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三亞4月13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魏驊 鄭瑋娜)悶熱似火的天氣,憋口氣穿過頭頂噴射著冷氣的隔離牆,仿佛走進了另一個世界。近60度溫差,讓身體不禁打了個寒顫,寂靜無聲的倉庫裡,百餘條鯊魚的600公斤屍體被冷氣用力地拍打著,摻著海鹽的血水仍然在不住地流淌。
「就這些嗎?他們的頭呢?魚鰭?尾巴呢?只有這些嗎?」
本以為可以看到熟悉的「錘頭」,然而無頭、無尾、無鰭的路氏雙髻鯊們只剩下了孤零零的「錘柄」疊落在一起,30餘個白色泡沫箱壘起了這百餘條生命的最終歸宿。
昨夜,幾名記者聊起鯊魚,都有些「興奮」和「期待」,因為從未想過能夠近距離接觸這些原本只有在海洋館裡才能見到的海底霸主,然而成堆的鯊魚肉讓一個個擠壓在心底的問題瞬間迸發了出來。
短短20分鐘,卻是從未體驗過的冰火兩重天,一種是生理上的溫差,一種是心理上的反差。
站在太陽下,生理上的溫差容易恢復,然而心理上的反差卻難以平復。
穿著沾染著血腥味的衣服和鞋子走在街上,仿佛我們就是屠戮這些生靈的兇手,然而當百餘條瀕危生命橫躺在碼頭空地上時,又有幾個人有勇氣舉起手機記錄這些畫面,為它們聲援、呼救。
「我們每天都會有各種巡查救助行動,但人力有限很難保證都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發現問題,如果這次能有人及時向我們舉報,也許執法人員趕到現場能避免血腥事件的發生,並留下更多的證據。」三亞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副調研員丁秀紅說。
再次回到三亞水產碼頭,擁擠的碼頭上依然車水馬龍,漁夫們仍在賣力地從漁船上不斷地喊號卸貨,廢棄的小魚小蝦被遺棄在路邊,而成箱漂亮的海魚則被買主們競相追捧……
踩著血水、海水混合的泥漿,跟著一位撿拾魚蝦碎屑的阿婆走完了整個碼頭,已經找不到鯊魚的影子,嚴厲的打擊與巡查讓魚販們「談鯊色變」,而每一個閃避鏡頭的眼神仿佛都在訴說著昨日麻木的回憶。
離開三亞,身上的魚腥味久未散去,我們也期待嚴格執法與常態巡查依舊能夠延續,為了孩子們能夠看見美麗的鯊,為了地球能夠更加健康,希望這是最後一次聽到「鯊魚悲歌」。