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遺傳因素
蛋殼的強度、顏色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在相同的飼養條件下,不同的品種或品系間有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說,破損率褐殼蛋比白殼蛋低,地方品種比進口品種低,產蛋少的雞種比產蛋多的雞種低。種雞場應通過育種提高蛋殼質量,而商品蛋雞場則應在引進雞種時選擇蛋殼質量較好的雞種飼養。在生產中蛋殼質量較好的有羅曼褐、海蘭褐和伊莎褐等品種。
2、營養因素
日糧中鈣、磷的含量及比例與蛋殼質量密切相關,鈣是構成蛋殼的重要成分,並且決定蛋殼的脆性,磷決定蛋殼的韌性和彈性,而錳與蛋殼的抗裂有關,鋅和維生素D3都與蛋殼的形成以及鈣的吸收有關,因此日糧中各種營養的平衡與適量都非常重要。
一般而言,日糧應根據雞的不同日齡、產蛋率高低按飼養標準進行合理搭配,開產前後日糧轉換時期以及產蛋後期適當注意鈣的補充。因為產蛋雞對鈣的需求量要比生長雞高3%~3.7%,不超過4%,而生長雞飼糧含鈣量為0.6%~0.9%,不超過1%。如換料太早,後備雞飼料中鈣含量過多,不僅抑制食慾,也影響磷、鎂、鋅和鐵等礦物質的吸收,同時不利於鈣的沉積,容易造成雞對鈣的利用率降低。如果換料過晚,會影響後備雞骨髓中鈣的儲備,同時雞容易產軟殼蛋或無殼蛋,因此,在大約18周齡、19周齡至產蛋率達5%間餵給含鈣量2%的預產料。產蛋後期雞產的蛋如有薄殼蛋,可在16:00時以後添加一些較大顆粒的貝殼粉,一般1周添加1~2次即可。
3、環境因素
溫度對蛋殼的影響較大。產蛋雞雞舍的最佳溫度為13~25攝氏度,當雞舍溫度超過32攝氏度時,雞的採食量減少,呼吸加快,引起雞產蛋率下降,蛋殼變薄變脆,表面粗糙。其原因:一是高溫時血鈣水平降低,二是在熱應激環境中血液流向外周,卵巢和子宮的血流量相對減少。所以在炎熱的夏季必須搞好防暑降溫工作,加強雞舍的通風,降低雞舍的溼度,緩解熱應激。
4、應激因素
蛋雞對環境變化非常敏感,任何環境條件的突然變化,如噪聲、疫苗接種、驚嚇、停水停電或突然變更飼料等都能引起應激反應。在應激條件下,抑制了甲狀腺功能的正常代謝,影響雞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或縮短了蛋在子宮中滯留的時間,或造成雞內分泌紊亂,均可妨礙蛋殼的形成。因此,在生產中儘量在開產前完成疫苗的接種。雞舍必須固定飼養人員,操作時動作要輕要穩,給雞提供適宜安靜的環境,禁止陌生人與其他動物進入雞舍,保證雞舍正常的供水供電。
5、雞的因素
隨著雞產蛋周齡的增長,雞蛋變大,蛋殼變薄,破蛋比例增大。因此,在產蛋後期,補飼大顆粒的貝殼粉可改善蛋殼質量。
6、疾病因素
許多傳染性疾病如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減蛋症候群和禽流感等都會使產蛋雞和種雞產蛋率下降,蛋殼顏色變淺、粗糙或薄蛋殼、軟殼蛋增多,蛋殼變化的原因是輸卵管炎症、輸卵管pH值降低或蛋殼分泌腺囊的上皮細胞受到病毒的破壞。為了確保蛋殼質量,首先必須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並在獸醫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疫苗接種。
7、藥物因素
有些藥物的使用會嚴重影響蛋的品質,如磺胺類、呋喃類和某些抗球蟲藥,它們能與體內碳酸酐結合,降低其活性,從而使碳酸鹽的形成和分泌受阻,金黴素能與鈣、鐵形成絡合物,妨礙鈣吸收。降低產蛋率,使蛋殼變薄變軟,破碎率加大。
8、其他因素
如雞籠的結構、籠底的坡度、接蛋槽的破損程度以及盛蛋容器對蛋的破損率都有影響。籠底坡度過陡,蛋滾動太快,容易產生破蛋;坡度過緩,蛋滾動太慢,易被雞踩破。適宜的坡度為7°~8°。另外,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對雞的破損率也有很大影響,如接蛋槽破損時能及時修補,增加集蛋次數,收蛋時將大小蛋分開,運輸過程中減少震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