,而且在此之後其他領域也受到了這一方面的影響,對於中國和印度來講,這樣的局面並不符合雙方的利益,針對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已經展開了數次溝通。
  • 印度租借兩架美制「捕食者」,將部署到中印邊境
    寒冬真的來臨了,中印邊境的對峙依舊在繼續。大家都知道印度對他們從法國購買的「陣風」戰鬥機推崇備至,看他們的媒體所描述似乎陣風戰鬥機已經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戰鬥機了,擁有了它印度就一定會贏。終於前段時間第二批陣風戰鬥機順利到達了印度,這又讓印度好一陣狂歡。
  • 從洞朗到加勒萬河谷:警惕中印邊界問題的三個改變
    中國外交部曾指出:「過去幾十年來,恰恰是印方在中印邊界錫金段大量修建設施,大量部署軍隊,甚至在有些地方騎線、越線修建碉堡等軍事設施,不斷地改變邊界地區的現狀」。[8]為什麼近年來印度在邊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突然得到加強?其背後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莫迪領導的BJP政府上臺以後,印度中央政府對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給予了更多的重視。
  • 國內第一條海底隧道,180度觀看海洋的美,成為大連的旅遊勝地
    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我國許多城市都有了自己的海洋館,如杭州、青島、廈門,而北方靠近大海的城市如大連也有浪漫冒險、充滿色彩的海洋世界,這個地方是聖亞海洋世界, 說到海洋世界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今天說的大連聖亞海洋世界有獨特的海底觀光隧道, 這也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海底通道,全長118米
  • 印媒:中印邊境戰爭使印度贏得藏南地區的民心
    資料圖: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解放軍俘獲大批印軍。今年是中印邊境衝突50周年。據《印度時報》11月1日報導,印專家與歷史學家稱,印度雖然1962年在所謂「阿魯納恰爾邦」(我藏南地區)的邊境衝突中失敗,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儘管印度戰敗,以印地語為代表的印度「愛國主義」贏得了該地區長期以來「語言危機戰爭的勝利」。
  • 中印邊境動作頻頻,印度發射新衛星劍指中國,對峙野心昭然若揭
    印度衛星事業展野心ISRO還將使用PSLV-C49運載火箭發射一顆「先進」的地球觀測衛星Risat-2BR2,以此增強印度對邊境的監控能力由於印度目前正在中印邊境進行緊張的對峙,所以印度媒體稱預計這顆衛星將極大的提高印軍在中印邊境對中國的監測行動。此外,這款火箭還將同時搭載數10顆國外商業衛星進行發射。
  • 印軍在中印邊境用上「地道戰」
    印軍在中印邊境用上「地道戰」 時間:2020年11月23日 16:26:55&nbsp中財網   據印度媒體稱,印度軍隊通過效仿中國的戰爭經驗,在印度所謂的「拉達克地區」部署了地道工事。  據《印度斯坦時報》網站11月22日報導,印度軍隊已經深入研究了中國的「作戰手冊」,部署了「地道防禦工事」來阻止「越界行為」。  報導稱,中國曾在抗日戰爭中成功使用地道來對付日軍,越共也曾在遊擊戰中使用相同的戰術來對付美國人,在上世紀50年代的韓戰中也出現過同樣的戰術。
  • 印度租借美制「捕食者」無人機到貨 印媒炒:可部署到中印邊境
    來源:環球網印度從美國租借的兩架「捕食者」無人機近日到貨,印度媒體稱,這款無人機可部署在中印邊境進行監視。這種無人機以其出色的空中偵察能力而聞名,可通過其配備的攝像機和其他傳感器提供有關敵人行動的實時信息,不僅可以用在印度洋進行監視,也可以部署在中印邊境。報導稱,一名印度政府高官表示:「這兩架無人機是在11月的第二周抵達印度的,並於11月21日在印度拉賈利海軍基地投入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