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和非技術因素對飛行的影響

2021-01-09 民航新聞

  中國民航正在由民航大國向著民航強國邁進,然而從近幾年看,我國主力航空公司的安全排名並不是太靠前。雖然民航業內對於安全管理的整頓與改革不遺餘力,但是業內不安全現象依然禁而不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是否過去的行業管理方式已經悄然落後,以至於不能滿足當下民航的發展?

  在此,筆者通過將數據分析與傳統經驗相結合,對影響飛行安全和品質的各個技術和非技術因素進行分析,以新的視角審視現有的管理方式,並且拋磚引玉,通過數據分析幫助我們探索傳統的經驗認知中是否存在謬誤之處。

  一、飛行員技術參數對飛行的影響

  (一)案例簡介

  關於技術性數據,筆者取得了國內某航空公司2015-2016年某機型落地的8 200個G值數據,以考察哪些技術因素與G值大小有關。對於G值的監控是G航航空安全管理中重點把關的一項內容。筆者在此也以G值為切入點,通過研究G值,從而探索哪些技術因素對於飛行安全和品質有影響。當然,影響G值的因素很多,有人們已知的,也有未知的,筆者在此以某些變量為切入點進行探究,未必包羅萬象,但或許會有見微知著的意義。

  (二)數據研究

  1.定義因變量

  筆者所搜集到的數據僅為單一機型的落地數據。由於該機型具有較好的抗側風穩定性,在進近中相比於其他飛機修正側滑的量較小,而且筆者看到和搜集的數據中二次接地、跳著陸的數據較長一段時間(兩年內)均不存在,因此,筆者認為搜集到的G值數據可以理解為僅與起落架垂直壓縮量和翼根載荷有關,因此筆者將因變量Y定義為接地時刻下降率來進行研究。為了方便,筆者在接下來的研究和數據處理中,將對搜集到的接地前下降率值進行對數化處理。

  2.定義自變量

  第一個自變量是接地時刻俯仰角;第二個自變量是接地時刻N1;第三個自變量是接地時刻計算空速;第四個自變量是接地時刻坡度。

  3.描述性分析

  為了獲取對數據的整體了解,我們首先對樣本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對於連續型自變量和離散型自變量筆者將分別使用散點圖和盒狀圖進行描述。

  圖1:俯仰角對G值對數的影響

  從圖1我們看到,隨著俯仰角數值增大,Y值的大小有些逐步增大的趨勢。如果真是如此,這一點與傳統的概念和認知不相符。是有技術因素沒有考慮到,還是統計上有其他因素影響著這個自變量?他們之間具體的關係,需要進一步通過模型分析來判斷。

  圖2:N1對G值對數的影響

  從圖2可以看出,總體上來看,隨著N1數值的增大,相應G值的中位數呈現上升趨勢。我們期待在模型分析中得到進一步的結果和原因的分析。

  圖3:空速對G值對數的影響

  由圖3可知,樣本中大部分空速大小的分布在135-145之間。接地時刻的計算空速和Y值的箱形圖告訴我們,隨著速度的增加,對應Y值總體上呈現增大的趨勢。

  圖4:坡度對G值對數的影響

  一般而言,人們認為坡度增大的時候,飛機的升力會受到破壞,因此下降率會增大。我們將坡度數值取整,得出圖4,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接地時刻坡度的增大,因變量數值有減小趨勢。

  4.建模和模型的選擇

  筆者在後面的回歸分析中,為了增強回歸係數可比性,將每個自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

  通過計算機計算處理,我們得到了相應的統計結果,稍作整理,筆者將進行全模型回歸分析,並且通過AIC和BIC準則對全模型進行篩選,由AIC和BIC檢驗結果,筆者看到判定係數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另外結合實際,在落地的過程中,某些情況下,坡度是造成下降度大的原因;而某些情況下,大的下降率間接產生了大的坡度。為了後面的分析,也為了使模型變得更加簡潔可用,筆者接受BIC篩選結果,刨除坡度這一自變量,得擬合結果如表1。

  表1:擬合模型結果

  建模的結果說明:1)模型基本滿足線性假設。2)全模型是顯著的,且自變量均顯著相關(P值小於0.05)。3)模型預測和解釋性較好(判定係數為48.38%)。4)從結果來看,接地時刻俯仰角、接地時刻N1以及接地時刻計算空速對G值對數的影響與普遍認識不同。在後面的分析中,筆者會進一步探討。5)數據本身多重共線性可以忽略。

  5.模型分析和建議

  從線性回歸結果來看,並結合行業的認識,筆者得出如下結論。

  (1)接地時刻俯仰角

  遇到接地前下沉快的情況,與其使俯仰姿態變化,不如保持俯仰姿態。

  在飛行員的普遍意識中,接地時增加俯仰角一定抑制下降率,但是根據數據分析,筆者發現隨著接地時刻下降率隨著俯仰角的增大而增大,當控制其他變量不變,接地時刻俯仰角數值增大1,接地時刻下降率對數值增大0.07。

  通過模擬機飛行試驗和實際飛行的觀察,筆者認為,隨著俯仰變化,升力的產生效果往往滯後。儘管飛機在接地前俯仰姿態增加,但是飛機的升力並沒有立即增加,在這一過程中飛機依然加速下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認為飛機升力增大克服重力需要一個過程,飛機下沉率的制止有滯後性。

  再者,飛機接地前下降率較大時,若飛行員出於本能向後「抽杆」以期待迅速制止下沉,當飛機俯仰姿態短時間變化量過大時,飛機的後半部會繞著水平軸加速下降,如上文所述,飛機本身很可能處於加速下沉階段,因而可想而知,起落架部分的下沉此時會加劇,壓縮也會變得劇烈,機翼的根部載荷也會驟然增大,因而對應的G值也會較大。

  (2)接地時刻N1

  自動油門在落地過程中接通是否一定提升飛行員落地的安全性,是否一定減小重著陸發生率,缺乏有效的參考數據,這一要求的合理性似乎值得商榷。

  該航要求該機型飛行員在落地過程中始終保持自動油門接通(手冊是建議全程接通),自動油門在25-50英尺開始自動收回到慢車,落地時油門不受飛行員操控。筆者通過實際飛行觀察發現,接地時油門往往以一定速率收回,也就是說接地N1大,表示接地時間短,間接表示接地率較大。

  根據數據顯示,當控制其他變量不變,接地時刻N1每增大1,接地時刻下降率對數值就增大0.55。筆者認為,任何飛機機動都需要油門、操縱舵面和環境相互配合完成,而該機型落地時自動油門都保持接通,往往落地前自動收光不受人工控制,筆者認為自動油門接通是否帶來安全性提高,既受經驗影響,也缺乏數據對照,是有待論證的。

  (3)接地時刻計算空速

  結合數據和經驗,在維持穩定進近和良好的入口條件下,少量適當增大空速,在自動油門不受控的接地過程中是有助於飛行人員控制下沉從而避免重起落的。

  筆者記錄的數據幾乎都是平原機場採集的樣本,因此可以認為這裡的空速近似於真空速,而地速近似等於真空速+/-風速。

  根據回歸結果,當控制其他變量不變,接地時刻計算空速增大1,接地時刻下降率對數值減小0.02。

  雖然理論上在該機型自動油門接通的過程中,飛行員應該嚴格保持基準速度,但筆者在實際飛行中發現,有些飛行員憑藉經驗,在小重量或者外界環境不穩定(比如大風、降雨、頂順風切變)時,會小量增加進近儀錶速度。

  筆者認為,下滑角固定的時候大的速度雖然產生大的下降率,但是同時也給飛行員足夠的氣動性能來控制飛機下降率。

  二、非技術人為因素對飛行的影響

  (一)為什麼要研究非技術人為因素

  人是航空運行中的核心。這裡的「人」不僅僅指飛行員,更是指參與運行的所有相關人員。

  而從筆者的經驗角度來看,不管是曾經的伊春空難還是大小飛行不安全事件,人的疲勞、外部壓力、人對於環境產生的應激反應等等,都是產生事故鏈的重要因子。

  然而,目前的資料和研究中,大家普遍認為人為因素非常難以把控,因為主觀因素變量太多,況且每次不安全事件背後,不安全因子不僅僅來自於飛行人員,更來自參與運行的部分或是整體。

  在這裡,筆者還是以飛行員為切入角,從航班生產運行的一個部分開始探究。筆者搜集了400個按照對應G值的不同隨機抽取的飛行人員數據,從飛行熟練度、年齡、飛行技術標準、疲勞程度等方面來剖析這些飛行員自身的非技術因素是如何影響飛行安全和飛行品質的,從而探究人們傳統的認識和評價是否客觀和準確,以及管理中是否存在不應被忽略的漏洞。

  (二)數據研究

  1.定義因變量

  筆者將因變量定義為飛機落地的G值。

  2.定義自變量

  第一個自變量是飛行員3月內操作該機場的次數;第二個自變量是飛行員是否本月有請5天(包括)以上的長假或者存在連續地面時間大於等於5天的情況;第三個自變量是飛行員本次飛行距離上次模擬機訓練的月數,包括二類訓練、升級訓練、轉機型訓練、複查訓練,數值為0-6;第四個自變量為是否屬於跨6個時區的飛行;第五個自變量是操縱落地的飛行員年齡;第六個自變量是落地飛行員飛行標準、等級(實習副駕駛=1,成熟副駕駛=2,見習機長=3,成熟機長=4,帶隊機長=5,教員=6,檢查員=7);第七個自變量是落地飛行員婚姻狀況(1=已婚,0=未婚);第八個自變量是本月累計飛行60小時以上或該航班前累計執飛過兩個存在時差6小時以上的航班(1=是,0=否);第九個自變量是航班是否早於8 a.m.或者晚於8 p.m.起飛(1=是,0=否);第十個自變量是當月飛行小時低於30 hr(1=是,0=否)。

  3.描述性分析

  通過線性回歸分析,筆者在計算機中得出如下結論。

  圖5:航線經驗的影響

  從圖5的分析可知,絕大部分的樣本中飛行員3月內經歷過該航線的次數在5次以內,其中小於等於兩次的情況佔最多。

  圖6:地面航休(至少5天)的影響

  從圖6看,在樣本中,凡是有連續長達5天或5天以上的地面時間的樣本,對應的G值整體有明顯提高,並且數據的分布較為集中。

  圖7:模擬機訓練的影響

  從圖7可以看出,模擬機訓練距離飛行的時間分布中,距離時間為1個月和當月的樣本出現頻次較大,根據盒狀圖可以看出其分布變化較小,似乎距離越長,G值的分布越高。

  圖8:時差的影響

  從圖8可以看出,似乎跨時區飛行對於G值的影響並不大。

  圖9:技術標準的影響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飛行員的技術標準越高,飛行品質和飛行安全度越高,但是從圖9來看,技術標準對於G值的影響似乎並不大。

  圖10:飛行員年齡的影響

  圖11:飛行員年齡的影響

  從圖10和圖11看出,樣本中飛行員年齡的分布主要集中在35-45歲之間,從年齡上看,幾乎都是大家普遍認為的技術成熟的飛行員,而從散點圖中可以看出,G值為1.5-1.8之間的落地都是由這個年齡段的飛行員執行的。

  圖12:飛行員婚姻狀況的影響

  從圖12可以看出,飛行員婚姻狀況對G值影響不大。

  圖13:連續飛行的影響

  從圖13可以看出,當飛行員飛行時間大於60小時時或者連續執行兩個跨6小時時差的航班後,其整體樣本對應的G值有減小趨勢。

  圖14:早晚航班的影響

  從圖14可以看出,早晚航班對應的飛行落地G值中位數與非早晚航班的G值中位數接近,但是中位數分布而言,兩者都接近於1.6。

  圖15:飛行過少的影響

  從圖15可以看出,似乎當月飛行少於30小時的樣本對應的G值整體與飛行小時大於等於30小時的樣本差別不大,只是稍稍向G值較高的區間分布。

  4.建模和模型的選擇

  在建模之前,檢驗顯示,每一個自變量的VIF值的平方根都小於2,可以得出結論:擬合模型中不存在共線性。同樣為了便於分析,筆者在建模的時候將自變量統一標準化處理,並將Y取對數處理。筆者運用了上述自變量來進行回歸分析,由於線性檢驗結果顯示數據不滿足線性假設,因此筆者使用協方差回歸擬合。再次通過AIC和BIC準則來選擇合適的模型,筆者為追求較好的模型解釋度而選擇AIC篩選模型結果。

  表2:AIC參數估計結果

  從擬合模型中,筆者得出如下結論。

  1)地面休息時間過長(大於或等於5天的),對於飛行品質會有不利的影響。

  2)相對而言,模擬機訓練間隔越長(6個月),似乎對於飛行品質越有不利影響。而整體看,模擬機訓練對飛行安全和品質影響不大。

  3)適當的飛行量(當月大於60小時/完成兩個跨6小時時差飛行)對於飛行品質有利。

  4)模型總體擬合度不高,預測性不強。原因可能因為飛行品質的管理中,飛行員的因素只是所有因素之一,飛行運行包括各方面因素,而筆者所研究的數據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同時筆者不排除或許有更好的未知的擬合模型。

  5.模型分析與建議

  結合回歸模型,筆者認為數據反映出外部幹擾、模擬機訓練和熟練度的累積對於飛行員的飛行安全和飛行品質產生著客觀的影響。

  (1)外部幹擾和熟練度

  在航班計劃的設計中,管理者應該考慮避免讓飛行人員在地面空閒時間過長,一旦出現,可以將這些飛行員納入重點考察的範疇。管理者可以適當提醒,也可以在機組搭配上進行適當調控。

  根據筆者對一些差錯以上級別的案例的研究以及與當班機組的溝通,相當多的案例中都蘊含著飛行外部事務的幹擾。比如,有的機組在執行航班任務後休假,這些案例中對於休假的憧憬就可能成為飛行的幹擾項,甚至有些人為了趕時間而刻意加快和打亂飛行的節奏。

  那麼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長久不飛會引起飛行員熟練度不夠,也會導致飛行品質和飛行安全受到某種程度的不利影響。但是這個時間到底是多久才顯著呢?筆者在這裡提出了5天,或許更準確的數字需要進一步的探討。

  (2)模擬機訓練

  筆者認為,模擬機本身對於提高飛行安全和品質應該有著重大作用,但從數據看來,模擬機訓練的目的事實上並沒有達到。

  筆者相信,現實中,一方面是具備足夠飛行經驗和技術技能的模擬機教員,一方面是需要有針對性訓練的受訓個體,然而目前前者這樣的優秀資源並沒有被合理地與另一方相匹配。

  筆者建議,模擬機訓練應該參考個人飛行的QAR數據,針對每個人的QAR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使得模擬機教員掌握和了解每個人的技術特點,畢竟每個人的能力有強有弱,可以參考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科目訓練,避免「拍腦門」出科目,或是照本宣科。

  (3)疲勞度vs熟練度

  作為管理者,應該在飛行人員熟練度和疲勞度之間做出合理的分割,確保保持適當熟練度的情況下避免人員過於疲勞。

  筆者認為保持飛行熟練度是很重要的,從數據看,60小時的當月飛行量或至少兩個連續跨6小時時差的航班,可以保證提升飛行品質。但是筆者在與同事交流的過程中也發現超過60小時飛行會產生一定的疲勞感。回想伊春空難、南航「5.8」空難、虹橋塔臺指揮失誤等等事故,其背後都有相關人員疲勞積累的因素。不過,到底60小時是否可以當作一個基準,筆者並不能給出明確的結論,在此也只是拋磚引玉。

  因此,如何把控疲勞和熟練度的分割,如何將其量化,筆者認為這不僅僅考驗相關單位的管理者,也同時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5薦聞榜

( )

更多文章和觀點請訪問馬驍飛專題

相關焦點

  • 美國EB3技術移民和美國EB3非技術移民究竟有何不同?
    隨著美國EB5的漲價,H1B抽籤的低中籤率,普通中國人想要移民美國開始選擇美國EB3移民,而據兆龍小編所知,EB3移民又分技術類和非技術類,那他們之間的區別和不同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美國EB3移民的技術類相比其他國家的技術移民,沒有語言要求,學曆本科以上或者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其中非技術類主要為解決美國勞動力緊缺,要求就更低了。這個就是EB3移民美國的優勢所在,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一步到位,一人申請全家直接拿綠卡」。技術工和非技術工在原則上都屬於職業移民第三類別,流程和方法以及規定都是一樣的。區別不同的是僱主提供的工種是技術類還是非技術類。
  • 影響航天員健康的環境和心理因素
    上述幾種因素都是危害人體的因素,但是在太空中,航天員是生活在太空飛行器的艙內,這種密閉的艙體將人與宇宙空間隔離,艙內有效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為航天員創造了一個較舒適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因此除星際航行時的輻射問題外,其它因素對航天員健康無明顯的影響,影響人體最大的是重力的改變。  超重  太空飛行器在發射和返回的過程中,由於加速度的關係,出現了超重現象。
  • 飛行技術:雷暴分析及其影響
    低空風切變是飛機起飛降落階段威脅飛行安全的危險因素。低空風切變具有時間短、尺度小、強度大、發生突然的特點。由於大、中型噴氣運輸機質量很大,具有很大的慣性,在低高度往往缺乏足夠的空間進行機動。所以,加強對低空風切變判斷和防範的研究,儘量提早發現,及時避開。一旦陷入其中,又能正確處置是十分重要的。
  • 影響飛機升力和阻力的因素有哪些?
    升力和阻力是飛機在與空氣做相對運動中(相對氣流)產生的。今天空乘專業的課堂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影響升力和阻力的基本因素有:機翼在氣流中的相對位置(迎角)、氣流的速度和空氣密度以及飛機本身的特點(飛機表面質量、機翼形狀、機翼面積、是否使用襟翼和前緣翼縫是否張開等)。
  • 技術的溫度——對《智能經濟》的技術倫理之思
    它要求我們在人工智慧的參照系中重新理解和把握人的深層需求和存在本質,為人類開拓更多的自由和可能,從基於人和服務人升華為成就人。這兩層意思都是思考「技術與人文」時的應有之義。如果說,前一層意思傾向於技術的應用,那麼,後一層含義則更重視技術背後的人文向度。書中對前一方面的闡發有不少。
  • 飛行汽車到底有沒有可行性?技術難點讓飛行汽車舉步維艱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鍥而不捨的豐田投資近4億美元,飛行車終於迎來了一次公開的載人飛行。這部型號為SD-03的飛行車在駕駛員的操作下,進行了飛行試飛。SD-03被宣傳為世界上最小的電動垂直起降車輛,具有8個旋翼,即使在發動機故障的情況下也能幫助它安全飛行。看樣子活脫一個放大版的無人機,要知道論世界無人機技術,中國可以稱的上世界第一。
  • 極端天氣條件對飛行的影響
    颱風影響期間,民航各單位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周密部署,妥善應對,強化值班值守,動態調整航班計劃,確保了颱風影響期間民航運行的安全、平穩。颱風影響飛機飛行的因素首先是顛簸。颱風在低層主要是流向低壓的流入氣流,在內區可產生很強的風速,在高層是反氣旋的流出氣流。上下層環流之間通過強上升運動聯繫起來,這是颱風環流的主要特徵。
  • UV光催化處理VOCs的技術要點及影響因素
    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對於低濃度大風量的VOCs處理,目前廣泛採用了UV光催化處理方法,影響UV光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光源、催化劑、溫溼度和停留時間等,解決UV光催化處理VOCs的關鍵技術相應地需要從光源的選擇,催化劑的優化和設備的空間結構改善等入手,找到UV光催化處理VOCs的技術難點加以突破。
  • 論雷暴對飛行安全的影響及危害
    [摘要] 只是由於人們的認知水平和預報條件有限,才會使得飛行陷入危險的境地,而在夏季飛行中,雷暴又是我們不得不面對和討論的重點,認識它,掌握它,最大限度的減少雷暴對飛行安全的影響及危害。
  • 汙水生物脫氮技術原理、影響因素和3大關鍵菌種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本篇主要講解汙水生物脫氮原理,包括汙水脫氮方法簡介、生物脫氮技術原理、汙水生物脫氮影響因素、生物脫氮作用中的三類關鍵菌種。不過物理法和化學法、電化學法都不是咱們註冊考試考察重點內容,《排水工程》考察重點脫氮方法為生物脫氮方法。02、生物脫氮技術原理說到生物脫氮,就離不開缺氧的概念,一定要注意缺氧和厭氧的區別,其中缺氧是沒有分子氧但是有硝酸根、亞硝酸根,而厭氧則是既沒有分子氧也沒有氮的氧化物,要求要比缺氧更加嚴格。
  • 直升機懸停受哪些因素影響?
    直升機懸停受哪些因素影響?為保證飛行安全,避免尾部擦地,順風懸停的高度要適當地增加。順風懸停,由於垂直安定面和尾槳的作用是不安定的,方向不易保持,這就要求飛行員及時主動修正。一般情況下,直升機應儘量避免在大風中懸停。3.側風懸停側風懸停,由於垂直安定面的安定作用,直升機容易向風的來向偏轉,所以應注意保持方向。
  • 颱風天氣對飛行的影響
    颱風對於飛行安全的影響:  颱風的威力極大且破壞力強,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颱風對於飛行安全的影響:    1、 雷暴與雷雨。  五、 飛行員如何應對颱風:  1.飛行前準備  飛行人員和籤派人員應該避免在危險或惡劣天氣地區的飛行計劃。在選擇高度和航路時需認真考慮這些天氣條件並減小潛在的天氣危險。
  • 影響汙泥厭氧消化的因素探析及預處理技術介紹
    因此如何減少汙泥汙染並且有效利用這類生物質能源對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汙泥厭氧消化技術概述目前汙泥的主要處理處置工藝有厭氧消化、好氧堆肥、幹化焚燒、石灰穩定、深度脫水等。汙泥處置技術雖然呈多樣化的形式,但大多是基於使汙泥達到減量化、無害化和穩定化的目的。
  • 兩起事故的警醒:影響直升機飛行安全的十大危險源
    危險因素多,機組能力要求高正因為直升機獨特的作業環境和設計、操作結構,使得直升機飛行員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不穩定因素的影響,也使得直升機駕駛對飛行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06 影響能見度的霧、霾能見度是影響飛行安全的主要因素,也是決定直升機飛行安全的重要考量標準之一,是確保其安全起降的主要條件。低能見度會造成飛行員對外觀察模糊,不能有效地收集地表障礙物、助航燈光指示等外界視景信息,從而引發事故的發生。
  • 影響粉末塗料上粉率因素的探討
    【摘要】介紹了粉末塗料靜電噴塗原理,分析了影響粉末上粉率的因素,並提出提高上粉率的工藝條件。因此,在粉末塗料生產過程中,應儘可能減少小粒徑粉末塗料(10μm);但是,粉末的粒徑也不能太大,粒徑太大,塗膜的外觀質量下降,桔皮嚴重,還有可能因為大顆粒粉末的重力超過空氣動力和靜電力,粉末塗料在飛行過程中由於重力作用未達到工件表面就已經落下,反而使上粉率降低。因此,控制粉末粒徑,是控制粉末塗料質量的關鍵問題之一。
  •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新技術揭示影響CRISPR-Cas9全基因組活性的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7 22:27:49 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Shengdar Q.
  • 圖160開啟全後掠飛行模式,迅速甩開F35三次
    (圖160戰略轟炸機近期的一次飛行中,在國際空域遭到兩架美制F35戰機跟蹤)圖160甩開F35實戰意義不大,象徵意義倒是不小圖160戰略轟炸機和F35隱身戰機都是目前世界比較知名的先進飛行器,圖160戰略轟炸機是俄羅斯目前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該機最大起飛重量達到275噸,具備洲際飛行能力,屬於典型的戰略級別轟炸機。
  • 盤點:那些影響飛行的危險天氣
    飛機的安全飛行,除了靠科學的管理外,還與氣象因素有關。一般來說,影響飛行安全的氣象因素主要有切變風、雷雨、吹雪、冰凍、垂直氣流、颱風和雲霧等七種。在有些情況下還可導致飛機失速或難以操縱,還可能導致飛行事故。  雷雨  雷雨常有以下幾類:氣團性雷雨分為對流性雷雨和地形雷雨;鋒面雷雨分為冷鋒、鋒前、暖鋒、靜止鋒、高空鋒雷雨。閃電(升,降,包括空氣流)能夠產生冰顛簸,震動和其他危險的飛機,給飛行造成很大的困難,嚴重時可使飛機失去控制、損壞、功率減小等嚴重後果。
  • 空管小知識:氣壓對飛行的影響(圖)
    空管小知識:氣壓對飛行的影響(圖)     新華網北京5月27日電 (記者馮曉芳、林紅梅)飛機在飛行中主要通過氣壓式高度表測量機外氣壓的變化和大小來指示飛行高度,飛行按照規定高度實施是保證飛行安全的必要條件。
  • 太空飛行會持續影響腸道中的微生物
    該工具被稱為「星圖」(對一致和可複製的微生物群落豐度模式進行相似性測試),分析表明,太空飛行會讓腸道中細菌的豐度、比例和多樣性發生特定的、一致的變化。領導這項研究的西北大學科學家Martha Vitaterna表示:輻射對腸道微生物群肯定有影響,但這些影響與在太空飛行中看到的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